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5 22:4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福建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



·“福建传统的福文化·


44. 闽台民间乞龟摸福习俗

 


乞龟摸福活动,在闽南以及澎湖等地至今仍存。每逢节日来临,当地一些寺院宫庙往往举办盛大的灯会,就是乞寿龟活动。在偌大的桌上,摆放着许多由糯米粉蒸制的大小米龟,俗称“寿龟”,其中最大的可达数百斤。除了供神之外,这些寿龟是为参与者提供乞龟摸福的机会。当地民众认为,元宵节能够摸到大米龟的头,就可以延年益寿,长命百岁。因此,每当元宵灯会来临,人们纷纷涌入宫庙乞龟摸福,祈求幸福长寿。民众乞得寿龟后往往要许下心愿,祈求幸福、平安和长寿,因此这些供奉的寿龟既有新蒸制的米龟,也有上一年乞龟者今年来还愿奉还的。

第18页-25.PNG

                                                   乞龟摸福习俗

澎湖民间元宵节“乞龟寿”习俗,同样流传久远,名闻遐迩。据清代举人林豪《澎湖厅志》引清代澎湖通判胡建伟《澎湖纪略》载:“各庙中张灯,男女出游看灯。庙中扎有花卉、人物。男妇有求嗣者,在神前祈杯,求得花一枝或面龟一个回家供奉。如果添丁,则明年元宵时倍数酬谢。”经过一百多年的演变,如今乞龟习俗已不仅仅是民众求子的一种寄托,更多的是祈求平安幸福和健康长寿。每年元宵节,澎湖民间都要举行“乞寿龟”活动。这时各宫庙供乞的各种寿龟多达千只以上,包括米龟、金龟、面线龟、米包龟、发糕龟、活龟、金钱龟等。当地乞龟活动规模较大的寺庙,有马公天后宫、三圣殿、上帝庙、锁港北极殿,以及赤龙德宫和外埯温王庙等。

乞龟的方法如下:民众前往有关宫庙相中罗列的米龟,燃上三炷香敬告神明,然后掷杯请示神明获准。如获成杯(一阴一阳),则将香插在龟背以示“名龟有主”。在向庙方登记后,将龟迎回家中供奉。仪式过后,可将“大米龟”拆散,分送亲友“吃平安”,唯独“龟”的头部不能施与他人,要保留自家祈愿自享。到来年元宵节,必须定做一只更大的米龟送回庙里酬谢神灵。台湾云林县的寒林寺和泰安宫是由平和县山格村的慈惠宫分灵出去的,海峡两岸这三座同根同源的庙宇,信众们都将乌龟奉为长寿的信物,两岸民间亦流传类似的摸龟祈寿祈福习俗。近些年来,他们多次联合举办“闽台乞龟民俗”活动,吸引两岸许多民众参与。

闽台民间类似的乞龟祈福祈寿习俗,在许多地方长期流传。如一些民众在做寿诞时,往往以木刻龟形印模印做的米粿分送乡邻,称为“龟桃”,祈福祈寿的民俗含义十分明显。福州、泉州、厦门、莆田、漳州等地民间男孩满月,外婆家往往要送来一种用糯米做的龟形红米粿,俗称“送龟”,以祝孩童健康长寿。父母做寿时,已出嫁女也要送龟形米粿来祝寿,祈祝父母龟龄长寿。泉州、晋江以及金门等地的“龟甲坟”,墓体形同龟甲,俗称墓龟,以象征子孙后代兴旺发达。此外,一些地方在建造房屋乃至安置新床时,有将活龟埋于房基或垫在床脚的习俗,意在祈求吉祥如意,健康长寿。凡此种种,都显示了人们祈求延年益寿的传统祈福意念。龟在闽南语中的发音与“贵”谐音,因此民间也将其视为象征“福禄寿喜财”的吉祥物。

第19页-26.PNG

澎湖米龟

中国民间传统认为,龟属四灵之一,同时又是四灵中唯一存在的动物。从有关记载看,至迟在商周时期,它就被世人所神化。《史记·龟策列传》说:“龟甚神灵,降于上天。”“生于深渊,长于黄土,知天之道,明于上古。游三千岁,不出其域。安平静正,动不用力。寿蔽天地,莫知其极。”至于著名的河图洛书传说,神龟也在其中充当重要角色。《易·系辞》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高亨注曰:“伏羲时有龙马出于河,身有文如八卦,伏羲取法之,以画八卦。夏禹时有神龟出于洛,背有文字,禹取法之,以作画,即尚书洪范之起源。”《白虎通》则说:“灵龟者,神龟也,黑神之精,五色鲜明,知存亡吉凶。”由于其“知存亡吉凶”,早在夏商时期,它就被人用以占卜。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就是先人龟卜的实例。龟的神化及崇拜习俗在上古时期已经流传久远,福建地区至迟在商周时期也开始出现灵龟崇拜的现象。1978年,在武夷山九曲溪的高峭岩洞中,考古人员取下一具船棺。棺中除了一具年约50岁的男性骨骼外,还有少量丝麻织品及一件雕刻形象的木质龟形盘。这件船棺中唯一的随葬品,被雕成龟形,四足而立,引颈向前,中间凹下如龟背,整体造型朴拙形象。这具船棺的年代据测定约在商周之际,距今约3800年,这也是迄今中国南方发现年代最早的与神龟崇拜有关的实物资料。汉晋以来,人们依然对灵龟的神性崇仰不已。民间不但崇拜灵龟的神灵,同时也流传一些灵龟传说故事。此外,随着佛教的深入传播,善有善报、因果报应等传说故事随之而生,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20页-28.PNG











龟形木盘,武夷山船棺墓葬出土,

约商代晚期,福建博物院藏

(福建博物院供图)

一是相信龟神有灵。如宋淳熙《三山志》卷三十六载:“高盖山名山院,平盖里,文德元年置……室前有一石龟,旱祷必应。”由于民间相信石龟有灵,于是遇旱即往祈雨。因为“旱祷必应”,名山院前的石龟也被民间加以崇祀。明代黄仲昭《八闽通志》卷十记载顺昌县有一龟石,“在县北仙源郡,初隐于沙中。宋崇宁间,有术士云:‘石龟见,朱紫满’。大观初,洪水推积沙而石龟见,自是邑人登科出仕者寖然”。石龟显灵之事被宣传得活灵活现。有些民众将石龟鸣叫认为是吉祥之兆。

第21页-29.PNG  第21页-30.PNG

厦门博物馆藏“河图洛书”石雕                                     泉州开元寺龟趺座  

二是受佛教影响的神龟崇信。黄仲昭《八闽通志》卷八说清流县灵龟岩,“旧传有僧见大龟于岩下,而心异之,因创庵以居”。清乾隆《兴化府莆田县志》卷一载:“龟山……山如龟形……绍熙志曰:僧无了山行,遇六眸巨龟蹑四小龟俯首作礼者三,遂作庵于此。名其地曰龟洋,山前有六眸池。”佛教东传后,通过佛教文化善有善报、因果报应的说教,灵龟报恩的传说在民间逐渐流传。各地百姓视放生龟鳖等活动为善举,相信因此会得到善报,闽台各地许多寺院往往建有放生池以放生龟鳖。

三是崇信龟的长寿。自古以来,龟作为长寿的象征很早就为人所熟知。古人所谓的“千岁灵龟”“寿蔽天地”等赞美之辞,既有对神龟的赞誉,也有对其长寿的向往。民间祝寿中最常见的贺词,往往也是“龟寿延年”“龟龄鹤寿”等语。现代动物学研究表明,龟确是动物中的长寿者。据体外细胞培养的研究结果反映,乌龟细胞可繁殖90~125代,据此测算,其寿命可达三四百年。宋元以后,龟的灵性以及寿蔽天地的神性更为人们所景仰,民间将灵龟信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习俗传承下来。闽台民间的乞龟摸福习俗,也属于这一传统文化的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