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12 09:5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刘松龄

陈第的书缘


陈第塑像


陈第(1541~1617年),字季立,号一斋,别号子野子、五岳山人、晚号温麻山农,别署五岳游人,连江(今福建连江)人,是明代音韵学家、藏书家。

嘉靖四十一年(1962年),戚继光追歼倭寇至连江,陈第献平倭策,终歼倭寇。此后,他跟随戚家军转战南北,作战勇敢,屡立战功,颇受戚继光、俞大猷和大司马谭纶的器重和赏识。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游学福州如兰精舍,拜潘碧梧为师,与“三一教主”林兆恩交往甚密。隆庆三年(1569年),随其师潘碧梧至漳州讲学。后返福州如兰精舍讲学。万历元年(1573年),为都督俞大猷幕僚,教以古今兵法,南北战守方略,尽得其旨要,劝以武功自见,曰:“子当为名将,非书生也。”万历三年(1575年)由俞大猷推荐,以诸生授京营教官,旋即被任命为潮河提调。万历四年(1576年),任五军四营中军,守蓟门。翌年,改任潮河提调,守古北口。陈第整顿防务,两次击败犯境骚扰叛民。万历八年(1580年),由戚继光推荐,升任三屯车兵前营游击将军,驻汉儿庄(今喜峰口),多次击退勒粗入侵。十一年(1583年),陈第表弟周楷欲在军中高价出售布匹,盘剥士卒,遭到陈第严拒而得罪。随后,被谗罢归。翌年,回老家连江,后半生在读书、购书、著述、刻书、旅游中度过。

陈第平生惟书是癖,有收藏图书的习惯。部伍半生,每到一处,有空就到处搜访古籍,晚上埋头苦读。他和高儒,一南一北,皆以武人藏书出名,被人誉为“儒将”。罢官南归后,44岁的他在家乡连江筑“倦游庐”为居所,另辟一室名“世善堂”藏书。陈第常常“遇书辄买,若惟恐失,故不择善本,亦不争价值”,甚至遇未曾见过的书,就抄而读之。时人焦站也是有名的藏书家,陈第听说他家中有许多秘本古籍,便不顾自己已经64岁了,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专程到南京造访,且一住就是五年。除了在焦站和其他藏书家那里抄录许多自家没有的图书外,还从南京的大小书肆里购买了一批古籍。再回家乡连江时,仅图书及各种数据就装满了两大车。在这样的穷搜苦求之下,积40余年,陈第的世善堂藏书近2000种,至10000余卷,断种秘册约300余。在其去世前一年(万历四十四年),陈第同儿孙一起把世善堂的藏书细加整理,“今粗为位置,以类相从,因成目录,得便查检”,分类编目,设经、史、子、集、四书、各家六部,冲破四部分类法的传统,编定了《世善堂藏书目录》二卷。

《世善堂藏书目录》在明代颇负盛名。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四云:“灯下阅之,见唐、五代遗书,琳琅满目,如披灵威、唐述之藏,多平生所未见,不觉狂喜。”近人王重民还认为经过陈第曾孙陈元仲增编的今本《世善堂藏书目录》,“窜入宋元间已失传之书籍若干种,实非尽是家藏。”不幸的是,在陈第去世之后不久,藏书即已散佚。

陈第藏书的目的,是藏以致用,资闻见,备采择,用于读书治学。他读书十分认真,经常随手把读书心得和见解写在书上,还题了不少题跋。陈第一生不辍研读,成就博深学问。他的藏书态度比较达观,反对强调藏书贻赠子孙的做法,自谓“吾买书盖以自娱,特未即弃耳,非积之以为子孙遗也,子孙之读不读,听其自然。至于守与不能守,亦数有必至。”

陈第一生,除了藏书读书之外就是著述,且老而弥笃。每每夜半时刻,还要索笔挨天明。他曾书一联云:“达道惟五不朽惟三汲汲孜孜生未逮,述经有四游州有八潇潇洒洒死何求。”他的著作甚多,有《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一斋诗集》、《读诗拙言》、《五岳游草》、《尚书疏衍》、《伏羲图赞》及《东番记》等。他的著述,或谈易说经,或守边纪实,或撰文记游,或抒怀言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毛诗古音考》,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春回闽后着手编著的。翌年十二月(1603年1月),随都司沈有容率军往东番(台湾)剿倭。在台20余天,走访民众,调查当地风土民俗,作《东番记》,为中国最早记载台湾高山族民俗的重要文献,收入《闽海赠言》。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春,游南京,访问学者焦站,阅读其大量藏书,重新修订《毛诗古音考》。他用发展的目光看到古今音韵在时空上存在的差异,打破了传统的“叶音”说。在考订古音中,本证和旁证结合的全新的音韵研究方法,卓然成家,对后世影响很大,为清代有成就的音韵学家江永、顾炎武、段玉载等人开了先锋。《四库书目提要》又指出:“第所著《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发明引证,一洗吴木或诸家之谬,于韵学为有功。”时至今日,《毛诗古音考》还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其研究成绩被誉为古音学的开创之作,在中国音韵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秋,陈第以71岁高龄远游五岳,大有所获,将途中题咏辑成《五岳游草》6卷。

“老去书城许策勋,蓝田谁识故将军。灵威唐述搜罗遍,更诵怯庐梵宇文。”这是对嗜好藏书、学通五经的陈第将军一生恰当的概括。


在厦门南普陀有关陈第的题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