2023-10-14 23:5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黄黎星 温翘楚



·闽人要籍百部评鉴·


36.蔡京、蔡卞与《宣和书谱宣和画谱

 


《宣和书谱》二十卷,记载了宋徽宗时期内府所藏历代名家书帖墨宝,于北宋宣和年间编撰完成,其编写方式似谱牒一般脉络分明,故以“宣和书谱”定名。全书纲目备举,条分缕析,记事详略得当,评论精简中肯,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北宋书法的主流倾向,并且提出了书法创作、品赏等理论,如“胸次”“心画”等理论影响深远。书中记载了诸如唐玄宗复兴古体等史实,记载了各种书体产生的渊源、流传演变的脉络,记载了各类书家生平事迹,这些记载对于中国书学史都是重要的资料。《宣和画谱》二十卷,亦成书于宣和年间,是《宣和书谱》的姊妹篇,著录宋徽宗时内府所藏绘画著作,反映了从魏晋始各个朝代绘画艺术的兴衰、典籍流传与各个时期的绘画潮流以及宋人主流绘画倾向,叙论与评传中对画家生平事迹、遗文轶事的记载蕴含着丰富的史料价值。蔡京、蔡卞一般被认为是此二书的主要编撰者。

 

《宣和书谱》二十卷、《宣和画谱》二十卷,(宋)蔡京、蔡卞等编。

蔡京(1047—1126),字元长。兴化军仙游(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人。北宋权臣、书法家。熙宁三年(1070)进士及第,调钱塘县尉、舒州推官,累迁起居郎。后迁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绍圣元年(1094),任户部尚书,助宰相章惇重行新法。徽宗即位后,被弹劾夺职,后与童贯为伍,凭借精湛的书画技艺为徽宗赏识,再度被起用。崇宁元年(1102),拜右相(右仆射兼门下侍郎),不久官至太师。此后官海浮沉,先后四次任相,几番起落,在相位共达十七年之久。蔡京在任期间,大兴土木徭役,吞收民田,倡“丰亨豫大”之说,倾全国之财以挥霍。又谄诬忠良,打击异己,勾结宦官、权臣如童贯、杨戬、王黼、高俅等,蒙蔽君主,把持朝政,揽权误国。宋末,太学生陈东上书,称蔡京为“六贼之首”。靖康元年(1126),钦宗即位时,被连贬为崇信、庆远军节度副使,衡州安置,又徙韶、儋二州,行至潭州病逝,死后数日不得棺敛,乃至以青布裹尸葬于漏泽园,时年八十岁。

蔡京生前所为,固有可憎之处,然其艺术才华极高,在书法、绘画、音律、诗词等领域皆有造诣。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苏、黄、米、蔡”四大家中“蔡”,原指蔡京,但时人因厌恶其品行而以蔡襄改替之。蔡京书法字势豪健,结体开张,痛快视着,意境颇高,在当时已享盛誉。时人赞之曰:“其字严而不拘,逸而不外规矩。正书如冠剑大人,议于庙堂之上;行书如贵胄公子,意气赫奕,光彩射人;大字冠绝占今,鲜有俦匹。”(元·陶家仪《书史会要》)。传世墨迹有《草堂诗题记》、《节夫帖》、《宫使帖》等。散文作品有《保和殿曲宴记》一卷、《太清楼侍宴记》一卷、《延福宫曲宴记》一卷,被南宋王明清收入《挥尘集余话·卷一》中。蔡京亦擅长为诗为文,有不少题画诗与应制诗,常为徽宗的画作题诗或题跋,如跋《宋徽宗模卫协高士图》等。

蔡卞(1048—1117),字元度。兴化仙游(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人。北宋官员、书法家。蔡京胞弟,王安石之婿。熙宁三年(1070)与蔡京同登进士,调江阴主簿。元丰中,历同知谏院、侍御史。哲宗时,曾出使辽国,极受礼遇。绍圣元年(1094)为中书舍人兼国史修撰。绍圣四年(1097),擢尚书左丞。靖国元年(1101)遭谏官弹劾,后连贬少府少监,分司南京,居住池州。次年,起知大名府,徙扬州,后擢知枢密院事。与蔡京政见多有不合,遭蔡京诋毁,求去,出知河南府。后又加观文殿学士,拜昭庆军节度使,入为侍读,进检校少保、开府仪同三司。政和七年(1117),告假返乡祭祖,逝于途中,享年六十岁,赠太傅,谥文正。

蔡卞为言官时,不畏权势,敢于直谏弹劾。任江阴主薄时同情百姓疾苦,推行新法,开仓借粮,赈济灾民,又开荒浚河,兴修水利,大有所为。后因政治立场,颇使手腕,难免招致恶名。其书法技艺亦精湛。《宣和书谱》言其:“小喜学书,初学颜行,笔势飘逸,但圆熟未至,故圭角稍露,其后自成一家。亦长于大家。”所书圆健遒美,有兼人之力,曾摹李邕曹娥真碑,颇得李邕之神。《墨林快事》赞美其书法胜于蔡京。书法代表作有《雪意帖》、《致四兄相公尺牍》、《孝女曹娥碑》、《唐玄宗鹡鸰颂跋》等。此外蔡卞还撰有《毛诗名物解》,与王安石、王雱、沈括等人合著《三经新义》,与蔡京等共同编撰《宣和书谱》、《宣和画谱》。

北宋之时,重文轻武,历朝皇帝皆好文事,文人地位显著提高,文史、艺术得到充分发展,进入辉煌时期。北宋建国之初,五代各国所藏名画真迹已皆归宋主所有。历仁宗、神宗至徽宗、钦宗,国君皆耽于诗词书画,四方搜罗天下名书名画。于是,秘府收藏与日俱增,画院制度日趋完备。既至徽宗时,朝中安然无事,边外烽烟不起,便将大量时间投入于书画之中,成日醉心笔研、丹青、图史等,进一步全面访求天下名家书画,使得当时的宫廷收藏达到顶峰,胜于先朝百倍。在徽宗的授意下,当时的书画名家、鉴赏家对收入内府的书画名迹进行鉴别、品第和分类,臣子们奉敕记录编撰,大规模的官修书画著作活动就此展开。其中最为重要的成果即《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后来二者皆被收入《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

《宣和书谱》与《宣和画谱》的作者历来说法众多,聚讼不一,《四库全书总目》云:“不著撰人名氏。”然总目在《宣和书谱》目下云:“宋人之书,终于蔡京,蔡卞,米芾,殆即三人所定欤?”四库馆臣认为《宣和书谱》收录宋人书法止于上述三人,因此其书很有可能就是他们所编定的,况且蔡京、蔡卞、米芾书法皆工,实能胜任编撰一事。《福建艺文志》于《宣和书谱》目下云:“仙游蔡京及弟著。”于《宣和画谱》目下云:“仙游蔡京等著”。《铁琴铜剑楼书目》云:“不著撰人姓名,盖当时米襄阳、蔡京等奉敕纂定者。”可见,《宣和书谱》、《宣和画谱》作者不止一人,蔡京、蔡卞一般被认为是此二书的主要编撰者。

《宣和书谱》记载了宋徽宗时期内府所藏历代名家书帖墨宝,于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由官方主持编撰,编写方式又似谱牒一般脉络分明,故以“宣和书谱”定名。全书二十卷,首列帝王诸书一卷,从晋武帝开始至五代周世宗,专载历代帝王生平、事迹并按书体分类列其书法作品。其后按不同书体,列篆隶为一卷,次列正书四卷,行书六卷,草书八卷,八分书一卷。每种书体之下先有叙论,叙论主要谈及各书体的源流、特点、取法、代表书家。叙论之后按朝代先后列出此类书体代表书家的姓名,并对应所列书家逐次书以人物评传,评传主要侧重于传主的籍贯、官职、家学、师承、品行、逸事、书法特色、书法成就、作品流传情况、历代对其评价等方面,其文短小精炼,不蔓不枝,层次清晰。评传之后按书体列出书家作品,作品有目无传。书末制诰附焉,记载自唐代以来迄于五代以及外夷的诏、诰、制、牒以为附录。

全书共载一百九十七名书家,录内府所藏法书一千三百四十余件。后世学人注意到,徽宗时内府收藏唐人作品浩如烟海,数量繁多,有鱼目混珠之嫌,而入《宣和书谱》的名家书帖则十分精当,可见编者对于内府书帖并非一概照单全收,而是经过精心辨伪筛选的。所录书家上起汉代张芝,下至北宋徽宗时期的蔡京、蔡卞、米芾,唐代书家占全书比例最重,其次为晋,复次为北宋。书家中既有帝王将相、权臣贵主、名家雅士,如曹植、诸葛亮、桓温、谢安、王羲之、王献之、王徽之、陆机、薛道衡、唐太宗、唐明皇、武则天、张旭、褚遂良、颜真卿、元稹、李白、杜牧、白居易、柳公权、李煜,苏舜钦、王安石等等,亦有经生释道、坊间奇人,甚至山中渔樵、娼妓优伶以及众多“史所未载”的平凡人物。书家虽贵贱有仪,上下有等,录者却海纳百川,广收博取,卷内各色人等,彰显其能,蔚然可观。所录书家中有品德低劣却书作甚佳者,亦有书作平平却品德上佳者,有长于奇巧之书者,有经历奇特者……但评判的主要标准则侧重于书家的品德修养上。宋人乃至中国传统文人的品赏标准,相对作品本身而言,更为重视作品透露出的作者的品性与风度。

全书纲目备举,条分缕析,记事详略得当,评论精简中肯,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北宋书法的主流倾向,并且提出了书法创作、品赏等理论,如“胸次”“心画”等理论影响深远。书中记载了诸如唐玄宗复兴古体等史实,记载了各种书体产生的渊源、流传演变的脉络,记载了各类书家生平事迹,这些记载对于中国书学史都是重要的资料。

此书编撰人员诸多,历时亦短,人多手杂,编写仓促,讹误在所难免。但此书最大的缺陷即是书中的政治倾向过于鲜明。为打压旧党,《宣和书谱》将司马光、文彦博、苏轼、黄庭坚、秦观、张来、李之仪等旧党人士的书作一律排斥在外。苏黄有不少上乘之作为后世慨叹,《宣和书谱》的编写者却因政治恩怨对此类佳作视而弗见,为书谱的编写留下了空白与遗憾。而书中对蔡京、蔡卞等新党人物则过分崇褒,如蔡京的评传中溢美之词历历可见,难说没有阿谀谄媚之嫌。书中所收蔡京作品为宋代书家中最多,在全书书家作品数量中排行第三,仅次于王羲之、王献之,达七十七件。

《宣和画谱》成书于宣和庚子(1120),与《宣和书谱》同时期,是《宣和书谱》的姊妹篇。著录徽宗时内府所藏绘画著作,共二十卷。在流传较广的津逮秘书本中,《宣和画谱》卷前的序言后题有“宣和庚子岁夏至日,宣和殿御制”,故有学者认为《宣和画谱》的作者为宋徽宗。然序中称天子云云,如“今天子廊庙无事”,明显不是徽宗所作,应为臣子之颂词。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辩证》中考证原序中无“宣和殿御制”之说。

全书按画科将绘画作品分为十门,一曰道释,二曰人物,三曰宫室,四曰番族,五曰龙鱼,六曰山水,七曰畜兽,八曰花鸟、九曰墨竹、十曰蔬果。《佩文斋书画谱》卷十二《论画》中收录了《北宋宣和画谱叙目》,此文未见《四库全书》本中。叙目详陈十门排序的原因以及每一门之间的内在联系。如道释一门冠诸篇之首的原因是:“司马迁叙史,先黄老而后六经,议者纷然;及观扬雄书谓:‘六经济乎道者也’,乃知迁之论为可传。”又如人物一门次之的原因是:“禀五行之秀,为万物之灵。贵而王公,贱而匹夫,与其冠冕、车服、山林、邱壑之状,皆有取焉,故以人物次之。”无论此叙目是否撰者亲自所作,但亦可看出十门之间的环环相扣,《宣和画谱》体例之严谨可见一斑。

《宣和画谱》的体例与《宣和书谱》基本相似。每门之下先以叙论点明该画科的性质、特点、画法原理、发展源流、地位、意义及其代表画家之得失等。叙论之后列出代表画家,并附画家评传以记画家之生平、学问、逸事、所长等,评传之后是传主的作品目录。所录的画家从魏晋至北宋,共二百三十一人,其中宋代画家有一百一十人,几乎是全书所收画家的一半。绘画作品共计六千三百九十六轴,也以宋代作品为最多。所记载的画家身份各不相同,画艺各有所长,名家有顾恺之、顾野王、周昉、吴道子、阎立本、李煜、李延之、陆文通等。其中五代至宋画家的评传多以《见闻志》、《圣朝名画评》或《益州名画录》为蓝本,在此基础上增益、修订。

从作品目录看来,《宣和画谱》所记载画作的内容也是纷繁多彩:释道仙骨、儒冠风仪、轩冕才贤、豪侠布衣、宫殿楼观、番族异域、鱼鳖蛟龙、日月星辰、华岳河海、草木禽兽、花鸟鱼虫等风光、故事,应有尽有,五色斐然。《宣和画谱》对画作的品第继承了诸多前代已有的评论,重视绘画作品中的“神”与“气”,如评顾恺之画作时言其“传神写照”、“神明殊胜”;评张僧繇“气骨奇伟,规模宏逸”;评吴道子“因用其气以壮画思,落笔风生,为天下壮观”。同样,《宣和画谱》对作品的品赏标准于技法之上更强调画家内在的胸怀气量、学养志趣。

与《宣和书谱》于中国书学史的意义相同,《宣和画谱》于中国绘画史亦十分重要。《宣和画谱》反映了从魏晋始各个朝代绘画艺术的兴衰、典籍流传与各个时期的绘画潮流以及宋人主流绘画倾向,叙论与评传中对画家生平事迹、遗文轶事的记载蕴含着丰富的史料价值,其中“山水”一门下载有一条关于“日本国”的资料,也格外珍贵。其所提出、归纳的绘画理论、审美理论成为绘画学史中的重要基石。《宣和画谱》的主要局限性与《宣和书谱》亦相类:其一,编者众多,故讹误也不少,其中分类不当是较为明显的失误,如把王维的高僧图、罗汉图等收入于“山水门”中;其二,因政治立场影响,对部分画家及其作品的收录与品第有失公允。

《宣和书谱》与《宣和画谱》属于官方修书,除了载录卷册以供欣赏品评之外,也强调作品的教化功用,以劝善惩恶,激励后人。故不录气格凡陋之书画家,不录无益于世道人心之作品。书成之后,为当时秘录,未尝刊行于世。然而在短短的几年后,靖康之变突发,徽钦二帝被俘,金兵攻陷开封,扫荡宫室,内府中的书画惨遭抢烧,所剩无几。幸而《宣和书谱》、《宣和画谱》以书法目录、绘画目录的形式记下了昔日的绘画、书法的繁荣与鼎盛。此二书在元代时已公诸于世,元初江南民间已有传抄本流传。元大德六年(1303)延陵吴文贵“博求众本”、“广求他集”,裒刻《宣和书画谱》,其版本讹误相对较少,成为后世刊刻所据之本。《宣和书谱》与《宣和画谱》往往被编在一起发行,其他主要版本有嘉靖杨慎刊本、津逮秘书本、雪津原讨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