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3 15:1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程新兵

 

“才占八斗”亦自谦

程新兵

谢灵运.JPG

谢灵运

 

旧时形容一个人学问高,文才好,才华横溢,常用“才占八斗”、“才高八斗”之类的话。南朝《释常谈·八斗之才》一文,说南朝文学大家谢灵运当永嘉太守时,经常游山玩水,写诗作赋,文章多,诗赋多,深得文帝赏识,因此骄傲地说:“天下的文才总共有一石,曹植占其中的八斗,我占一斗,其余的人合占一斗。”此后,“才占八斗”、“才高八斗”就成了才学出众的代名词。

说到“才占八斗”,不能不提到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曹植。曹植,乃魏武帝曹操的三儿子,字子建,曾受封陈王,死后谥号“思”,又称“陈思王”。与父曹操、兄曹丕,时称“三曹”,都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三曹”,尤以曹植的文才最突出,留有《洛神赋》《赠白马王彪》《求自实表》等名篇佳作。

曹植自幼聪慧过人,十来岁时,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对诸子百家也曾广泛涉猎。其才思敏捷,文词富丽,谈锋健锐,进见曹操时每被提问都能应声而对,脱口成章,曹操很是喜欢。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中记载了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说魏文帝曹丕命东阿王曹植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作不出就要动用死刑。曹植应声作成一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后潸然泪下,没有对弟弟下手,而是贬其为安乡侯。

“才占八斗”、“才高八斗”慢慢流传开来。人们常用它称誉一个人的学问高,文才好,简称“八斗才”。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可叹》一诗中有“宓妃愁坐芝田馆,用尽陈王八斗才”之句。因此,也有人把“八斗之才”和“七步之才”两句合并起来,统称“七步八斗”。只不过,后人在引用这个词语的时候,大多以尊重、敬仰的词义使用。谢灵运当时的自我夸奖,就颇有些狂妄之味了。其实,谢灵运在自夸之时,断然不会想到后来会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苏轼、关汉卿等众多文学名家,且文学成就远超于他。

细数历史,三国时期就涌现不少“才占八斗”的人物,诸如诸葛亮、庞统、司马懿等,他们都得到重用,但有一个人也绝顶聪明,却死在了自己的聪明上,这个人便是杨修。杨修有才且非常自负,经常揣测曹操的心意。后来,杨修因为曹操说的“鸡肋”,得知主公想收兵回都,便提前收拾包袱。这一举动引得曹操恼怒,说他扰乱军心,把他杀了。一个“鸡肋”引发了一个血案,杨修之死很不值得。

历史上不泛恃才傲物之人,如三国时期的嵇康、唐朝的萧颖士、明朝的高启等。他们都是“才占八斗”“才高八斗”之辈,但都因恃才傲物,不得善终。看来,“才占八斗”的聪明人物,也不可目空一切,傲视他人。弄得不好,会聪明反被聪明误,甚至丢了卿卿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