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2 18:1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楚 欣



名山佳作两相映

——读历代太姥山诗文

 

  

 

 

名山,大自然骄子。

天下名山很多,太姥山是其中之一。

古籍《山海经·海内南经》指出:“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现代学者普遍认为,前者指武夷山,后者即为太姥山。

纵观名山之所以成名,除了自身必须拥有一定的条件外,还与文人骚客的赞美分不开。庐山就是一个典型。条件尽管不错,但唐代之前,它在人们的心目中,不见得比别的山突出多少,而自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与苏轼的《题西林壁》两首诗先后问世,其声名则勃然兴起,响遍大江南北,直至今天。

dbc0cbfd459df2cfe350b758b670e43c.jpg

“海上仙都”太姥山

太姥山地处东南一隅。这里有绝佳的自然风光,却因古代交通不便,鲜有到此问津之客,更无相匹配的名人为其写诗作文,不禁深感遗憾,叹息有加。

先前,笔者也持这种认识。直至2017年8月底,再次游太姥山,读了当地学者周瑞光、白荣敏所编的《太姥诗文集》,才发现自己的孤陋寡闻。原来,唐代以降,到过太姥山的官吏、将领、文人很多,其中不乏著名者。他们留下了相当数量的诗、赋、散文、游记。

这是一份额外的收获,让我大喜过望,于是从中选取几位名人作品,拟简要介绍一番,与读者共享。

最先推出的当属福建“登第”第一人薛令之。

此公乃长溪西乡石矶津(今福安溪潭镇廉村)人。唐神龙二年(706年),举进士,先后任左补阙、太子侍读,为官清正廉洁,却因《自悼》一诗冒犯唐玄宗(事实上薛令之自叹盘中饭涩,并没“讽上”,而是李隆基神经过敏,无端指责),便以病为由辞归故里。闲居时,他曾到过太姥山,并题诗一首:

扬舲穷海岛,选胜访神山。

鬼斧巧开凿,仙踪常往还。

东瓯溟漠外,南越渺茫间。

为问容成子,刀圭乞驻颜。

薛令之的《太姥山》,抓住太姥山的两个突出之处——怪石嶙峋与濒临大海。读它,人们还可发现,薛令之归隐后,过着没有官场钩心斗角的闲散生活,悠哉游哉,以至于要向仙人容成子讨教,该如何整容让青春长驻。为什么他不在另处而在太姥山问这件事呢?因为传说中的这座山是神仙居住之地,“仙踪常往还”,别的地方可就没有这个条件了。

接着该说说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陈陶。

这位福建老乡的故里在剑州剑浦(今南平市延平区),他有首《陇西行》(其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风靡古今。他的《旅次铜山途中先寄温州韩使君》,写的是路经太姥山一带的所见所闻:

乱山沧海曲,中有横阳道。

束马过铜梁,苕华坐堪老。

鸠鸣高崖裂,熊斗深树倒。

绝壑无坤维,重林失苍昊。

跻攀寡俦侣,扶接念舆皂。

俯仰栗嵌空,无因掇灵草。

梯穷闻戍鼓,魂续赖丘祷。

敞豁天地归,萦纡村落好。

悠悠思蒋径,扰扰愧商皓。

驰想永嘉侯,应伤此怀抱。

铜山,即福鼎的桐山。在陈陶看来,这一路走来,斑鸠高鸣,野熊出没,大自然十分荒蛮,且峰石嵌空,山高水险,“跻攀寡俦侣”,不免感叹系之。此诗虽是寄赠朋友的,但写得极其深沉,颇具《陇西行》的风格。

介绍太姥山,林嵩不能不提。

林嵩,长溪(今霞浦)赤岸人,学识渊博,有“八闽之全才”美誉,曾任秘书省正字。唐乾符六年(879年),他所撰的《太姥山记》,被称为最早的“导游词”。短短三百来字,就把太姥山介绍得一清二楚,且很生动。这里仅抄录一段以飨读者:“潭之西曰曝龙石,峰上曰白云寺,又上曰摩尼宫。室后有顶天石,石有奇人迹二,可长二尺,此摩霄顶,太姥山巅也。山高风寒,夏日犹挟纩。山木无过四尺者,石皆皲瘃,秋霁望远,可尽四五百里,虽浙水亦在目中。”

寥寥数言,既介绍太姥山的众多景观,以及地貌、树木特点,又谈到天气,还不忘抒发一下远望的感受。其驾驭文字的能力,堪称一流。

时间到了宋代,王十朋该“登场”了。

这位浙江温州人,是替老百姓做事的好官,力主抗金,文学底藴深厚。他有几首关于太姥山的诗,其中《入长溪境》是从泉州知府任上退休回老家路过时所写的:

老矣倦游宦,入闽知山川。

三山疑隔海,九岭类攒天。

插稻到山顶,栽松侵日边。

溪长水无尽,前更有清泉。

诗句通俗直白,不仅写出太姥山的险峻,还描述了当地农民把水稻栽到山顶的奇观。这在古诗里是很罕见的。另一首为《自泉返至王头陀岭》:

凌晨饱饭渡秦溪,要上青山九级梯。

不使瓯闽隔人世,头陀力与五丁齐。

王十朋感叹路途艰辛,希望能多一些像王头陀或古代五大力士那样的人,开山修路,让福建浙江之间的交通状况得以改善。这种为民的情怀值得称赞。

太姥山特别有幸的是,民族英雄文天祥曾为它写过诗。

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文天祥率领义军自温州到福州,路过太姥山一带时写下《长溪道中和张自山韵》:

其一

潮风连地吼,江南带天流。

宫殿扃春仗,衣冠锁月游。

伤心今北府,遗恨古东洲。

王气如川至,龙兴海上州。


其二

夜静吴歌咽,春深蜀血流。

向来苏武节,今日子长游。

海角云为岸,江心石作舟。

丈夫竟何事,底用泣神州。

读此诗能深切感受到,这位毕生热爱人民、“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大宋忠臣,想的都是如何尽忠报国、抗击异族入侵的事,慷慨悲歌,有一股浩然正气迎面扑来。其中“海角云为岸,江心石作舟”,既描写太姥山下壮美的自然景观,又为抒发爱国之情做了铺垫,堪称神来之笔。

元代的萨都剌,也值得一说。

这位少数民族(回族,或说蒙古族)的文学家、画家、书法家,有“雁门才子”之称。至元二年(1336年),任福建道肃政廉访司知事(治福州)。赴任途中,路过太姥山,写下《长溪道中》一诗:

野田秋稻正潺潺,新翠乔林绕舍环。

淡日凝烟横列浦,斜风吹雨过前山。

柴扉初致牛羊出,渔艇方携蟹蛤还。

自笑生平爱游览,天教长在云水间。

诗中描绘太姥山下的风光,呈现一幅田园牧歌式的画卷,却又多了“渔艇方携蟹蛤还”的别样情景,给人印象深刻。

明代的熊明遇,对太姥山则颇有研究。

这位江西南昌人,生活于明清鼎革之际、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时刻,先后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工部尚书,他的天文著作《格致草》,正是其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的成果。因与魏忠贤不合,不断遭到贬谪。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以兵科给事中任福建兵备佥事、分巡福宁道,曾两度登临太姥山,对空谷传音的现象作了科学的解释,还写下了《太姥歌》《鸿雪洞》《登太姥》等诗篇。尤以《太姥歌》给人的印象最为深刻:

君不见,东瓯之西西瓯东,高山大壑锁烟虹。我尝振衣千仞上,灏气出入摇鸿蒙。……呜呼,闽海无鸿亦少雪,太姥万古高嶻嵲,精气凝成无毁灭。与君分疏如何说,但将空色无分别。须弥打碎作丘垤,翻干海水捞明月。

这首诗气势不凡,字里行间透出一种豪气,一种敢于作为的精神。

稍后于熊明遇的张煌言,对太姥山很有感情。

张煌言,号苍水,南明兵部尚书,与郑成功配合,坚持抗清20余年, 最终被杀害于杭州弼教坊。临刑时,立而受刃,死而不倒。与岳飞、于谦并称“西湖三杰”。这位文武兼备的将领所作的诗多在战斗中形成。《三过沙关》写道:

五载真如梦,秦川恨旧游。

地分山闽越,天阔水沉浮。

鸿鹄难羁绁,蛟龙空负舟。

包胥洵国土,复郢更辞侯。

沙关,即今福鼎沙埕,处于太姥山视野之内,为当时的军事要地。张煌言曾路过两次,如今又来,感慨万千。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历史使命,决心像春秋时代忠于楚国的申包胥一样,奋斗到底。诗中抒发的正是这种浓烈的爱国情怀。

另一位抗清志士夏完淳,对太姥山别有一番感受。

夏完淳,松江松亭(今上海)人,聪明好学,有“神童”之称,十四岁就随父亲夏允彝抗清,父殉后他继续奋战,最终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七。20世纪抗战期间,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南冠草》,反映的就是这对父子抗清的事迹。

《太姥诗文集》收有夏完淳写的诗,即《梦怀长公郭侍御五竺崔舍人》:

乾坤戎马倚吴钩,犹忆当年太姥游。

梦里云霞双凤阙,醒来烟水一渔舟。

穷途知己谁青眼,歧路伤心已白头。

遥想天南新侍从,茫茫沧海动新愁。

笔者起初认为,夏完淳似乎没有到过太姥山,何来的“犹忆当年太姥游”?当地一学者为我解疑:明末清初,太姥山是反清复明的重要基地,夏完淳必然经常提及,因而梦怀。这话很有道理。但写作时我却想到,夏允彝任长乐县令,唯一的儿子带在身边,夏完淳会不会随父游过太姥山,因而有了“犹忆当年”的感慨?

夏完淳的这首诗,忧国忧民,读来令人动容。

鸦片战争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张际亮,也曾写诗赞美太姥山。

张际亮,建宁县溪口人。作为林则徐禁烟行动的坚定支持者,他所写的诗影响很大,与魏源、汤鹏、龚自珍一起被称为“道光四子”。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七月,他游览太姥山,留下了多首诗,其中《登太姥山摩霄绝顶》写道:

搔首乾坤望八方,极天秋色暗扶桑。

千山势尽盘沧海,万石声多动夕阳。

洞壑幽蹊争窈窕,风潮戍火又苍茫。

登临肯问人间事,俯仰无端鬓有霜。

那时,鸦片战争正处于胶着状态。作为一介老百姓,张际亮身在深山,心系前方。他为此感到鬓角的头发都白了。

现代学者卓剑舟、黄寿祺,也写过太姥山。

卓剑舟,福鼎桐山人,早年与黎锦熙合编《国语》杂志。他对太姥山情有独钟,著有《太姥山全志》,还写下多首诗,如《游太姥山》:

岳势晴开面面雄,眼中三十六高峰。

到门流水蓝如染,当榻好山青更浓。

胜地于今留禹迹,仙坟终古纪尧封。

兴酣我欲骑玄鹤,长啸一声天地空。

此诗既赞美名山,又抒发情怀,堪称上乘之作。

黄寿祺,霞浦盐田人,号六庵,易学专家,曾任福建师大副校长。十五岁时曾上太姥山,六十年后重游,写下两首诗:

其一

一别名山六十年,山灵应笑我华颠。

玲珑岩洞留踪迹,每忆儿时览胜篇。


其二

海上仙都信不虚,奇峰异石有谁知。

长天万里云开日,极目台澎入望舒。

末句乃点睛之笔,反映诗人对和平统一台湾的渴望,用得很巧妙。

有关太姥山的诗文还很多,堪称名山佳作两相映。限于篇幅,就不再一一介绍。

读这些诗文,笔者深受感染,也得到启迪,觉得在众多的名山之中,无论是从自然还是人文角度审视,太姥山都值得大加赞美,于是不揣浅陋,写下七律《太姥山》一首附录于后:

天下名山枉自多,不及太姥尽嵯峨。

巍巍去天仅三尺,滔滔入洋归一壑。

忠臣于斯抒壮志,义士过关留悲歌。

无边大海权作镜,照尔雄姿又如何!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太姥山》;图片来源于“太姥山旅游”,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