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及御书楼
湖南岳麓书院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创办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已有1000多年历史。御书楼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亦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为当今最古老的书楼之一。
御书楼初名青楼,后改为藏经阁、尊经阁等。北宋咸平四年,宋真宗御赐国子监经文、义疏及《史记》、《玉篇》、《唐韵》等书,为历代皇帝御赐书籍之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宋真宗御赐“岳麓书院”匾额。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巡抚丁思孔从朝廷请得十三经、二十一史等书籍,更名为“御书楼”。
历经战争、天灾、人祸,岳麓书院曾七次遭毁重建。1938年,岳麓书院被日机炸毁,现存建筑为1986年重建。宋真宗御赐“岳麓书院”匾额及明代石刻,幸得以保存,现匾为1984年复制。“御书楼”匾,则集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的手迹而成。
御书楼是一座宋代风格的三层楼阁建筑,古色古香,因环境幽静,为读书研究最佳之处。楼前柱悬有对联一副:
圣域修文,前有朱张讲坛,宋清宸翰。
名山汲古,上藏三坟五典,诸子百家。
上联意为:这是兴修文教的神圣之地,前面有朱熹、张栻的讲坛,宋代和清代赐给的匾额。
下联意指:御书楼是岳麓石山之中,供人汲取古籍、博览群书等地方,上面藏有三坟五典及诸子百家。
全联深刻地道出御书楼周围的文化背景及楼内丰富的典籍藏品,其中以宋、元、明、清理学家著述和文集最多,已超过10万册。大型工具书如《四部丛刊》、《四库全书》等,在御书楼均有珍藏。前壁及两侧所刊“麓山寺碑、朱熹诗碑”、“重修岳麓书院记碑”、“文易阁祭田碑”等,均为前朝遗物,是书院现存文化中最珍贵的宝物。
除上述四名碑外,尚有唐刻“麓山寺碑”,明刻“四箴碑”、“岳麓感旧诗碑”,清刻“忠孝之廉节碑”、“岳麓书院学规碑”、“王九溪读书法碑”等,均是国之瑰宝。
现在的御书楼,是湖南大学的图书馆,供教授和研究生研读理学的资料库。
南宋理学家张栻任岳麓书院山长(院长)时,曾邀理学大师朱熹到岳麓书院讲学,听讲者达千人,全国著名的师生聚集于此,岳麓书院一时成了湖湘学的重镇。
朱熹在岳麓书院留下的文集、墨宝,至今仍珍藏在御书楼内,如南宋道光三年朱熹亲书的“忠孝廉节”四字及“朱子书院教条”、“朱子文集大会类编、年谱”、“委教授措置岳麓书院牒”等。朱熹撰写的“朱熹诗碑”、“忠孝廉节碑”、“道中庸碑”诸文字,嵌刻于御书楼走廊两壁,供人参观欣赏。
更可贵的是,朱熹与张栻留下《登赫曦台联句》的哲理诗篇,悬挂于赫曦台上,令人赞叹。诗曰:
泛方长沙渚,振策湘山岑。(朱熹)
烟云渺变化,宇宙穷高深。
怀古壮士志,忧时君子心。(张栻)
寄言尘中客,莽苍谁能寻。(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