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人诗赋看台江历史变迁
章礼提
台江沧海逐渐变桑田。
秦汉时期,在古城福州的乌石山顶上,往南眺望,有山如台称南台山,南台山下茫茫江水称台江。随着台江流域两岸经济与人口的不断发展,砍树伐林,开荒种地,造成水土流失,沙泥沿江而下,堆积台江而形成陆地,台江多处成为绿洲。
台江那江湾,那沙滩,还有那河流,那绿洲,不知赢得了多少诗人骚客放飞逸思,纵情吟咏。自唐宋以来,著名诗人翁承瓒、曾巩、雅琥、陆游、谢肇淛、陈旸等纵情放歌,留下许多咏颂台江名篇佳作,让人在欣赏之余,凭吊而觅迹,揽胜以抒怀,领略了台江浓厚历史文化,引发思古之幽情,眷恋当今之情思……
唐末,后梁右拾遗户部外郎翁承瓒,于公元904年奉诏回故乡福州册封王审知为琅琊王,备受闽王礼待。当翁承瓒将要返都复命时,王审知又在台江临津馆设宴欢送,这让他感动不已,在闽王饯别宴席现场就赋诗一首,《甲子岁,衔命到家,至榕城册封,次日闽王降旌旗于新丰市堤饯别》:
登庸楼上方停乐,新市堤边又举杯。
正是离情伤远别,忽闻台旨许重来。
此身替与交新好,今日还将简册回。
争得长房犹在世,缩教地近钓龙台。
在诗中,诗人以台江自然景观入诗,真诚表达自己感激之情,尽管写景的内容不多,但却点出了当时台江的几个重要场所,如钓龙台、登庸楼和新市堤;其中,新市堤指“台江码头新丰市堤”,现在是台江新街。此诗还证明了台江在五代十国年代,江水和沙渚交错,条条船只纵横,近水埠头商市渐兴。
北宋仁宗时的进士,江西南丰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诗人曾巩,熙宁十年(1077)远赴福州任知府。某春日,曾知府出南台游览,从水塘、堤坝,然后到一番桃李,只见青青草色,触景生情,思归故里,随即就写下了一首诗歌《福州城南》: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
水溢横塘雨过时,一番红影朵花飞。
送春无限水惘怅,身在天涯未得归。
曾巩这首诗,有如现代的高像素的摄像机,把台江那年代美丽景色真实地拍摄了下来,真实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雨过横塘水满堤,一番红影朵花飞。福州环境虽然优美,台江春色令人陶醉,可是诗人还是想念自己的家乡,美景与春色都难以割舍对家乡的思念,当然那是人世间之常情。
北宋哲宗贤良科进士,中国古代八大音乐家之一,礼部侍郎闽清人陈旸,回乡时夜宿台江临津馆,见馆边建有一座合沙亭,四周景色秀丽,有感便写下一首诗《南台合沙亭》,具体点到了著名的合沙桥(现在小桥附近)傍晚山水景色:
“临津馆下日衔西,风卷寒潮上碧溪。画船急桨随潮去,山川满眼烟凄迷……。”
南宋元祐八年(1093),福州郡守王祖道组织建造了一条浮桥,浮桥用了120艘船连在一起,然后在船中铺上梁板而成,这是当时城里人过闽江北港到南台岛唯一桥梁,那条福州驿道(南路)上唯一浮桥。没过多久,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出任福州决曹,有一天过浮桥,高兴之余,便赋诗一首《度浮桥至南台》:
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
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
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
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荫。
陆游诗歌,真实描述了当年浮桥及其周边真实情况。到了元代大德七年(1303),道人王法助旨募把浮桥改建成石桥,称万寿桥。新中国成立后,此侨又被修建成钢筋水泥桥,称解放大桥。走在桥上,许多人自然而然就会想起当年那座浮桥,想起陆游那首诗歌。
元代诗人雅琥,有一天与友人登南台大庙山钓龙台,写下了一首怀古诗歌《题咏登钓龙台》:
自古瓯闽国富雄,南琛不与职方通。
江流禹划纵横外,山人秦封苍莽中。
逐鹿兵还神器定,屠龙人去钓台空。
海门日落潮头急,何处繁华是故宫。
雅琥诗歌,从钓龙台看台江变化,概述了福州历史沿革,从“禹划”到“秦封”,直至汉代册封闽越王,而今人去台空,究竟“何处繁华是故宫”呢?提出了发人思索之课题。
明万历工部郎中长乐人谢肇淛,在《八声甘州•登闽城楼怀古》中写道:“倚危栏万里卷西风,一片雁南飞。望钓龙台上,江空金锁,露冷苔矶。目断帆樯无数,来往送斜晖。年世须更换,斗转星移。却忆无诸开土,更黄龙白马,况香城宫阙,绮阁与朱扉。只留得,江山依旧,听闲人,把酒醉题诗。任茫茫,今来古往,何必沾衣。”
诗人谢肇淛从“望钓龙台”到“忆无诸开土”,感慨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江山依旧,让人们追溯无诸开疆建城史事,充满了沧桑之感叹!目断帆樯无数,来往送斜晖。
明代诗人王恭在《台江访古》写道:“无诸古城外,潮满合沙洲。宾从留骢马,壶觞度彩舟。山回川月夜,猿哭海云秋。寂寞屠龙事,台江空自流。”诗人生动地描述了台江景色,古城外,合沙洲,川月夜,海云秋,台江场景与故事。
清代康熙时,内阁学士谢道承,在《南台竹枝词》中写道:“暹一去梦魂遥,远浦轻帆不可招。试向罗星塔前望,双江春涨又平桥。”谢道承的诗,反映清代福州对暹罗贸易发达和商业繁荣面貌。清光绪年间,举人何振岱在《夜过万寿桥》写道:
百廛夹道矗蜂房,奔毂声中万影忙。
彩蠲初横新贾舶,卧云已换旧舆梁。
洪澜不砥凭春涨,弦月孤明惜夜良。
吹笛榕阴何许客,此中可有陆龟蒙。
作者何振岱(梅生)为当时福州“三生诗社”代表人物之一,该诗社还有两位诗人,分别为刘敬(龙生)和高向瀛(颖生)。何振岱通过万寿桥印象,反映出台江木屋拥挤,写出桥车马行人“忙”,也写出江上商船“集”;既有春潮泛浪,也有弦月映江,情景动人,吹笛扬声,惹人思绪。
现代诗人沈轶刘的组诗《榕城竹枝》,则反映出上世纪四十年代,那时台江的社会面貌和自然景观,沈老先生在诗中写道:
中亭列炬耀如绳,桥北桥南最不胜。
犹是春江花月夜,十年梦断后街灯。
城边春树郁重关,城里千家绕屋山。
呼酒客来宫巷外,买杉人向水流湾。
草木仓山百战酣。龙潭高雾掩双骖。
柳花飞过杨桥路,四月江城似水南。
才过西郊橄榄风,枇杷欲老荔枝红。
小楼夜雨烹牛脍,花巷青帘卖肉绒。
从沈先生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民国时代的台江,已是相对繁华热闹商贸区了,列炬耀如练,千家绕屋山,酒店客栈、烹牛脍与卖肉绒等商店处处可见,时不时就会遇到呼酒客和叫买叫卖商人。
时光流转到2023年重阳节,我应台江区作协之邀请,参加区委宣传部组织的登大庙山(古称惠泽山)活动。这天阳光灿烂,桂花飘香,让人心情特别愉悦。在带队率领下,我跟随当代诗人少木森等文友登上了大庙山顶,俯视上下航,畅谈台江古往今生, 少木森当即赋诗一首《登大庙山》: “遥远是可以避免的,留下诗歌。就把时光深远处的瞬间生活真实,推到了眼前。在那么多诗行中,我感觉到这一座山的深厚底蕴……”
读着少木森先生那一句句充满激情的诗歌,看着台江那一座座高楼大厦,那一条条繁华街道,看着上下杭那一处处尚保存完好的古老的街道、商店、房屋、寺庙、石拱桥,还有那一棵棵充满生机已有几百年树龄的大榕树和大樟树……,我的诗兴也突然涌起,于是也赋诗一首《遥梦台江》:
横塘碧水任汪洋,河汊汀洲古渡忙。
泊岸帆樯催日暮,浮鸥潮汐报秋凉。
小桥幽巷名人出,别院闲庭故事长。
明月斜窗烟寺庙,往来文友话双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