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6 23:5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楚 欣



柳永“白衣卿相“奉旨填词”

 

  

 

“白衣卿相”,指的是宋代崇安县(今武夷山市)历史名人柳永。

柳永(982—1053年),原名柳三变(长兄三复、二哥三接),字耆卿,排行老七,也称柳七。

柳永为什么会“奉旨填词”?这是因为,他在多次科考失败后,填下《鹤冲天》一词发泄不满。内中写道:“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一时传遍市井,也进了皇宫。之后,因对新登基的仁宗皇帝抱有期望,柳永再次赴考,试卷被作为“一甲”备送。宋仁宗阅后对其才华很欣赏,但一想到那首《鹤冲天》,则不由怒从中来,提笔批了“且去填词,何要浮名”8个字。无奈的柳永,也就因此在名帖上写下“奉旨填词柳三变”。

词,别称“诗余”。因句子长短不一,也叫“长短句”。初始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繁荣于两宋。宋代词坛有“豪放”与“婉约”之分。苏轼为豪放派的“主帅”,柳永乃婉约派的“旗手”。两派既相争竞秀,也彼此互补,从而促进了宋代文坛的繁荣。新中国缔造者、当代诗词大家、哲人毛泽东对这两派的态度是:“偏爱豪放,不废婉约。”客观而又公正。他本人则熟读柳永的作品,并给予应有的肯定。

柳永因父亲柳宜在京城做官(工部侍郎),从小随母亲与两个哥哥生活在老家五夫里白水村(今上梅乡茶景村)。祖父柳崇严格督促孙辈读书,三兄弟勤奋好学,尤其最小的柳永,表现相当突出,10来岁就写过一篇很有创意的《劝学文》,尖锐指出:“学则庶民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民。”

聪慧的柳永,还有着极高的写诗填词天赋。11岁时,他和两个哥哥登上附近的寂历山,游览中峰寺。陡峭的山峰、茂密的林竹、潺潺的流水、活泼的野猴,以及清幽的古刹,让这位少年诗兴大发,主动向寺里的僧人借来笔墨,当场写下了《题中峰寺》一诗:

攀萝蹑石落崔嵬,千万峰中梵室开。

僧向半空为世界,眼看平地起风雷。

猿偷晓果升松去,竹逗清流入槛来。

旬月经游殊不厌,欲归回首更迟回。

客观而言,这首诗成熟,甚至老气,很难看出是个尚未涉世的少年所写,的确让人称奇。

过了五六年,望子成龙的柳宜从京城给老家的3个儿子来信,说当朝皇帝(宋真宗)重开科考,要他们火速进京。三兄弟不敢违命,又舍不得家乡的优美风光,便于进京前,结伴游武夷山。

柳永三兄弟乘竹筏过九曲溪,饱览了碧水丹山之胜景,心情无比痛快。两位哥哥素知小弟擅长写诗填词,便催促他“来一首”。柳永也不推辞,张口就赋下《巫山一段云》:

六六真游洞,三三物外天。

九班鳞稳破非烟。何处按云轩。

昨夜麻姑陪宴,又话蓬莱清浅。

几回山脚弄云涛,仿佛见金鳌。

柳永的这首诗,寥寥数语,就将武夷三十六峰与九曲溪的美景,以及会仙观、幔亭招宴的神话传说,一一反映出来。两位哥哥十分赞赏,称是难得的佳作,更激起他的诗兴,接连又写了4首《巫山一段云》。可以说,这是柳永不可多见的作品,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厚感情。

柳永虽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命运不济,考场上频频遇到挫折。即便已进入了殿试,也因考官将他划入“西昆体”一派,称其“词意绮丽”,“有浮糜之感,伏乞圣裁”,最终被皇帝亲批“黜落”。

多次名落孙山的柳永,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愤忿之余,写下了《鹤中天》一词。没想到又因此被皇帝痛批了一番,只好远离考场,沉湎于市井酒肆,热衷“浅斟低唱”。

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朝廷任命的主考官章得象乃福建浦城人,诏书中又特别写明:“举子应试五次年过五十者,尝任殿试三次及参预先朝御试者,虽试文不合格,皆列名殿试。”这无疑是对老举子特殊照顾的一项优惠“政策”,柳永与二哥柳三接此时都已年过五旬,符合规定(大哥柳三复先前已中进士),年迈的父亲当即要他们参加。最终,柳永赐进士及第,柳三接赐进士出身。

走上仕途的柳永,先后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定海晓峰盐场监盐官、秘书省著作郎、灵台县令、工部屯田员外郎(世人称“柳屯田”)。虽然一心为民,但得不到重用。特别是,他所敬重与追随的改革派领袖范仲淹等被贬,自己又得罪权奸吕夷简,形势险恶,更是心灰意冷。

科考与仕途均不顺利的柳永,却在市井瓦肆间找到了知音。他结交了许多当红歌妓和落魄文人,创作了大量朗朗上口、形象生动、情意绵绵的词曲新声,广受欢迎,流传甚广。

有人戏称柳永为“天下第一情种”,此言虽有夸张之嫌,但此君的一生确为歌妓们写下了很多情歌(词),古往今来,恐怕无人可以企及。

柳永替歌妓们填词,既有写她们儿女情长以及凄凉人生的,也有写其国色天香的“颜值”。如《木兰花》,生动地描绘了名噪京城的“四娘”(心娘、佳娘、酥娘、虫娘)。其中虫娘最受钟情,他这样写道:“就中堪人属意,最显虫虫,有画难描雅态,无花可比芳容。”

柳永还擅长于写恋人别离之情,代表作当属《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噫。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词通过特定环境的描述与气氛的渲染,生动地抒发了恋人惜别的伤感之情,堪称柳永创作上的一座高峰,被列为“宋金十大曲”。

柳永还写了许多羁旅行役的诗词,如客外思归的《定风波》。其中有这样的话:“奈泛泛旅迹,厌厌病绪,迩来谙尽,宦游滋味。此情怀,纵写香笺,凭谁与寄。算孟光、争得知我,添日深憔悴。”

读柳永的词,有个深刻的印象,即无论是写人叙物状景,还是谈情言乐说愁,都很通俗。这也是他的词能够为广大下层老百姓所喜爱,以至于“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重要原因。

沦落市井的柳永,虽然有许多知音,但生活十分窘迫。他是靠填词、由歌妓们付给一定报酬过日子的。有人因此称柳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领“稿费”的作家,这话不无道理。

宋皇祐五年(1053年),贫病交加的柳永,去世于润州(今江苏镇江),因为没钱安葬,只能殡寄于寺庙,后由歌妓们出资和社会筹款,才得以安葬在北固山下。

这次笔者随团赴武夷山采风,去了柳永的故里。没想到的是,这位“天下第一情种”,老家并不在“红尘滚滚”的城里,而是处于丛山的包围之中。那里距武夷山市区约五六十公里,乘车需要两个多小时,全程堪称“山高林密,峰回路转,车抖人颠”,令我这个从不怕晕车的人都有点“头痛”,难怪柳永的“粉丝”们鲜有人到此瞻仰。

不过,柳永故里,还是值得一去。

村边有座单孔的木拱廊桥,称“遇仙桥”。桥上敬奉诸多神明。传说柳永母亲曾向神明祈求,让三儿媳生子。如今,桥下的小溪一带,村民正按照柳永名篇《雨霖铃》的意境进行布置:广种杨柳,修建凉亭,铺设栈道,点缀花草,并已初见成效。

沿溪走不远,就到了柳永旧居。这里虽已沦为废墟,但诗人生前亲植的两棵罗汉松仍在。据说曾有人以40万元高价想买走古树,当即被村民一口拒绝:先辈所留,无价之宝,岂可出售?

旧居后的木构寺院,新增柳永塑像,此乃今人因敬仰他而置。

村里,有块石碑引人注目。碑的上端刻着一个大的“永”字,估计与柳永有关。可惜碑断了,且小字已经难辨。

走过柳永故里,离开前听当地人说,通往茶景村的大道正在加紧修建。这无疑是件好消息。因为,路通之后,定会有许多慕名者前来参观。届时,人们可以探寻这位独领风骚的“才子词人”,是如何在此度过其青少年阶段的,为什么偏僻处能出大作家?兴之所至,还可吟诵“杨柳岸、晓风残月”,或者“衣带渐宽终不悔”等名句。长期沉寂的小山村,必然是另一番热闹景象。

(本文选自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武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