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27 11:0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戎 戒

 

蠡山村,打造中华“商圣”文化

 

范蠡禅寺(3).jpg

范蠡禅寺

 

20176月,出行浙江德清。那天,路过钟管镇蠡山村,上山看了范蠡祠(今名范蠡禅寺)。

范蠡,春秋时期的名臣,辅佐勾践兴越灭吴的故事耳熟能详,但他与德清的关系却鲜为人知。

蠡山因范蠡隐居于此而得名。很久以前乡民就在山上建了一座范蠡祠。寺院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前后三进,分布在一条纵向轴线上,整座寺庙由高渐低再升高,呈古舫格局。前殿阁楼式的殿堂与戏台,象征古舫之首。穿过前殿,是天井,天井左右各建硬山顶厢房两间,连接前殿与大殿,显得较为低矮,仿如舟沿。面对天井,即是比前殿宽但稍低的三间硬山顶大殿,犹如舟舫、橹舱。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491年,范蠡送西施去吴国时,曾在蠡山寄居6个月,把这个带有乡土习俗的女孩培训成适宜宫廷生活的佳丽。在助越灭吴、大功告成后,范蠡急流勇退,携西施泛舟五湖,首站又选择蠡山,隐居了6年(前468年—前462年)之久。

我们几个不速之客,贸然叩开了禅房的门扉,拜见法师,他热情招呼我们落座,并奉茶款待。

“啊,铁观音!”品尝到家乡的味道,亲近感油然而生,也由此了解法师曾在闽南佛学院待过,法名释慧容。他告诉我,不日出版的《春秋蠡山》一书,将解开范蠡与德清的关系。

回榕后不久,收到法师寄来《春秋蠡山》。

阅读《春秋蠡山》,深感范蠡不愧为“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范蠡画像 (1).jpg

范蠡画像

范蠡(536年—前448) ,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清康熙《德清县志》载:“昔范蠡扁舟五湖,寓居此地,属三致千金之一。”说的是历史上“三置千金”的故事。他寄居蠡山时,发明了“鱼簖”养鱼法,撰写了中国首部《养鱼经》。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置农业与商业兼重:“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农末俱利”的思想影响中国历史深远。他还提出:“劝农桑,务积谷”、“农末兼营”、“务完物、无息币”等商业运营理念,奠定了中国的农商思想与营商文化,被后代尊为“文财神”,蠡山也因此有了“财神之乡”的美誉。北宋梅尧臣《依韵和诚之淮上相遇》留有“几年三致千金富,今日重追二谢风”诗句。范蠡“五字商训、商训十二则、经商十八法”皆萌生于蠡山,故“商圣文化”始于蠡山。

范蠡与西施隐居蠡山时,大幅提高了当地的农耕经济,留下了大量的生活印迹。诸如:月下箫声长袖舞、西施嗜食桂花鳍、范蠡香草煮鲤鱼等生活爱情故事和陶朱古井、西施画桥、双六碑(今圮)等人文遗迹,以及蠡山八景、蒸谷米、西施送蚕花等民间传说。

 

在首届商圣文化节上致辞(5).jpg

慧容法师在首届商圣文化节上致辞

慧容法师认为,蠡山的春秋文化、范蠡的商圣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有追本溯源、返本重源的传统,“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范蠡以德为先、以德善为、积德行善的营商思想,惠泽于民,滋养于国,乃商圣文化精神之要义。

怎样将老祖宗留下的丰厚文化遗产,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怎样推动传统商圣文化和现代商业文明有机融合?在当地党政部门的支持下,201888日,首届中华商圣文化节在德清县隆重开幕,全国各地有百余位企业家慕名前来参加。

慧容法师在致开幕辞时表示,将致力于将蠡山打造成为中国第六个道场,其心愿令人印象深刻。

众所周知,中国佛教有五大道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五台山的文殊菩萨道场、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市峨眉山的普贤菩萨道场、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的观音菩萨道场、位于安徽省青阳县九华山的地藏菩萨道场和位于浙江四明山奉化市雪窦山的弥勒道场。这是经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文化积淀而成的呀!

位于德清蠡山,要打造中国商圣道场,绝非靠一时之功、一己之力,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但慧容法师发大心、担大任、行大道之举,着实打动了我。

慧容法师曾在新加坡、韩国、日本、印度、尼泊尔、澳大利亚等国家参学、游学十余年,在向外国学佛的同时,也将中国佛法带出国门。他感到“愈是传统的愈是民族的,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回国后,到了当年出家的德清县范蠡禅寺,栖身在一间不到十平方米的阴暗潮湿房间,黄梅季节,每天要用拖把拖好几次积水,房间随处可见蚯蚓、蜈蚣蠕动爬行的身影。他不为所动,甚至还将国外积攒多年积蓄倾囊而出,三圣殿修旧如旧,东西厢房重新修缮,只为给香客信众一个更为整洁庄严的道场。

慧容法师发心以范蠡禅寺为载体,以商圣文化节为平台,以大慈精神和大悲愿力,重树商圣文化大旗、传承商圣文化精髓,祈愿中国新一代儒商在商圣文化诞生地走出去,走向世界!

据记载,范蠡在经商中发现,人们买卖东西都是用眼估堆,很难做到公平交易。有一天,他看到一个老农用吊着石头的木架装置汲水,受到启发,就以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共十六颗星星为记,在秤杆上刻制十六颗星花,故称为十六两制秤。

这杆秤又名“良心秤”,缘于“无尖不商”。是说古时候开粮行、卖谷米是用升或斗量的,商人卖谷米时每次都把升和斗堆得尖尖的,尽量让利给顾客,以博得回头客。推而广之,在布庄扯布,“足尺放三”“加三放尺”;拷油拷酒都加点添头……我不知道,与会的百余位企业家在参观范蠡禅寺时,面对这把“无尖不商”的秤,联系到当下社会上“无奸不商,无商不奸”的说法,会作何感想呢?但我认为,在“人有德行,如水至清”之名的德清,这又何尝不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呢?

再次拜会慧容法师,我送上一盒安溪铁观音茶,这是首届安溪铁观音大师赛的产品。这款产品能在大赛中胜出,是对传统工艺的肯定与褒奖。拥有300多年历史的铁观音,这两年毁誉参半。在商场沉沉浮浮之后,让安溪茶人认识到,只有回归传统,才能守正出新;只有培元固本,才能走得更远。这与弘扬商圣文化有相通之处,殊途同归!

我谨以此,祝福慧容法师在未来精进的路上行稳致远、功德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