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正乙祠戏楼
每一次寻访,都怀着对浓浓京味的一种期待和敬意。北京正乙祠戏楼,一座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老戏楼,被学者誉为“中华戏楼文化史上的活化石”,北京唯一保留至今基本完好的纯木质戏楼,早就令我神往。幸好在北京找到正乙祠戏楼非常容易,它就在热闹的前门和东门附近的一条胡同里。
正乙祠戏楼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戏楼建于佛教寺庙的原址上,这里原是浙江商人建的银号会馆戏楼———曾是浙江银号商人的“集会之所、饮食宴乐之地”,用来接待来自浙江宁波一带的金融界人士,他们逢年过节来这里观看社火和木莲戏等传统民间戏曲,随着京剧的诞生,正乙祠也跟着红火起来,京剧的创始人程长庚、卢胜奎,京剧大师谭金培、王瑶卿、梅兰芳等相继在此登台演出。1936年,当时的富豪曾请来名角梅兰芳、王瑶卿、李多奎,天津唱大鼓的“小彩舞”骆玉笙、鼓界大王刘宝全等在这里唱堂会。
在演出季中,可以看到在这古老戏楼上演出的更多的作品,有戏剧《黄粱一梦》,是第四届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的精品剧,故事源自两千多前中国唐代小说《枕中记》,有独角戏《我这一辈子》,国家话剧院的演员方旭既是这出戏的编剧又是主演;著名导演林兆华的实景版《茶馆》,也在正乙祠戏楼排演。
正乙祠古戏楼,不仅仅是让人们在过去的时光里徜徉,游走,在传统文化中让人们感受到强烈的新意,在一个平安夜,就有了策划“月满西厢”特别场,平安夜古戏楼单身派对的活动,“待月西厢下,迎风尘户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台上是精致的梨雅古韵,才子佳人相聚平安夜,为那段守候已久的前生之约,相聚于此。最古老的古戏楼,成了最唯美的场地。
走进正乙祠戏楼,像小心翼翼地推开了一扇年代久远的记忆之门,朱漆拱顶,雕梁画栋,绕萦低回的古琴声,仿佛都向人们诉说着300年老戏楼的沧桑。迎面映入眼帘的“正乙祠戏楼”五个苍劲的大字,据说是当年87岁戏曲专家、著名书法家王遐举先生所写。戏楼分两层,台前三面环楼,两旁有楼梯,南面是戏台,看池里设有古色古香的八仙桌和太师椅,能够容纳观众一二百人。戏台的北、东、西三面还设有楼座,虽然我进去的时候,空无一人,望着那些在年代深远里的戏楼,似乎还听见老戏楼的呼吸和怦然心跳的声音,瞬间,耳畔响起铿锵的锣鼓,悠扬的唱腔……舞台上华灯绽放。
沉寂多年的正乙祠戏楼,近些年重新焕发了青春,好戏连台,佳音不断,有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携手著名导演李六乙集“梅派艺术”精华的倾情演出,古老的舞台,重新展现着虞姬的娇美、贵妃的华丽,美丽女性的千娇百媚,让听众久久陶醉在别致的梨园梦境。
戏台两根柱子还挂着一副对联:“演悲欢离合当代岂无前代事,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短短24个字,将正乙祠的前世今生紧密相连,意味深长。
北京正乙祠戏楼已成为独特的人文景观,热情地迎接着四方来客,走出正乙祠戏楼,回味着戏楼里的风流雅趣,悠扬的唱腔仍在耳边余音袅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