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李太白 别议《将进酒》
邵 纯
《将进酒》写意图
李白的诗作很多,其中《将进酒》近年来特别走红。在一次音乐会上,有一男一女两位歌手演唱《将进酒》。女歌手以嘹亮美妙的歌喉唱道:“……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此时,众多男女青年皆起立拍手,掌声如潮。全场静下来后,主持人请端坐上方的一位“鉴赏人”评价这首诗。从网上得知,这位专家是教授、博导,以研究唐宋诗词见长。他用权威的口气说,其实李白的这首诗就是两个字:“燃烧!”
六十多年前,一个小工厂传达室的老人教会了我这首诗。当时,只记得他告诉我“将进酒”的“将”应读qiang;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回”应读huai;悲白发的“白”应读bo。这三个字在李白这首诗中怎样发音才正确,我至今不甚了了,这或许就是陶渊明所说的“好读书而不求甚解”吧!无数次读这首诗,我感到李白才气冲天,嗜酒如命,目空一切,满腹牢骚,一肚皮不合时宜。或者说,此诗是一位语言大师求宦失意时,与友人豪饮后的撒酒疯。作者想象力丰富,语言美妙,情怀浪漫,气势如潮,撒酒疯也妙语惊人,成了杰出的艺术品。所以,我感觉这首诗的内容不是“燃烧”,而是“宣泄”。
退休后,为了保护颈椎和双眼,我每天上午和下午读书总共只有6小时左右。近来读《李太白全集》和《李白传》后,感到面前有两位李白:一位是留给后人大量诗文的李白,读其诗便可想见其人的才华,思想、性情、嗜好、毛病和他不断变换的行址;另一位则是影影绰绰、模糊不清的李白。因此,李白虽然著作等身,名气远在多数皇帝之上,有关他的传记却很少。
《新唐书》属“二十四史”之一。此书第5762至5764页记有李白的生平,全文614字,虽然简短,但很有品读之价值。其中包括以下内容:李白是西凉政权兴圣皇帝的九世孙,先祖在隋朝时因罪被迫迁至西域,唐中宗初年迁居四川岷山。李白的母亲生他的时候梦见太白星,因此取名李白,字太白。李白幼年时特别聪明好学,一位官员说他“天才英特”,“可比相如”。他“击剑任侠,轻财重施”,常与友人饮酒为乐。天宝初年,李白出游会稽(今绍兴),与道士吴筠结为密友,并和他一起到长安,拜见过贺知章。这位自号“四明狂客”的前辈诗人,很赞赏李白,说他原在天上,因犯了错,被贬谪下凡,是为“谪仙人”。贺知章把李白举荐给唐玄宗,皇上下诏授李白为供奉翰林,并数次与之共宴共饮。李白喝醉后,叫太监高力士给他脱靴子。高力士对此深以为仇,便在杨贵妃面前诽谤李白。李白感到“不为亲近所容”,便“恳请还山,帝赐金放还”。安禄山造反时,李白充当过唐玄宗之子永王李璘的幕僚。李璘握有重兵,有割据一方企图称帝之举,结果兵败,李白的仕途也因之受阻。后来,李白在并州结识了郭子仪,两人感情甚笃。无奈官场诡谲多变,郭子仪起起伏伏的命运,也牵扯到李白。流放,下狱,被赦免,最后到了安徽当涂,投靠他的族叔李阳冰,并在那里病故。以上内容因为简约,多有语焉不详的遗憾。李白生于701年,卒于762年,已是1200多年前的历史人物。当今任何一位专家或集体写作班子,都不可能写出一部翔实可靠、言必有据的李白传记。要了解李白,还是通过阅读和理解他的作品最靠谱。
2011年3月,中华书局出版了清代乾隆年间王琦作注的《李太白全集》,上下两册共1478页。李白留传至今的诗作约897首。阅读这些作品,我觉得李白最大的特点,就是出口成诗,只要他一张口,就能像泉水一样流淌出合辙押韵的诗句来。李白高兴时、失意时、生气时、感叹时、漫游时、看山时、望月时、会友时、离别时、写信时、抒怀时、得意时、倒霉时,那怕是呼吸之间,诗句都会喷涌而出,且语言自然优美,想象力极为丰富,绝无刻意雕琢的佶屈聱牙之语。李白嗜酒,他写道:“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他自道“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我粗略统计一下,李白的诗出现过220个“酒”字。此外,他在诗中所用的“杯”、“饮”、“醉”、“酣”、“酌”、“壶”等字眼,也都与饮酒相关。无酒不成诗,没有酒就没有李白。需要说明的是,当年李白喝的酒不是今天的茅台、西凤、二锅头或其他老白干。他所写的“鲁酒若琥珀”,“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琬盛来琥珀光”的“琥珀”,不是贵重的生物化石,而是指黄酒。李白还喝过“蒲萄酒”和“清酒”、“渌酒”等。这些酒都是低度的发酵酒,而不是我们现在喝的蒸馏白酒。他的诗中也多次出现过“白酒”,如“白酒新熟山中归……呼童烹鸡酌白酒”。这里说的白酒,应是低度的米酒。蒸馏出来的高度数白酒,在唐代还没有。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朝时创始,其清如水,味极浓烈。”这说明元代以后才有蒸馏白酒。
在李白的诗作中,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歌颂,无一不是精品,如《蜀道难》《望天门山》《峨眉山月歌》《早发白帝城》等。写社会生活的,最好的是怀念古人和友人的那些作品,如《王昭君二首》《峨眉山月歌》《赤壁歌送别》《越中览古》《苏武》等。李白才华出众,但不孤芳自赏。与朋友相处,总是以诗抒情。其中,《赠汪伦》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已成千古名句。他与孟浩然情深谊重,多有诗作,其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千古流传,家喻户晓。他比杜甫年长11岁,也只有一面之缘。杜甫尚无名气时,李白慧眼识才,惺惺相惜,结为挚友,成为诗坛千古佳话。但李白和杜甫的人生追求是很不相同的。李白曾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白。“蓬蒿”就是草芥,借指平头百姓。把芸芸众生看成草芥,自己则是“仙人”,这种思想杜甫是没有的。在李、杜生活的时代,名为“盛唐”,实则发生过多次战乱,给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李白写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吴歌》其三),轻松平淡,像是民歌。杜甫写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灾难则痛心疾首,如他写道:“车辚辚,马啸啸,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兵车行》)还有“安得壮士挽天河,洗尽甲兵长不用”的名句,这在李白的作品中是难以寻觅到的。虽然李、杜基本上是同时代人,又都是塔尖式的诗人,但李白是贵族,常以自我为中心,杜甫是平民,成了百姓的代言人。这可能是为什么二者的诗歌有如此不同的根本所在。
李白企图在官场中找到伯乐,想通过他人的举荐做大官。那篇著名的《与韩荆州书》就是向韩朝宗自荐的一封信,对方却没有理他,这多尴尬。怀才不遇,无可奈何。多次求官失意后,李白加剧了及时行乐、醉生梦死的生活方式,也反映到他的作品之中。李白的非凡之处,在于他不哀声叹气,更不哭泣抹泪。他的思想或许是颓废的,他的语言却是豪放的、豪华的、豪爽的。“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这个“颓”字,长期伴随着他的生活和写作。他的名篇《将进酒》,就是这种人生态度的代表作。
《将进酒》写于何年,当时李白年龄几何,其背景如何,专家们都以“说法不一”搪塞之。王琦的《李白年谱》,竟然没有提及此诗。我以为,这绝不是无意中的疏漏,而是这位大学问家也说不清此事而回避之。有一种说法:李白744年离开长安,8年后,即51岁时写了这首诗,当时他可能在开封一带漫游。此说是否正确,姑且从之。说说对《将进酒》的理解,是本文题中应有之义,所以不烦将全文照录于下——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采用《乐府诗》的写作形式,前四句写时间飞逝,人生苦短。这种认识并不是李白的首创,《论语》中就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名言,只是孔子以河水流逝比喻时光,李白则把孔子说的“川”,具体为黄河了。然而,他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开篇,写哀叹之事却用语恢弘豪放,为全诗的风格奠定了基础。李白到底长啥样?无法知道古代名人逼真的形象,是读史的一大遗憾。1837年,洋人发明了照相机,1847年传入中国。此前,中国人没有照片,古人之像大多是凭想象画出来的,可信度很低。画出来的李白,或许是举杯望月、潇洒倜傥的美男子,其实未必。
在《将进酒》中,他写“高堂明镜悲白发”,说明他此时已生白发,此后就更不再年轻了。接下来,李白写“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这六句诗,从单句上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说法不错。人生一世总应有所作为,要做事首先要有自信心。李白此句主观上虽有自命不凡的意思,但在客观上可收鼓舞人心之效。对其他五句,我以为不必过分责难,但也不可太过恭维,一味赞美。李白主张“烹羊宰牛且为乐”,同时代的杜甫却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社会现象发出控诉。所以我说,李白是贵族,杜甫则是平民百姓的代言人。李白不仅自己嗜酒,还劝朋友岑夫子(岑勋)和道士元丹丘“将进酒,杯莫停”。喝得兴奋,还要与友人歌。李白讴歌的生活方式,除了及时行乐,醉生梦死之外,还有什么呢?不能因为他的诗作文采飞扬,就无视其不健康的思想内容,而大加赞美。同时代的两位大诗人,其思想和追求竟是如此不同!我们该更多地赞美哪一位,看来是不言而喻的。
书法作品《将进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