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或另有其因
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传颂,给后人留下一个风华绝代的背影。
昭君出塞,起因是毛延寿丑画其像,致使她三年不得面君,她遂毅然请命,自愿远嫁。这似乎是历史的定论,但细究起来,其中或另有款曲。
毛延寿不敢把昭君画丑,因为入选的宫女个个都是百里甚至万里挑一,画丑了皇帝不信。据野史说,毛延寿的阴毒在于,给昭君的画像点了一颗美人痣。这痣恰在泪道,故又名“丧夫落泪痣”。皇帝虽贵为天子,一样忌讳怕死,见画后自然不愿再见其人。
此说且不论是真是假,毛延寿点没点痣也并不十分重要,关键还在于汉元帝。这元帝八成脑子进了水,何必看画,直接看人不好么!美丑妍媸,有痣没痣,站到跟前,岂不一目了然?
皇宫内院再大也是有限的,或许,元帝见过昭君;或许那时昭君正郁郁不得志,怠于妆容,光华内敛,抢眼一看,似乎并非惊人之姝;或许坐拥后宫如云美女之皇帝,并不在意待字冷宫的宫人,见到她,连名号也对不上……
昭君的引人注目或称惊人之举在于,元帝正为“和亲”之事犯踌躇———后宫佳丽不愿前赴朔漠之地,而昭君则主动要求前往。这下元帝不得不对她刮目相看了。不过,直至“临辞大会”,他才算正式见到了昭君。
这时候的昭君,心情是复杂的:她将从此告别习惯了的汉宫生活,去那荒凉苦寒之地,衣羯啖膻;她将再也见不到家乡,见不到父母,像一只孤燕飞往远方。“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怨词》道出了她心中的悲苦,那凄楚哀婉之态动人心魄。那时,西汉国力已弱,边患不断,为了民族大义,为了家国的安宁,她不得不含悲忍泪,强颜欢笑。虽凄楚哀婉,脸上却升腾起凛然之气,闪耀着夺人的光辉。元帝这才发现了昭君的惊人之美,意欲留之,然已晚矣。在隆重的“临辞大会”上,他不能当着老外的面出尔反尔。
启功先生在《昭君辞二首》的小序中说:“大概像俗话说的那样:‘文章是自己的好,而老婆是别人家的好。’因为昭君已算单于的人,所以元帝看了才觉得好。”越看越美,越觉不舍,元帝的心痛和后悔是可以想见的。
所以,造成“昭君出塞”这一结局,不怪毛延寿,也不怪昭君,归根结底要怪有眼无珠的汉元帝自己。
昭君出塞,换来汉匈友好50年。但不管怎么说,对她个人是个悲剧。她的第一个丈夫死后,她即请求归汉。时元帝已死,成帝比他的老子更浑,敕令其“从胡俗”再嫁其子。11年后,其子死,成帝又令再嫁其孙。无法忍受的委屈,达于极点的哀怨,令昭君走上了绝路。她含恨服毒自尽时,年仅33岁。
昭君的故事旷世流传。如今,无论我们怎样猜度、怎样评说,都难以尽悉她的情思。大漠沙黄,青冢草青,但令人快慰的是,昭君的芳魂不老,昭君的精神永生,千秋万代感动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