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福州与琉球文化技术交往
琉球,原是位于太平洋和东海之间一个独立的小国(现日本冲绳),自明洪武五年(1372年)以来,与中国建立了长达500多年的朝贡关系。
琉球与福州隔海相望。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明成化年间,明朝政府将市舶司从泉州移到了福州,并在福州河口一带设置柔远驿。从此,福州一直是明清时期中国与琉球友好往来的枢纽与桥梁。
福州先进的文化技术向琉球传播的途径主要有三条:包括中琉双方使团互访时,所进行的物品以及人员往来所进行的文化及技术的交流。在随同中国的册封使前往琉球的使团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福州的文人墨客、医生、琴师、水手以及一批身怀各类手工技术的能工巧匠,他们将自己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当地居民。再者,册封使团所携带的馈赠物品和贸易物品,也间接向琉球传播了生产技术,其中包括文化用品、古玩工艺品、食品、丝织器、各类日常生活用品。这些都成为福州与琉球手工技艺交流的媒介。
福州先进的生产技术通过上述途径相继传入琉球,对琉球的社会、生活的影响广泛且深远。
在造船工业技术上。琉球早期的造船技术十分落后,处于“缚竹为筏,不驾舟楫”状态。福州造船历史悠久,早在三国时期孙吴政权就已在现今的福州连江设置了“温麻船屯”主持造船事宜。派往琉球的册封使也均在福州造船场营造册封舟。随着琉球与中国交往日益加深,福州派出了36位闽人为主的造船队移居琉球,帮助主持琉球国内的造船、驾船及贸易等诸多事宜。明王朝还允许琉球在福州各地造船场修补其船只,甚至出资造船、买船赠送给琉球。这样一来,琉球造船业得以迅速发展。徐葆光的《中山传信录》记载,当时琉球已拥有“贡船式略如福州鸟船,船掖施橹,左右各二。船长八丈,宽二丈五六尺”。琉球国造船技术的进步,反过来又促进了琉球海外贸易经济的快速发展。琉球商船穿梭于中国福州、朝鲜釜山以及泰国、越南、马六甲、苏门答腊、爪哇等地港口。贸易的繁荣,又促使琉球国从一开始的“地无货殖,故商贾不通”的弹丸小岛国,一跃成为以“海舶行商为业”、“以舟楫为万国之津梁”的贸易中转国。
在农业上。琉球国内土地“多沙石,土薄瘠。牛羊鸡豚之类多瘦削而不堪用。”农业生产落后,粮食十分缺乏。多种粮食作物从福州传入琉球后迅速改变了琉球粮食紧缺的状况。早在1605年,琉球留学生总管野国在福州学会了番薯栽培技术,回国后大力推广。1695年又有翁自道来福州学习不同品种番薯的栽培方法,之后番薯成为琉球的主粮之一。番薯的引种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居民口粮。在制糖方面,甘蔗于明万历年间传入琉球,当地人学会了种植,但不懂得制糖。明天启三年(1623年),琉球麻平衡派仪间村人到福州学习制糖之法。清康熙二年(1663年),琉球人陆得先奉命随贺使来福州,又在南鼓山区“寻觅良师,学习制造白糖和冰糖术,回国后即向浦添郡民传授其方法”。从此,琉球制糖技术也得到发展。新的农作物品种在此时也传入琉球,如夏子阳《使琉球录》所载:“波菱、山药、冬瓜、薯、瓠之属,皆闽中种而味实不逮”。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的发展给琉球国民免除饥饿威胁,提高了国民生活素质。
在手工业技术上。琉球的许多手工技能均师承福州。例如纺织印染,嘉靖十三年(1534年),册封使臣陈侃曾记载:琉球“红女织枉惟事麻缕”,即当时唯有苎麻纺织品。顺治十六年(1659年),琉球人国吉尝奉国王之命前往福州学习织缎技术,归国后传授推广。此后,琉球纺织工艺飞速发展,到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徐葆光出使琉球时,已是“家家有织机,无女不能织者”。市场上,除了可以看到琉球蕉布外,还有绸布、棉布、丝布、麻布等,品种较为齐全。乾隆元年(1736年),琉球人向得礼还专程到福建学习绸缎纱缕的机织法,使琉球纺织产品种类开始向多元化发展。随后,琉球印染业也随之兴盛起来,并形成其独有的印染方法。据嘉庆五年(1800年)册封使李鼎元记载,琉球“国人善印花,花样不一,皆剪纸为范,加范于布,涂灰焉。灰干去范,乃著色,干而烷之,灰去而花出。愈洗愈鲜,衣敞而色不退。此必别有制法,秘不语人,故东洋花布特重于闽”。漆器制作是福州的传统工艺,尤其清代,福建漆品工艺产业在技术和规模上超越了国内所有省份,成为近现代中国漆艺的发祥地。康熙六年(1667年),琉球人陆得先曾在福州学习漆器制作,回国后广为传播,使琉球漆器制品广泛应用于民众日常生活。加上琉球上等的漆器制作原料和形式内容上有所创新与变化,使得琉球的漆器制品有了较高的品质。乾隆皇帝曾特命福州将军觉罗永德,购买琉球的雕漆围屏,供其观赏和使用。烟花制作、冶炼技术、制瓷、造墨等等,在明清时期琉球政府都派员来福州学习,回国后再将此类工艺传习他人。在琉球文献史料中有这样记载:“琉球有烟花自此始”,“制墨自此而始”。显然,明清时期福州的先进生产技术的传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琉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医学上。琉球有不少留学生自费前来学习福州传统医术,回国后行医救死扶伤,造福国民,促进了琉球医疗事业的发展。例如,琉球人魏士哲于1688年在福州,拜黄会友医师为师。黄会友“有祖传补唇奇方,周旋四方,疗治缺唇”,名噪一时。起初黄会友不肯收徒传授,因“此药方一世一传,虽亲友不敢传之,是吾祖宗之遗令也。” 后来,由于魏士哲的求教心诚,黄会友为其精神所感,才将补唇术传授予他,魏士哲深得黄会友补唇术的真传,“又得秘书一卷”。魏士哲学成归国后,为男女3人施行补唇手术,获得成功,之后又为琉球国王的世孙补唇,仅三昼夜就痊愈,深得国王的赏识,破格擢升为“丰见城间高岭之地头”,人称“高岭亲方德明”,名声显赫,就连日本萨摩藩也专程派人来琉球向魏士哲学习补唇医术。魏士哲的成功,更激发了琉球国人学医的兴趣,他们纷纷前来中国学习内科、外科、口腔科的等医术。
文化艺术上。这方面交往更是令人瞩目。它很大程度上使琉球逐渐变成“风俗淳美”,“易而为衣冠礼仪之乡”。文化的传播主要有两条途径:
一是,通过来华学习的琉球自费留学生也叫勤学生,接受各种教育培训。琉球的勤学生在福州所学的有历法、天文、风水地理、儒学、医学、律法、音乐、戏曲、书法、绘画等等。在福州师傅的悉心教授下,把这些勤学生造就了一批琉球的专业人才。如蔡温,在福州学习天文、地理和气象学,回国后官至三司官,权位仅次于琉球国王。在他为官期间,推行儒家思想,进行改革,使得琉球社会在安定中得到了发展,成为琉球公认的一代伟人。曾两次在福州学习的程顺,是发展琉球国教育事业的第一人。程顺师从福州鸿儒陈元辅、竺天植,潜心钻研儒家经典,攻读中国文学与经学,历时4年,结交大批文人雅士。1696年,程顺则曾在福州出版过个人的诗集《雪堂燕游草》,并在他回国后,将在福州出资刻印的《六谕衍义》作为琉球人学习的课本,教育国人修身养性、尊师重道之礼。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程顺则奏请琉球尚敬王,以孔庙东西两庑为校舍,设立“明伦堂”, 招收王府及久米村子弟施教,聘请对儒家学说研究有造诣的专家及留学中国国子监归来之官生担任讲解师及训诂师。“明伦堂”由此成为琉球最早的国立学校及传播中国儒学思想的教育中心。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琉球人琚自谦、查康信到福州学绘画,拜谢天游、孙亿为师,学画5年。他们吸收了中国绘画的风格与特点,深谙中国山水花鸟画的真谛,回国后各自创立画派,成为著名的画师。之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琉球的另一勤学生吴师虔也师承福州画家孙亿,归国后成为琉球国王府的画师。吴师虔还学会了制作印泥。雍正四年(1726年),他“自制朱印色,以备圣览,由是国中印色皆用其印泥,竟不以寄买于闽而用焉”。琉球的音乐、戏曲、舞蹈,也深受福州文化的影响而得以发展。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琉球御书院乐师陈其湘到福州学习中华歌乐及琵琶、三弦等,历时6载;两年后,又有梁渊来福州学习中华歌乐及杂戏。时隔10年,梁渊再度来福州学习3年,回国后组建大型演出团体,并担任总导演,率团赴日本各地演出。《球阳》记载,琉球国“始节音乐,制礼法,改变番俗,而致文教同风之盛。”
二是,通过官方渠道加以交流与传播。如随海宝(正使)、徐葆光(副使)赴琉球的福州从客陈利州,是著名的琴师,琉球国王遣那霸官毛光弼从其处学琴,“三月、四月习数曲,并请留琴一具”。毛光弼为了感谢陈利州的授琴之恩,作《从天使幕从客陈君学琴成声报谢》一诗赠之:“古乐入天末,七弦转南薰;广陵遗调在,拂轸一思君。”充分流露了他对陈利州的感激之情。
明清时期,福州民间的传统武术也传入琉球,并在琉球得以传播和发展。所谓日本的“空手道”,其实是源于琉球的。它是糅合了福州民间传统武术的套路与技巧而创立的。琉球最著名的是“首里手”和“那霸手”,分别由系州安恒、东思纳宽最所创。这两派的技术特点有所不同,各有所长,但均属福州传统南拳派系。“空手道”中的上地流派更是尊福州知名拳师周子和为祖师爷。周子和,字宽宽,号郇山道者,1874年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南屿芝日村,自幼从师习武,以虎尊为主,擅长铁沙掌,专练硬功。后来往来福州,常在鼓楼元帅庙设馆授徒。1897年,日本学生上地完翁来福州跟周子和先生习武学艺,13年后回归日本,为致力于普及日本国武术运动,结合本国特点,创建了上地流空手道。该手道,其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运气发声、发劲方法与周子和先生传授的虎形拳风格相似,保持了虎形拳的特征。
由于琉球与福州往来渐深,福州一些民俗文化也相继传入琉球。琉球国民仿效福州人的上巳节、端午节、中秋节、祭灶等传统节日。琉球民间的橘饼、黄米糕、千重糕、山东粉等食品及豆芽炒豆腐等菜肴,也与福州地区百姓家的做法一样。闽菜烹饪技术流行于琉球宫廷和上流社会。不少琉球服饰式样也仿制福建。汉语言在琉球广泛流行,琉球方言中如吃饱了、阿妈、香片、龙眼、橘饼、猫、猪、南瓜、线面、瓮菜等词汇与福州方言相似。在墓葬习俗上,琉球从早期“死者从中元前后日溪浴其尸,去其腐肉,收其骸骨,以布帛缠之,裹以苇草衬土而殡,上不起坟”的做法,改变为后来学习福州营造龟甲墓以葬死人的习俗,并有人开始讲究起风水法。
明清时期,福州文化技术在琉球的传播,促进了琉球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这种友好往来缔结了美好的友谊,在福州的对外交往史上传为佳话。1981年,福州与冲绳的那霸市重新建交,两地的友谊得以延续,两地间的友好交往史续写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