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28 15:5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杨际岚

那年·那事·那人 


这是一篇写于近十年前的短文《迟到的表示——在一位仁者远行之际》,文字不多,无妨重复一遍:

1918年11月出生,1997年11月10日逝世,12月3日遗体火化。这些,把他与人世连结起来。

1984年7月6日,于福州撰写代发刊词《窗口和纽带》;10年之后,于北京为创刊10周年题辞。这些,把他与《台港文学选刊》连结起来。

我们从未当面向他表示过谢意;而今更已无从表示了。

这十多年,我们只是按期寄赠一份刊物;即使在他远迁京城,也没有间断,那地址是多方打听来的。也许藉此向他汇报,我们为敞开“窗口”,为牵起“纽带”,始终在努力,按他的话说,在不懈地“苦斗”。

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向他的家人寄赠刊物。或许,这也算是我们对他的谢意的间接的表示吧。

在他远行之际,重刊《窗口与纽带》及贺辞,以此寄寓深深的哀思和缅怀。在我们的心目中,他的名字,他的形象,将是永恒的。

让我们遥对他的在天之灵,道一声:

谢谢您,项南同志!

《窗口和纽带》刊于《台港文学选刊》创刊号,时为1984年9月。全文如下:

窗口和纽带

项 南

地处祖国东南的闽、台、港,可说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也可以说是一个国家,三种社会。

如何促使不同制度、不同社会的人增进了解,消除隔阂,求同存异,进而融会贯通,和谐默契?文化的交流,可能是一个较好的途径。

不论是台湾、香港,还是大陆,人民都是聪明、勤奋的,都渊源于一个古老的文化传统,都蕴藏着光耀夺目的艺术珍宝,都以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无比自豪。也不论是追溯往事,还是展望未来,我们都能发现,共同的东西远比差异之点多得多。

《台港文学选刊》将成为 望台港社会的文学窗口,联系海峡两岸的文化纽带,团结三种社会力量的一种精神象征。

我认为,这个选刊是可以担当起这一任务的。因此,我也相信,这个选刊是会受到炎黄子孙的欢迎和喜爱的。

1984年7月6日于福州

项南同志附上一封信。信中说:“遵嘱为《港台文学选刊》写了代序,你们看是否能用,请修改。清样送我一阅。”项南代发刊词《窗口与纽带》,行文时也用了习惯性的“港台”的提法。我们考虑再三,改称“台港”,包括刊名采用《台港文学选刊》。原先作为“代序”,后也改为“代发刊词”。项南欣然采纳这些意见。项南信里还对将出的创刊号个别作家作品的排序提了建议,并说“当否请酌”。

《台港文学选刊》的问世,应了那句老话:“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改革开放大潮汹涌而来。

地利。闽台自古一家亲。

人和。上下齐心戮力。

时间拉回到1984年。

那年初夏。4月22日至4月29日,“全国第二次台湾香港文学学术讨论会”在厦门大学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广东、广西、四川、甘肃、辽宁、安徽、江苏、福建等地的台港文学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以及香港地区作家、学者近百人出席了会议。原籍福清的香港三联书店资深编辑梅子(本名张志和)也与会。会后,笔者同他以及海峡文艺出版社林承璜等一同乘火车返回福州。“在列车上,谈起办刊的事”,“憧憬过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作品‘回家探亲’的盛况。”纪念创刊10周年和20周年时,梅子在贺函中均提及往事。梅子的动议,曾向《福建文学》领导反馈。其时,《福建文学》领导班子变动,原班子无暇顾及。主编苗凤浦改任省作家协会秘书长,副主编魏世英改任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副主编季仲提任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并任《福建文学》主编;蔡海滨、陈章武任副主编。此后,派人外出组稿,了解办刊信息,听取读者意见。1982年起《福建文学》开辟“台湾文学之窗”(由章武、杨际岚兼责编),颇受好评。这时,有的读者建议,创办一个专门介绍这类作品的期刊。6月初,刊物工作人员开会,商议如何改进工作,会上反馈了这一信息。以往“台湾文学之窗”均介绍小说作品,因而有人建议办小说类选刊;当时,流行称谓“港台”,所以起初动议办《港台小说选刊》。讨论过程中,一种意见越来越清晰:基于介绍作品的“完整性”,表述的“科学性”,以《台港文学选刊》为宜。梅子等香港朋友的倡议,实质上起了“催化剂”的重要作用。省文联领导班子迅即同意办刊申请,并向省委宣传部呈送申请报告。次日,省委宣传部便下文批准。《台港文学选刊》由《福建文学》主办,省文联主管;1987年7月后改由省文联主管、主办。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创刊需搭建工作班子,季仲等分别兼任主编、副主编。笔者充任专职编缉(1987年7月起任专职副主编,1996年1月至今任主编)。许江(现任中国美院院长、浙江省文联主席)担任兼职美术编缉(自第2期起由龚万山担任)。谁来撰写创刊词呢,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时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的项南。项南于1981年初来闽主政,革故鼎新,勇于开风气之先。他倡导念“山海经”,建设“八大”基地,其中包括对台工作基地,为具体实施“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提出一系列极具前瞻性的主张,在海内外引起良好反映。项南曾在宣传部门工作多年,是办报、办刊的行家里手,作报告出口成章,写文章出手不凡。由他撰写创刊词,可谓不二人选。章武副主编受托执笔约稿信。没想到,项南很快就复信:《窗口和纽带》呈现于人们的面前。文章由点到面,由远及近,宏阔地回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广;并由此引发开去,精辟阐释了《台港文学选刊》的宗旨和任务,言简意赅,文情并茂。后来,这篇文章被推荐参加福建省第二届(1983—1984年)优秀文学作品评选,在散文类五篇获奖作品中列为第二名,究其内涵深刻、辞采斐然,“优秀”二字当之无愧。

两年之后,由于令人不解的原因,项南离开福建。临走的一天,他突然来到省文联,据说是前去看望有事来福州住在文联招待所的一位画家朋友。这位画家外出,项南顺便看望了文联机关干部。事先并未通知,当他来到《台港文学选刊》的办公室时,我和另一位在场的编辑一下怔住了。省文联领导向他作了介绍,他微笑着和我们握手。从他的神态,分明感受到了一种慰勉和期盼。我们像是与一位相知甚深的可敬可亲的长者重逢。他肯定记得为我们写过代发刊词。《台港文学选刊》创办后不久,风闻对这类刊物有一些来头不小的议论。但我们浑然不知,工作中没感到任何压力。后来才知道,项南出面,事情化解了。恰恰在那时,项南因为某些事情蒙受了莫大的压力!

《台港文学选刊》创刊10周年纪念,自然又想到了项南,盼望他能为此题辞。果然,他如期寄来贺辞:“台港文学选/窗口加纽带/苦斗十年整/骄骄海内外。”贺辞中,他用了“苦斗”二字。笔者揣测,这何止是对一家杂志办刊艰辛的体恤。它不正是对自身襟怀坦荡,矢志不渝,为真理不懈“苦斗”的昭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