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15 09:0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黄益群

画坛一学者 诗意绘丹青

 

博学睿智、风趣幽默、通诗文、精书法的陈初良先生,古稀之年仍儒雅而潇洒。他是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人大画室画家,福建省政协画室画家。至今还活跃在国画殿堂中。


画家 陈初良


家传渊源

闽侯大义村是陈初良的出生地,这个位于乌龙江南畔青口镇的村庄,民风淳朴。民国《义溪乡土志》称:“唐开元间,卫元帅过此,见宾主相与有序,故名”。当地陈姓是望族,崛起于唐宋,理学大师陈襄名闻遐迩,到明朝时,百余年间出了九位显宦,四世九进士,被誉为“九条金带”。御赐的牌匾“世进士第”如今仍高悬在陈氏古厝里。在荣绣祠堂里,保存着闽中八子谢肇淛的长联:“颍川肇瑞,历河东节度,再传司马司空,食邑赐第频褒,荣膺九宪;绣里开基,冠闽省华宗,七叶举贤举德,名宦鸿儒辈出,望重三山。”

世事变迁,沧海桑田,随着兵燹烽火的洗礼,陈氏举族归隐,耕读传家。陈初良就是在这样一个崇尚诗礼的家庭成长,从小受祖辈的熏陶教诲,早早知晓孔孟老庄,初略四书五经,吟诵唐诗宋词,品读名家名篇。那时,陈家祖上留下的招隐楼、水明楼、听鼓楼和听鸡楼四大名楼,先生就住在“听鸡楼”里,楼名的寓意取自东晋祖狄的“闻鸡起舞”,这是一幢古色古香的小楼,背靠青山,面临绿水,古朴雅致。陈初良在这里读书、生活,清新的大自然原生态,传统的中华文化教育给童年的他带来无尽的熏陶和艺术遐想。

聪慧、顽皮的少年初良,对绘画有与生俱来的感悟和理解,白天在课堂和田野里学习、玩耍,每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他凝视被岁月斑驳得支离漫漶的古瓦,深藏在心底的偶像栩栩如生浮现眼前,便提笔疾画,一幅幅英姿飒爽的英雄人物跃然纸上。先生珍藏60年的关羽画像,美髯飘拂,跃马扬刀,笔法虽然稚拙,却也精美细腻。


师生情重

痴迷绘画的陈初良,少年时代就非常仰慕陈子奋大师,但无缘结识,只能再三把笔临摹其书画,天长地久,竟也有几分韵味,几分长进。只要有子奋大师的出版信息,先生都千方百计买到。偶有时日,去省城办事,先生都想方设法在西湖宛在堂等处怯生生的与大师接触,激发动力。

与子奋大师真正结师生缘是上世纪60年代初在厦门。那时,陈初良就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书画作品参加“厦门市美术作品展览”,子奋大师看到清逸雅正的国画作品,深为讶异。当获悉裱褙店师傅与作者很熟络,便请师傅代为邀约。连续数日,初良就书、画、印向大师诚恳求教,欲拜大师于门下时,子奋大师已然提笔写下 “初良弟玩”,并郑重盖上印章,以示接纳。从此师生时时见面交流,纵论古今艺术,畅谈人生阅历,志同道合结为万年之交,情谊日渐深厚。

历时十多年的师生岁月,为陈初良的国画艺术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指引了正确的方向,坚定了他继承国粹的决心。

为了报答大师情谊,陈初良不遗余力地推动子奋老师的绘画事业。子奋大师办画展,初良协助筹备,鞍前马后。荣宝斋要出版陈子奋画册,初良二话不说,四处找寻大师散佚的墨宝,和自己珍藏的墨迹汇集在一起,交付荣宝斋出版成册,告慰大师在天之灵。初良唯一遗憾的就是,自己自始至终没有和大师有过合照,大师过世后,他根据自己的记忆和照片画下大师的肖像,他笔下的大师,笑容慈祥,朴厚庄重。那一笔一画,都是先生对大师的无限追思呀!

诗意丹青

从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陈初良从福州二轻局研究所到福建电视台总编室工作,再到专业画师,工作虽然繁忙,但他从未停止过自己对艺术的追求。他的宣传画、连环画、插图相继在福建出版社和日报上发表,名气与日俱增。但他并不自满,而是不断探索、思索自己的艺术道路。子奋大师对他总是循循善诱:一是临摹,二是写生。这两个理念根深蒂固地被先生默默领会,慢慢积淀,成为自己的内在涵养。他踏踏实实从近代名人字画入手,临摹唐风宋韵,追溯晋元风流,秉烛夜读,废寝忘食。半世纪的研学和创作,他继承前人的精华,悟出自己的艺术道路,迈出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坦途。

陈初良崇尚古风,但不拘泥,主张古为今用,再造新境,在品味传统的笔墨三昧中融入自己的文人情怀。在日渐成熟的画风中,可窥见他承袭五代南北画派的雄伟、峻厚、刚健、浑朴与精致、细腻、幽深含蓄的特点。

陈初良一生中总是花费大量的时间用在读书上,他深入精研国风、骚赋,唐诗宋词,元曲散文,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里悠游徜徉,纠葛在灵魂深处的文人情怀在他的画作无处不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他孜孜以求的境界,在诗与画相映成趣的韵致中,丰厚的学养和高雅情趣一览无余。看《灞桥风雨图》,那是在黄慎诞辰三百周年的时候,他即兴作画并题诗:“公懋诞辰三百年,挥毫染翰漫超然,九州绘苑开奇境,东海风流比哲贤。”意犹未尽时又欣然题一首:“草法传真助有神,千秋一笔耀吾闽,当年曾学先生画,驴背诗思记忆新。”

陈初良从小学习书法篆刻,立足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笔不离手,苦练篆、隶、行、草,临摹唐宋魏晋直到远古碑帖残迹,力求形神兼备。他以书法入画,不拘一格,在画中运用点与线,有聚有散,用笔秀劲。《苕溪煮茗》就是这种风格的典型:看流泉潺缓,清风徐徐,草木蓊郁,一老一少悠闲意态。粗放的篆隶线条勾勒出老者柔软的衣褶,圆润,细腻的线条来表现小童纯真无邪的灵气,煮茗品茶,相得益彰,超凡脱俗的旷远与淡定跃然纸上。

陈初良不仅能画充满铿锵之韵的大幅山水,还精通花鸟画,出入大小游刃有余。历代画家皆爱兰草的高洁与幽姿不凡,先生笔下的兰,每一片兰叶都一笔到底却不板滞,瘦劲流利,交错欹斜,舒展自如,墨色的浓淡变化与虚实相间,清逸蕴含几分狂放。画面简洁明了,花下是两只工笔细致的蟋蟀,纤毫毕现,生动灵活,花香中似乎听到蟋蟀欢快的叫声。

线描雅韵

在中国画的种种技法中,线描是决定艺术成功的基础。线描艺术具有中国特色,可以谱写出一支支和谐流动的线的协奏曲。中国历代画家对线有着深刻的认识和高超的创造,他们用千姿百态的线,抒发情感,描绘自然,使“线”在艺术作品中展示独特的魅力。

陈初良高古,但不脱离时代,多年来,他随身携带写生本,走到哪里画到哪里,积累了数百册的速写本。他可以很平静,在自己的书屋埋首读书,也可以很随性地流连市井坊间,寻找创作灵感,于线描艺术是厚积薄发,驾驭自如。他自谓:“半生领得烟霞意,不薄时流爱古风,笔底痴情犹未尽,题诗题在野丛中。”从大自然的花鸟鱼虫,到人物蔬果,世间万物,皆可入画。看他的《知足图》,两株看似寥落的竹枝,刚劲挺拔,几只知了驻足其间,看似了无意趣,但他妙语批注:“人生诸事皆知足,唯读书不足”。巧妙借用竹子和知了的谐音,道出了与世无争的平常心,那是一种高度,腹有诗书的自我净化和人格魅力。

翻看陈初良速写本,发现他甚爱画兰,笔墨不多,却寄托了崇仰屈子如兰花般的品格。“灵均芳草早传闻,自笑多情写此君,雅韵高标言不尽,临风潇洒意殷殷。”又题:“覃思笔趣认知音,空谷染香惬素心,君子美人千古在,一花一叶悟情深。”

不管是出门应酬,还是朋友往来,繁杂喧嚣,丝毫不会影响到陈初良的平静心态,他可以不受干扰,据一隅凝神写生。但见他下笔迅急稳健,线条酣畅淋漓,柔中带刚,风情万种,从容自如的挥洒流动着清新的生活气息。近几年,他游历世界各地,领略风土人情,所到之处,富有异域特色的高楼大厦,人来车往,风景名胜,奇山异石都尽收先生画册,一册在手,大千世界,无限包容。

陈初良像一个高蹈出世的隐者,闲云野鹤般过着恬淡的日子,用自己的画笔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滋润着自己的生命情怀,并在他的诗情画意中寻觅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