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28 15:5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逸 明

继承“立雪”精神 实践艺术人生



游嘉瑞的童年接受的是旧社会的私塾教育,他从小勤奋好学,学业优秀,特别喜欢书法。

游嘉瑞常常和“立雪书院”联系在一起,稍加注意,人们便会忆起“程门立雪”的典故:北宋时期为求教理学真谛,在著名理学家程伊川门前久久不肯离去的书生游酢,正是游嘉瑞的祖上。

放牛娃子 锻炼成才

游嘉瑞没有想到,自己一个放牛娃能走上求学之路,终于锻炼成才;更没有想到,自己竟然做了公务员,当了领导。领导就是服务。游嘉瑞始终牢牢记在自己心里。

1956年初,游嘉瑞从省商校毕业后步入政界,服务于省商业厅人事处,1958年支持闽西老区工作,调龙岩地委组织部,为社会主义革命、老区建设致力于干部工作。“文革”受批判,1969年底下放连城县山区劳动锻炼。从农村走出来的游嘉瑞,再回到农村,白天劳动,晚上开会清账“评工分”也不会觉得苦,不到一个月清理出一个贪污集团,震动了全县,1970年夏,游嘉瑞被借调连城县革委会政治组工作,1973年正式调县里工作,先后任县委宣传组副组长,组织组组长,县委成立后任中共连城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落实政策办公室主任。

连城的生活条件差,人民群众生活用水都成问题。那时人们喝的是“河沟水”,热水瓶的水喝完,瓶底会沉淀一层泥土,人们夸张地说,“连城人的热水瓶底可以插秧”。为此,身为组织部长的游嘉瑞,建议县委组织人民修建石门岩水库,解决连城县人民群众喝水问题。游嘉瑞说,连城是革命老区,这里的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涌现了许多英雄儿女,我们现在是建设时期,就应该干些实事,急人民之所急,干人民之所需。他和县委的其他领导一起组织干部,特别是下放干部,一起组织群众,修了石门岩水库,实现他“造福一方”的理想。连城冠豸山,过去只有山没有水,修了石门岩水库,冠豸山浮出水面,成为国家4A风景区。

粉碎“四人帮”后,游嘉瑞先后在省委组织部、统战部、省工商联担任领导职务,他还是省人大和省政协的常委。

游嘉瑞与希望工程小学小朋友在一起


血统亲缘 翰墨传情

游嘉瑞身兼海峡书画研究院院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闽台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会副会长、海内外华人友好商会执委、中国统战理论研究会理事等多个社团职务。凭借这些优势,他极力倡导“五缘”文化。提出通过亲缘、地缘、业缘、物缘、信缘,为祖国统一大业铺路搭桥。

2002年10月16日至19日,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和闽台游氏宗亲150人,在游氏入闽首选地南平建阳召开“首届闽台游酢文化研讨会”。原福建省政协主席、福建省文化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游德馨到会致词。研讨会以“传承中华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增进文化认同”为主题,安排了学术研讨、故地考察、恳亲祭祖、经贸项目推介、文艺晚会等系列活动,以及授匾、揭牌、奠基、剪彩等仪式。同时,还举办游酢后裔书画展。20名游酢后裔书画家的百余幅作品,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精彩纷呈。游酢被称为宋代“草圣”,其后裔不乏书法高手,游嘉瑞是他们中的佼佼者。整个研讨会,展示了游酢文化研究的学术成果,体现了游酢文化研究的新水平。它不仅取得学术成果,成为中华文化研究与传播的载体,也是两岸亲情沟通与文化认同的桥梁。

为搭建闽台宗亲联结平台,把游酢研究引向深入,游嘉瑞提议,成立福建省历史名人研究会游酢分会。2003年10月14日,福建省历史名人研究会游酢分会成立,游嘉瑞被一致推选为会长。他带出一支研究游酢文化的热心人和较高水平的专家学者队伍,多次举办较高规格的研讨会,出版发行了《宋·游酢文集》、《游酢文化研究》、《游酢评传》、《道南首豸山》、《游酢及其后裔书画选集》等10多部论著,并出版了《游酢文化》报。研讨会期间收到的论文,已经编辑完成《游酢新论》。最近出版的《简明中国哲学通史》中,专列“中国文化重心南移与游酢·杨时章节”。

2005年12月3日,游嘉瑞应台湾中华诗学研究会、台湾创价学会的邀请,率“福建省诗人赴台访问团”,进行为期一周的参观访问活动。访问团一踏上祖国宝岛,就受到台湾诗人和台湾游氏宗亲的热情接待。台湾游氏宗亲得知游嘉瑞来台,特地邀集各县市游酢后裔、游氏宗亲代表100多位聚会在台北广平堂(祠)举行游氏宗亲会。

游嘉瑞在工作


笔笔藏锋 字字挺拔

游嘉瑞原名叫春木,字山川,号立雪堂,1935年4月生于福建省永泰县城东北10公里的白云深处清凉镇巫山境。

游嘉瑞的父亲按照族谱记载是游酢的第27代裔孙。作为一个农民,他并不了解这个祖上有什么与众不同。不过他骨子里仍然是崇尚文化的。不然, 他不会牵头请私塾先生,教村里10多名孩子读书。游嘉瑞记得,为了请先生,每家要交两担谷子。然而,就是这样,家里节衣缩食也只能供得起一个学生的学费。游嘉瑞在家排行第二,理所当然没有上私塾的资格。

7岁的他,只能偷偷地在私塾外面听先生讲课,自己回家用小砚台磨墨练习写字,字越写越漂亮。老师感到此子可教,便破例收了他这个免费生。塾师每天要学生背50到100个字的课本,写100个字。春木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总是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每天认真临摹颜体或柳体大楷小楷100字。他痴迷于功课,于是,老师经常在他写的字旁边画上红的圆圈,以示褒扬。他爱上了书法,一发而不可收。

也许是从小受游酢“程门立雪”事迹的熏陶,游嘉瑞养成了求知若渴、刻苦好学的品性。参加工作后,不论顺境逆境,或政务繁忙,游嘉瑞潜心书法,刻苦磨砺。1958年,为支援山区建设,游嘉瑞被调到闽西山区。10年浩劫,游嘉瑞被下放到连城县,直到1975年调回福建省委组织部。这样,他在山区工作了20年,就像家乡的苦笋,细嚼后苦中有味,苦中生甜。借此,他带着浓烈的感情书写自己,创作散文《苦笋颂》行草,15米长卷和大幅条屏,着墨浓淡有致、枯润相宜,流畅奔放。

摩崖石刻作品


20年的山区苦旅,每一步都面临挑战和艰辛。游嘉瑞始终没有放弃书法篆刻。他的书法,以行草见长。他的书法艺术与自撰的诗文交汇、与他的篆刻、微雕融合,渐渐地步入了“书”家的境界。他的篆刻章法线条优美,古拙朴茂,峻利爽清。他独创的寿山石微雕《案头摩崖石刻》以微显大,融诗文、书法、篆刻微雕、奇石赏石于一炉,缩伟岸于寸石,展示了微雕世界空灵的天地。其中书法虽蝇头小楷却笔笔藏锋,字字挺拔。词条收入《福建方志》和《中国寿山石大观》。专著有《游嘉瑞案头摩崖石刻》。

游嘉瑞的书法、篆刻、微雕的作品具有个性化,源于他对先祖游酢“书圣”的敬祖追宗,源于对家乡巫山境的竹修林茂,藤萝竞姿的感悟。原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钱昌照称誉他书法“笔通神”。

1991年,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游嘉瑞诗书印选》后,他的作品多次参加海内外书画展,还在美国、英国、香港等地举办过个展。美国《华盛顿新闻》称赞:看了他的作品,“得到一次美的享受和教益”,说他的作品“犹如一朵朵盛开的鲜花,流溢着清丽的芳香,给参观者带来几许温馨和秀色”。英国的《文汇报》(欧洲版)报道:“游嘉瑞长年悉心钻研中国书法,承古人笔法,创自我风格,运笔有‘快马入阵’之气魄,篆刻古拙朴茂,清俗典雅,为书法篆刻爱好者的收藏品,值得欣赏。”

立雪书院石刻


弘扬艺术 筹办书院

大樟溪畔,永泰县城的龙峰山下,坐落着“立雪书院”。依山顺道拾级而上,便可到游山川艺术馆,这里,是游嘉瑞精心营造的艺术殿堂。

游山川艺术馆内,分设综合厅、笋香斋、千石印宝、百砚斋、尺一楼、东巫草堂、立雪堂、永阳馆、永泰三状元馆、青瓷馆,另外还有立雪碑林。那一方五龙人瑞的巨砚,那一部千古绝唱《榴花梦》的孤本,那几百幅国内闻名书画家的书画,那数以千计的微妙的寿山石微雕,那万卷散着幽幽书香的古籍线装书,那龙飞凤舞的令人想象飞翔的立雪碑林……所有的这一切艺术瑰宝,无不令人为之陶醉,为之倾心。

立雪书院逐渐成为一道奇特的文化景观,从2000年创办以来,立雪书院先后接待了各界人士、中小学参观者9万多人次。成为市德育教育基地。她散发出的浓浓文化气息,与青云山的古木清泉相映照,人们置身其中,心灵会得到彻底的洗涤,杂念无存。

立雪书院,占地3000多平方米,傍溪依山。漫步这书院古朴雅致的建筑中,细细观赏那平时难以得见的,数以万件的摆设和文物,其中不乏秦封泥印这样的千年古物。古色古香的展品,犹如一束精神灵光,映照着理学的经络渊源,折射出山城的文化品位。

振兴中华  壮我河山 众士一心 光吾炎胄


如此规模之大,品位之高的个人建立的书院,在八闽、在华夏,是极为罕见的,它已经被福州市列为德育基地。

说起建这个书院,游先生有自己的表白:“历史,并不都是写在文字上的;还有一种历史,是残存的文物,它躲过沧桑与风雨,兵荒与天灾。这种历史比历史教科书更加直观,更深入人心,收藏这些文物意义很大。同时,我经常问自己:退下后干点什么,才能留给子孙后代精神产品,在有生之年为后代做点奉献。”

“在家人支持下,亲自筹资数百万元,并在永泰县人民政府关怀下,于2001年11月建成了青云山下这一人文景观,‘立雪书院’,意在用实物旌表游酢与杨时‘程门立雪’的尊师重教之典范,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2002年10月21日,台湾游氏后裔游得男、游日光一行12人,中秋夜参观了立雪书院。游得男参观后说:“立雪书院是弘扬程门立雪游酢公尊师重教精神,又是闽台两岸文化交流的一个典范。像这样的艺术馆、博物馆在台湾是不可能看到的。这次既寻了根,也受到一次传统文化教育。”许多台胞在书院里留下发自肺腑的诗篇。游日光在立雪书院广场上扑在地上说:“我行了‘五体投地’礼。”对游嘉瑞建立立雪书院表示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