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3 22:2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许祖恒



 

许祖恒

 

 

故乡是人生永恒的记忆,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根脉和特殊情结。我的故乡位于福清渔溪镇中西部建新行政村的一个小自然村“秋林”。

我们的小村庄地处偏僻山区,周围崇山峻岭、树林茂密,据说是清康熙年间初期从闽南迁徙过来的。1970年底因村附近的七步溪兴建了“建新水库”,我们村和周边其他几个自然村一起于1974年底从库区内搬迁库区外,即现在的建新村部所在地。

微信图片_20240603230250.jpg

在此之前,本人在库区内的小山村度过了近14年的青少年生活。时光荏苒,弹指一挥间,50多年过去了。50年,对这个世界来讲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对一个人来讲就是一杯干烈的白酒,就是一壶浓浓的香茶。时空虽跨越了半个世纪,但往事历历可数。每当夜深人静时,常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在故乡小村庄那段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仿佛小村庄那秋林溪奔流不息的波涛声、村庄周围的松涛声和牛羊的吼叫声,时常在耳畔萦绕;仿佛乡亲们春播夏种秋收的忙碌身影、小村庄屋顶上袅袅炊烟、小伙伴在田间地头玩耍打闹等生产生活景象,又重新浮现在眼前。

这种乡愁既是一种美好的回忆,更是一段坎坷人生的回放。

 

我的家坐落在一处半山坡上,是一座坐北朝南的长方形四合院,整座房子正面宽约35米,纵深约16米,高度约5米。房子除了东面有少部分为两层楼结构外,其他都是一层楼的,占地约3亩左右。房子里面有大小房间30多间,总面积约600平方米。四合院的中间大厅位置有个比较大的方形天井,院内有一个马蹄形内走廊,可通往整个房屋的每个房间,房子东西两侧各有1个长方形小天井;房屋南面中间有一个双扇的木制大门,东西两边各有1个小安全门。整个房屋前面有一个约150平方米的露天“小广场”,主要用来晾晒稻谷、大豆等农作物,同时也是村民闲聊和小孩玩耍的场所

家族在此繁衍生息了十几代。我们从库区移民之前,村里只有五户人家。村庄周围绿树成荫,瓜果飘香。房屋前有一大片龙眼树、枇杷树,两侧及附近有不少香蕉、石榴树等果树,一年四季都可以品尝到不同风味的水果。房屋背后的山坡是由大片松树、杉树和香樟树等组成的树木丛。村庄东面有一棵上百年的榕树,西面有几棵树龄几十年粗壮的松树、柚子树等。

村庄生态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各种鸟类不请自来,昼夜频繁光顾。尤其是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经常会听到四周的麻雀、野鸽子、布谷鸟等鸟儿发出悦耳的“交响乐”。

村庄附近有一片近五十亩的耕地,并分割成几十块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小农田。这片耕地是村庄的粮仓,主要种植水稻、小麦、大豆、油菜和地瓜、花生等主要农作物。乡亲们长年累月在这片耕地上辛勤地劳作。

耕地东北方向的河流边上有一条宽五六十厘米的人工引水渠,一年四季为耕地提供水源。在干旱季节,大人们都会三、五人一组踩着水车,把低处的水输送往高处的农田进行灌溉,这也是当时乡村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每当春夏时节,耕地上大片绿油油的稻苗、麦苗在微风吹拂下仿佛像波涛汹涌、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令人陶醉;到了秋收季节,又有大片金黄色的水稻、麦子在阳光照射下犹如一幅金灿灿的油画,整个村庄呈现出一派丰收在望、美丽诱人的景象,令人欢欣鼓舞、兴奋不已。

小村庄内没有自来水,生活用水都是靠大自然的恩赐——雨水收集和高山泉水。在村庄东面约千米处有落差10米左右的小瀑布群,经过长期冲刷,自上而下、鬼斧神工形成了三个大小不一的水潭和岩石水池(第一级水潭为瀑布下方的大水潭;第二级形成一个约1.5米深的蓄水池为饮用水;第三级水潭是从大水潭流下来形成一个比较大的水潭,最深处约2米,用于清洗衣服等)。

这里的水是全村的生命之水、幸福之水和希望之水,多年来保障了村庄的繁衍生息。村民们经常一大早就挑着水桶轮番到那边小池塘挑水。同时,经常有三五成群的女士们聚集在大水潭边洗衣服、拉家常。大家无忧无虑,悠然自得,时而发出阵阵欢声笑语,惊动附近树林内鸟儿成群结队飞。

 

故乡小村庄依山傍水而居。

在村落的西北方向约3里处有一条沿耕地由西北向东南川流而过的“母亲河”——秋林溪,溪流经过小村庄的河道长约五六里路,呈S形路径,溪面宽8—10米,水深平均约1.5米。除了流拐弯处有几处水深4米左右以外,大部分河段都比较平坦。由于上游是深山老林,没有污染源,穿过村庄的溪流经过长年冲刷,河床基本上都成了岩石和鹅卵石形态,除了暴雨天和台风季节发生洪水外,经常可以看到溪水潺潺,微波荡漾,水清石白,隐约可见溪中水草妖娆、鱼虾嬉游的美妙景象。这条溪流不仅是村落的一道风景线,更是小村庄的经济命脉,是村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全村农作物的灌溉主要靠这条溪流,同时这里也是天然的水产品基地——小村庄犹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在秋冬交替季节,村里都会组织一场有趣的活动——秋林溪捕鱼大战。村民们首先要采摘一种捕鱼的特殊植物,然后加上水研磨成药浆,制成“鱼饵”。约在半夜时分将药浆从上游集中倒入河流中。到凌晨四五点,整条溪流水面上就会出现一种奇特景象:大量鱼虾翻肚朝上,在水面跌跌撞撞地游。

这时生产队长就会迅速派出两组年轻人,在汽灯和火把照亮下,卷起裤腿,或举起铁制鱼叉、或拿上长柄捞鱼网兜、或手提盛鱼箩筐装备,快速跑到溪流两岸,并在溪流岸边浅水区形成合围之势,互相配合着把漂浮在水面上的各种鱼虾不断打捞上岸,装入早已备好的几十个水桶或箩筐中。大约四五个小时后这场“特殊战役”才算结束,每家每户都肩挑手抬着“胜利果实”满载而归,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要知道,这些纯天然的淡水鱼虾是那个年代不可多得的美味。

这种传统又奇特的集体捕鱼活动既教会了我们学会团队合作,也让我们此后都一直怀念着那段美好时光,至今依然还能感受到当时那种的快乐和纯真。

在那个年代,农村文化生活十分单调。小村庄既没有现在的“村村通工程”,也没有“农家书屋”,大家甚至连一台收音机也买不起,只是偶尔听大人讲故事,看一些小人书,还有就是跑到邻近村去看电影——这是令孩子们最快活的事儿。

每到听说哪天晚上要放电影了,我们就像过年那般兴奋。大家会提前吃好晚餐,偶尔还会在口袋里装上两把刚炒熟的花生,在大人带领下背上小马扎、小板凳,兴高采烈地翻山越岭,赶赴放电影的村庄。甚至要把电影完完整整地看完之后,才依依不舍、意犹未尽地返回。

 

故乡小村庄地处偏僻山区,生态环境好,村庄附近的深山老林里潜伏着一大批“野生动物”,如野猪、鬣狗、刺猬等。这些“不速之客”经常会不分昼夜地潜入村庄,到田里啃吃农作物,甚至偷袭鸡鸭牛羊等。

每到水稻、地瓜、花生等农作物快成熟的时节,密林深处的野猪、豪猪等都会伺机下山,潜入农田疯狂地啃吃农作物。更有甚者,鬣狗会在光天化日之下成群结队地突袭羊群。此外,还会有不少狐狸和黄鼠狼在夜里偷偷潜入村庄偷袭鸡鸭等家禽。

为保护村庄农作物和牲畜安全,村里组成“捕猎护卫队”,以便根据这些“不速之客”的不同“作案方式”,采取不同的战术予以打击或消灭。对于行动敏捷、危险性较大、常成群结队出现的豪猪、鬣狗等,一般会用爆竹驱赶;对于数量较多、体量较大、危险性相对较小、常潜入田间和村庄禽舍作案的野猪、狐狸和野猫,一般会进行集中围捕或驱赶。

 

那个年代,农村教育条件较落后。我从小学到中学先后经历了3所学校。

小学一至四年级是到邻近的长岸小学读书。这个学校是一对夫妻办起来的,男老师姓吴,女老师姓周。他们虽是县城下派的老师,但视学生如子女,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深受学生和家长们的敬重。还记得,有一次我大哥感冒发烧,老师甚至带着慰问物品翻山越岭,专门来家里看望。

我们上学时,每周一到周六的早上都要从村庄西北方出发,首先要踏过宽约20米的秋林溪上的20多个石墩,然后翻过对岸高约500米的一座山头。翻过山头后再经由一个山谷下坡,走下百来个台阶,最后经过一大片农田,才能到达学校。因学校条件有限,我们只能早上去上学,中午回家吃饭,午饭后再去学校,晚上再回来,十分辛苦。

这条上学路虽辛苦漫长,但也十分有趣。每到暑期,上学路沿途的灌木丛中会有不少野草莓,野草莓虽小,但酸甜可口、滋味十足,是孩子们上学路上都不想错过的美味零食。

到了溪流暴涨的雨季,不仅每天途经的溪上石墩全部被淹没,而且波涛汹涌、险象环生。孩子们则要在大人的帮扶下,卷起裤腿,手握木棍,小心翼翼地穿河。而今想起,仍觉得惊心动魄。

小学五年级之后,孩子们需要转到镇政府附近的南墩小学。这个学校就更远了,离我们村有近20里路。那时候我才13岁,也是父亲病故的第二年,家庭条件特别困难,母亲便把我寄托在镇上的表姑家里。她不仅是一位贤妻良母,而且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对我们恩重如山。

我那时每天早上去学校,中午在学校搭伙吃饭,下午放学回表姑家,一般到周六中午才回老家,周天下午再从老家挑上几十斤柴火、带上大米、地瓜等土特产回到表姑家。

当时表姑家共有六口人:表姑、表姑丈和四个子女。表姑丈是个知识分子,长期在家养病;表姑是一位非常能干的贤妻良母,在家庭负担很重的情况下,充满大爱,视我如亲生孩子,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表兄妹也都把我当亲兄弟,一年时间里,我们一起读书、写作业,一起轮流做家务,一起看电影,其乐融融……半个世纪过去了,每当想起这些往事,仍是感慨万千。

 

故乡的山水是幽静的,少年的憧憬是美好的。但天有不测风云,1968年冬季,父亲因积劳成疾,突发重病,在第二年6月就永远离开了我们,年仅39岁。一个十口之家的顶梁柱突然间没有了,让年迈的奶奶、悲伤的母亲以及七个未成年的孩子,都陷入巨大的悲痛与忧伤之中

父亲生前是生产队长,身材魁梧,个头不小。他为人正直、敢于担当,群众威信高,做事雷厉风行,是村里的“领头羊”,处处率先垂范,为村庄发展辛勤付出。父亲的力气很大,一次可以挑起200斤的稻谷和柴火。父亲也十分关心爱护孩子,还记得我小时候爬树摘枇杷,刚好被父亲看到了,他顿时十分紧张,让我立即下来。并在事后多次强调枇杷树很高,小孩子不能随便爬树,玩耍要注意安全……父亲的音容笑貌至今仍历历在目。

 

如今,故乡秋林村虽然早已融入建新水库的碧波万顷中,残垣断壁的小村庄随着库区水位的变化若隐若现。然而,往日故乡美丽的自然环境,乡亲们艰苦创业、勤劳淳朴、团结互助的精神和风气,特别是少年时期酸甜苦辣的人生经历都在我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回首往事,旨在铭记历史;追根溯源,应当心存感恩。感恩曾经养育我们生长的美丽小山村,感谢奶奶和父母的教育培养及兄弟姐妹的照顾爱护、亲戚朋友的关心帮助。

春风化雨润心田,乡村振兴展新颜。值此秋林村从建新水库库区内移民搬迁50周年之际,衷心祝愿建新村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征程上,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

(原载于“学习强国”2024年5月28日,本文稍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