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7 00:0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甘跃华



源远流长的浦城“福”文化

 

甘跃华

 


福文化,也称中华福文化或中国福文化,是源自中国的民俗文化。它凝结着中国人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趣味与宗教情怀。

浦城,山延两脉,水注三江,为福建省的北大门。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纯朴的民风民俗造就了别具一格、特色鲜明的浦城“福”文化。

 

“福”语言

 

在我们浦城,最经典、最令人耳熟能详并千古流传的一句祝福语便是“清清吉吉”。

这是一句最典型的过年祝福语。

过年期间,无论走到哪家,人们所收获最多、最衷心、最絮絮叨叨的总是家家户户老人们送上的“清清吉吉、清清吉吉”美好祝福。如今,历史前进了,社会发展了,许多旧时的风俗习惯也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是,这句历经历史风云、饱含长辈深情的“清清吉吉”,却依然在浦城在大地上爆发着强劲的生命力。

“关大门”与“开大门”是浦城往昔过年时的一项十分严肃虔诚的行为举动,是浦城人过年重要的一项规范程序,我小时候每年都有这种切身的经历。除夕晚上,选好吉时,准备好鞭炮,等吉时一到,父亲便带着我们来到大门口,等鞭炮声轰轰烈烈一阵过后,父亲一声高喊——“关门大吉”,随即将大门紧关,并严格规定大门关了之后谁也不准再出去。第二天一早,天尚未完全亮,父亲便又来到大门前,燃放鞭炮后,将大门打开,也是一声大喊——“开门大吉”。

 

“福”歌谣

 

拜年是民间一项很重要、很隆重的礼仪习俗,原先,在浦城曾经流传着一些有关拜年主题的民间歌谣,如:“儿辈连日拜新年,红包裹着压岁钱。怀中满贮青果橘,何期附落画堂前。”再如:“簇新衣服耀眼前,礼教依然未变迁。路上相逢互长揖,发财恭喜贺新年。”

原先,浦城人在结婚时有一个特定的程序,就是新郎新娘要喝交杯酒。在喝交杯酒的时候,人们会送上这样的祝福歌谣:“一对蜡烛照汪汪,照得新娘转绣房。年头吃了三杯酒,年尾生下状元郎”。而新郎新娘拜堂时,人们又会送上这样的祝愿歌谣:“夫妻今日配成双,拜起乾坤日月光。赐福原归降四福,夫妻抱手天地长”。

从我懂事起便没有听人唱过这类的歌谣,但历史资料的记载绝对不会是空穴来风,在更早以前,这两首民谣在浦城过年期间肯定广为流传。

 

”食品

 

因为“糕”与“高”谐音,浦城人过年必吃年糕。浦城的年糕俗称实糕,一到年关,家家户户都必蒸年糕,那浓浓酽酽的香味透过窗口、越过大门,从四面八方涌出,汇集到大街小巷、汇集到高山旷野,将大年的气氛暄染得淋漓尽致。

鱼本来属于一种挺普通的水产食物,但正因为有了与“余”字的谐音,人们便寄予了这种小精灵以良好的想像和精神的依托。所以,过年必吃鱼也成为了浦城人的一种必然选择。

在我们浦城过年时,还有一种菜是必买的,有一种水果是必备的,那就是青菜(芥菜)和“橘子”。“橘”与“吉”谐音,所以“青菜”、“ 橘子”寓意“清清吉吉”。至于“瓜子”、“花生”、“甘蔗”等那也是必备的年货,寓意“多子多福”、“早生贵子”、“节节高”等。

 

“福”数字

 

“秧”与“殃”同音,所以浦城人“插秧”称为“莳田”。第一天莳田称为开秧门,要请莳田高手坐首席,并且在安排菜肴时很有讲究。三餐的菜肴要准备好九碗,还要排成三行,这个也有说法,称为“三行九碗”,寓义为喜庆连连,子孙长远。第一个下田插秧的人,称为“开射”,但是,在忠信一带不叫”开射”,而叫“开辅”,因“辅”与“富”谐音,取个吉祥意。开辅时要选一丘长方形六亩的大丘田,用意是选取六六大顺的吉祥意。

浦城人在打猎前要封山,并且要摆酒席请山神,而这酒席也要讲究一个吉祥数字,要三样荤菜、三样素菜,合起来为六样,意为六六大顺。

旧时浦城盖房子不像现在用的是钢筋水泥,而用的是木头,而盖房选中梁木那是十分有讲究的。选中梁木要选择两株以上同根生长、枝繁叶茂的杉木。为什么呢?因为两株称“龙凤呈祥”、三株称“三阳开泰”、四株称“四季发财”。

 

“福”行为

 

种田需要下种育秧,农民在下种的时候,要选好日子,一般是选黄道吉日,也有选属相与自己不相冲的,如属猪的不选属蛇的日子。

旧时商铺开张这天,商店要在大门张灯结彩,贴上吉祥的对联。这天,老板和店员都起个大早,打开店门,先以香烛敬神,祈祷生意兴隆。随后杀公鸡,将血洒在书有“开张鸿发”字样的大红纸上,粘一片鸡毛在纸的上方,再贴到壁上。当然放鞭炮更是少不的。

旧时商店早晨开门营业,掌柜首先要取算盘上下晃动几下,发出悉悉索索的响声,重新放回柜台上用手打几下,再用鸡毛掸扫去柜台上的灰尘,以表示一开门便做生意,讨个好兆头。

社公是一个村庄的神主,每个村庄都有社公庙。正月初一早餐后,每家都要带上糖果、年糕、红烛、香纸、鞭炮到社公庙拜社公年,表示感谢社公一年来对全村的关照,以求来处平安吉祥,财源广进。拜社公后,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越登得高越好,表示能一年一帆风顺、步步高升。

 

“福”文字

 

过年是全社会对联运用得最为红火的时候,机关单位、工矿企业、每家每户都必定要张贴上红彤彤的对。而所有对联上的文字也都是必须经过精挑细选的。比如,商家店铺所张贴的对联,基本上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广进达三江”这一类的。

祝贺人家搬新居,要包红包,红包上还要写上一些吉祥文字,比如“乔迁志喜”、“莺迁乔木”等等。

旧时浦城每家厨房(俗称“灶间”),都设有奉祀灶君的神位,上写“本宅灶君之神位”,左为运水童子,右为搬柴郎君。两边有对联:“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或“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金木水火土四时安康。”

在正月第一次动笔写字时,要用红纸书写吉祥语,通常写“新年开笔,四季清吉”,或“新年开笔,百事大吉”等。

 

“福”物体

 

浦城人心目中的祝福、祈福物体首先体现在“一片火红”。

大年三十晚上,每家每户都要“贴红”。浦城民间剪纸如今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贴红彤彤的剪纸以增添过年的喜庆,自然是浦城人过大年的一项重要内容。

除了贴剪纸,还有一种简单的“贴红”形式,那就是贴红纸。在我的记忆中,我家中好像没有贴过剪纸。然而,贴红还是每年必做的功课。每到大年三十晚上,母亲都会将红纸剪成大大小、或方或长或圆的形式,进行“贴红”。床铺脚上、桌子脚上、椅子脚上要贴;菜刀把上、刀板上、柜子上要贴……放眼望去,无处不红,无处不喜。

对于浦城人来说,蛋,无疑是一种挺重要的祝福物。这除了蛋具有滋补作用,人们常用它来对身体进行进补之外,另一方面也许是由蛋的形状而定的。圆,历来是一个吉祥的形状,而蛋的形状则象征着圆满的吉祥意。

在浦城,鞋也是一种常见的祝福物,因为“鞋”与“谐”谐音,寓意和谐。所以,浦城有送鞋的习俗。结婚、满月、周岁、寿庆或逢年过节,亲友们都会互相赠送布鞋。

梯子、甘蔗、橘子、青菜等也都是常见的祝福物。搬新居时,必定要有梯子、甘蔗,意为步步高升、节节高;而过年时,必吃青菜,意为“清清吉吉”。

浦城的祝福物,最具生命力、最彰显浦城文化精髓的主打节目当然是桂花茶。桂花茶在浦城又称木樨茶,如今,桂花茶制作技艺也已成为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年初一,合家团圆。在每家每户的早餐桌上,必定按人头置放有一杯木樨茶。

正月里,无论到哪个亲戚朋友家,一进门,女主人必定首先给每人端上一杯木樨茶。玲珑剔透的小茶杯,银光闪闪的小茶匙,朵朵盛开的桂花,加之以主人满脸的笑容,你的心动与感动一定能在那瞬间得到极大的展示,节日的友好与情感的交流在木樨茶的芳香中升腾,演绎成一曲朴实真诚的乡间小调。

原先,春牛,也是浦城一种重要的祝福物,浦城有迎春牛的习俗。

迎春牛是县衙举行的隆重的迎春仪式。在上年冬至过后,即着手请手艺高的木匠师傅制作“春牛”。春牛的制作很讲究,身高4尺,寓意四时;长3·6尺,意为360日;头至尾长8尺,意为八节,尾长1·2尺,意为12个月,牛鞭长2·4尺,意为24个节气。立春前一日,知县率部属穿戴整齐,列队到宜春亭对“春牛”鞠躬礼拜后,再把“春牛”迎到县衙内安放。立春日清晨,摆好祭品,知县率部属再度向“春牛”行鞠躬礼拜。早饭后,即上街游行。游行队伍从衙门出发,经衙前街、市心街、前街、司前、下横街,游到后街,经棋盘街、后衖至龙潭门出城到先农坛焚化。迎“春牛”这天家家户户门前摆得案、供品。“春牛”队伍到门口时,燃放鞭炮。沿途有很多人买了3尺长的竹条,拥挤鞭打“春牛”,称打过“春牛”的竹条,回家赶牲口,能六畜兴旺,尤其是养猪户,养猪能肥大不瘟。对于那些没有赶上看迎“春牛”的场面,“春牛过后街”而感到遗憾。

几千年来,祝福文化早已渗透进中国人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老百姓的春种夏收、娶妻生子、祝寿延年、开市营业、科考应试、提拔晋职、乔迁新居等等与人生有关的大事,都离不开祝福文化。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许多中国传统的祝福文化已经逐渐从人们的观念中淡化,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因此,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的祝福文化应当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应有的传播和传承

(本文原载于浦城文化大观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