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07 17:5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蔡天初



透过历史的回望

——读宫廷画师李在

 

蔡天初

 

 

2014年8月27日,随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作家的文章采风团走进涵江。我偶然地看到当日《湄洲日报》上刊登的文章“《李在画集》出版”,虽仅346字,但引起我极大兴趣。

明代似乎是莆仙地区绘画艺术的一个“井喷期”。这一时期,闽中绘画名家辈出,涌现出李在、吴彬、曾鲸、宋珏等大画家,仅在宫廷任专职画师的莆仙籍画家先后就近10人。他们开宗立派,集体形成的院体画风,几乎领衔了当时全国画坛,绽放着璀璨的光辉,闪耀在中国的画坛上,影响海内外,惠及今人,意义深远。

这其中,成名较早的明前中期的李在画师,就是其中一颗耀眼明星。

 

 

之前多次去涵江,踏上这块土地,历史脉络清晰如缕,文化之风扑面而来。为之动情的是,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人们讲一腔独特的莆仙方言、演一套古老的莆仙戏剧、创一种本土的地方宗教、出一个膜拜的妈祖海神……这里在书法绘画艺术的传承上底蕴深厚,涌现出一大批书法绘画艺术大家,崛起一个以李在为代表的具有特色的画派。

到涵江采风,我与《李在画集》的作者俞宗建老师首站来到江口镇蒲江村。蒲江村原称郑坂村,位于草堂山麓,距城关车程仅20多分钟。

据介绍,李在12岁之前在家乡江口蒲江村韶音书院学习诗文、绘画。韶音书院因朱熹曾四次游历讲学、课徙,由此得名,所在地也改称草堂山。李在12岁后住莆田城关金桥巷李家所置房屋,到先祖李富创办的梅峰书院读经典学书画,后登仕途,先后官广东高阳、高要县尉,在云南任知县,明宣德八年(1443年)奉诏入京,与戴进、谢环、石锐、周文靖等同任画院侍诏,历“五帝五朝”,任宫廷画师逾五载。说是,李在既是明代“浙派”、“院派”的一位重要画家,也是“闽派”,“闽中画派”的第一创始人和杰出的领军人物。

走访蒲江村,我们谈论最多的是李在的故居“郑坂112号”。由于年代的久远,原李氏七间厝府第,于1993年村改时被视为危房拆改建,原祖屋现仅留下右侧半幢楼房。实地考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侧门拱额上有一幅长方形彩绘,眉上还存留“爰居爰处”四个字。特别是,对于故居门前的二个石础,在一定程度上应反映建造住宅的主人文化素养和艺术欣赏水平,但这两个石础上没饰以花纹、禽兽图案,显得有点简单。不过,你会发现,七间厝府第青石的墙基、红砖的墙体,红砖瓦厝十分漂亮,可以想象这座李在的故居,是典型的莆仙建筑。

俞老师告诉说:“在郑板至今还有李在的墓园,可惜李家的祠堂在十几年前,村改中被拆除,不能不令人惋惜。”俞老师还提及一件事,在1932年,台风暴雨将李家宗祠后墙倾倒,进行维修时在天楼门发现一个木箱,内有房契、乡志、洪潮通书及李氏族谱,还有一本三十多幅李在绘画的人物图谱和所用图册,遗憾的是图谱早已损毁丢失。

走访蒲江村,话题总绕不开现与李在故居一墙之隔的李氏祠堂。祠堂为近年新修建,由门楼、拜埕、大门、下厅、天井组成。大门阔五间,进深三间,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抬梁形式。殿内上方悬挂多个匾额,匾上题字依次为:“脉衍陇西”、“李氏宗祠”、“世泽流芳”。宗祠内设福堂公婆台,台高约一米,台上悬挂本支李氏历代先祖彩绘画像和“李在神主牌”,周边墙壁上绘有画图。据《李氏世系通考》族谱记载,李在是大唐开国皇帝李渊(共有二十二位儿子)的后裔,是李渊第二十个儿子李元祥的第三十三世裔孙。传说,李在的祖父子良和儿子珠原居待宾里,因靠近山麓,老虎经常出没,后搬迁至郑坂村,为郑坂村的李氏始祖,一年后珠的二儿子李在出生。李在读书名字“以政”,族谱记载讳称“春谷”,号龙波居士。在祠堂内墙壁上,见到挂着自明代起启用至今的15字“表德名”,右柱上第一字为辈份名“谷”,左柱上以读书名“政”开头,各取李在“讳”和“字”中的第一字相对称呼应。俞老师告诉说:“这说明郑坂李氏族谱中的春谷即闻名于世的明宫廷大画家李在,李氏世代相传,真实可靠。”

让人们出乎意料的是,以前几百年的各种绘画史书、教科书中,李在、吴彬、曾鲸三位大画家的出生及卒年,几乎没有一个信息是准确或完整的,给中国绘画史专家、学者,及书画爱好者留下悬念和迷茫,甚至困惑。所阅资料或说李在生平(?——1431年),或说其出生及卒年不详。《中国美术家人名大辞典》中写道:“出生?去世1431年。”1988年出版的《莆田历代书画选集》更为笼统地写“十五世纪”。包括最新出版的《莆田县志》、2001年3月出版的《闽画史稿》、1998年出版的《闽台历代国画鉴赏》,对李在的生平介绍均有误。作为大典集《中国美术家人名大辞典》说法明显有误,因为李在于宣德8年(1433年)入京为画院待诏直仁智殿,与戴文进、谢廷循、石锐、周文靖等共事。李在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秋年还创作《归去来兮辞图卷》组画中的《抚孤松盘桓图》,李在时年已85岁。

经俞老师三年探寻,在查找了一系列文书后发现:“李在明建文二年(1400年)农历三月初九诞生于郑坂村;卒年时间是1487年,享年88岁;其遗骸后由长子君洋从北京迁回莆田江口镇郑坂村,安葬于大宅里,后再迁至今草堂山。”同时,2013年4月26日,俞宗建在李在家乡江口郑坂村考察李在坟墓时,发现李在的墓虽因土地平整被破坏,但李在的墓碑石经风雨周折还存在,经俞老师指认挖掘后,现珍藏在第十二世裔孙李文耀裔家中。墓志碑为花岗岩,石色偏红,长74厘米,宽23.5厘米,高度12.5厘米,款为楷书:“万历巳亥(1599年)冬·高要尉春谷偕子启东李公墓·孙男光肇华泣血立”。墓碑物证和族谱资料相佐证完全一致,又例证确信李在88岁(1487年)仙逝于京。俞宗建著的《李在画集》,完整介绍李在生卒年考索、出生地考辨、李在出生世系族谱,澄清画家多年悬而未决的生卒时间,学界专家学者称为“学林之盛事”、“这是一个突破性的发现”。

 

 

如今,李在留世墨迹甚少,画作均为珍品,多为中外博物馆馆藏,难见到踪迹。据俞老师介绍,他穷尽探索到40幅有文献史料记载的作品,其中,《渚畔晴岚图》、《阔渚晴峰图》、《松庵论道图》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临清流而赋诗图》、《抚松盘桓图》、《云无心以出轴》为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琴高乘鲤图》为上海博物馆收藏;《米氏云山图》、《萱花图》为江苏淮安博物馆收藏;《山庄高逸图》、《圯上授书图》为台北故宫博物馆收藏,而《溪山云阁图》等8幅,则为日本博物馆和个人收藏。

李在属于浙派画风影响下的院派画家。《画史会要》记载“山水宗李唐、郭熙。又云宗夏圭、马远。人物八面生动。评者云,自戴文进以下,一人而已。”说的是,他擅画山水,细润处近似郭熙,豪放处师法马远、夏圭,并兼工人物。

“驰誉丹青纸上春”,当你面对李在的作品时,你会感叹,是多么令人陶醉。

果真,这次即便品读俞老师带来的印刷品《琴高乘鲤图》,仍让人说起来津津有味,这是一幅通过美好想象而创作的神话故事的画,取材于“琴高乘鲤”的神话传说。汉朝刘向在《列仙传》中记载,赵国有一个叫琴高的人,擅长鼓琴,“浮游冀州琢郡之间二百余年”,有一次,他说自己要入涿水取龙子,众弟子惊谔不已,并跟诸弟子约定了返回的日期,到期果然见他乘一鲤鱼出现在水面。一个月后,琴高复又入水而去。李在此图画的是琴高乘鲤返回水里,众弟子依依不舍,赴涿水之畔相送的感人故事。整幅图画构思非常精巧,环境渲染也十分到位,“涿水之畔,风云骤变;狂风怒号、大雨将作;危岩之上,树摇不止;惊涛骇浪、水雾弥漫”,琴高跨骑鲤背,迎风回首眷顾岸上弟子。此时鲤鱼昂首高拔,摆尾平衡身体重心,确保主人琴高无恙。众弟子临岸濒水作揖,道平安,情真意切、形态各异。尤为称道的是,画家能够在纤毫之中,展示了风力的变幻莫测,如鱼背上的琴高、岸边的弟子们的发辫,在风中飘荡的姿态惟妙惟肖。整个画图的氛围热烈又充满神秘感。师父与弟子们的顾盼呼应恰似人间常见,而风云变幻的环境渲染,又似乎在仙界一般。亦真亦幻,尽得画境真谛。也许我过于敏感了,图画之妙,有两点不得不提:一是图画中间部位的飞白,似无物,又物充其间。它不仅突出了画的主题,还营造了水天苍茫之壮阔、水乳交融之微妙。二是琴高与弟子们的顾盼对应,对视空间(或曰通道)恰恰被岸上的树木隔离开来,与水平成45度角,产生了良好的视觉效果,动感强烈,妙趣横生,过目难忘。其画法兼工带写,笔势秀劲飞动,墨色浓淡有致,是一幅情韵高亢,而优美动人的作品。款署“李在”,钤“金门画史之章”朱文方印。

画家李在感觉的敏锐性、细致性和分寸感决定其作品取材的成功。传世作品《琴高乘鲤图》,选入中国历史教科书,出现在专业绘画史书。

其实,宫廷绘画往往取材传说、神话、前明君贤臣或高士,陶渊明也必然成为画家注意的题材。不过,明代宫廷画师更明显地常带上个人的色彩,以画家当时的生活状况作为陶渊明的生活背景。因此,艺术表现上更趋于细腻而且更多样化。《临清流而赋诗图》是李在与马轼、夏芷依据陶渊明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而合作的连环式作品中一段幅。描绘诗人凝思赋诗的情景,左手扶膝,右手执笔;书童研墨于身后;对岸的白鹭似乎触动诗人某种情感。在此画中,画家在技法上采用梁楷简笔画法,描绘诗人席地而坐,古松为屏,溪水三面萦绕,缓缓流去,似闻水流之声,入情景交融境界。这些以陶渊明为题材的绘画,可以看到陶渊明在画家心目中的印象,就此画卷而言,三人画风同中有异。李在比较苍劲有力,可以明显看出受马远、夏圭的影响。

最值一提的便是,1982年在淮安城东郊闸口,明代王镇墓葬一次性出土了大量珍贵古字画,有李在的《米氏云山图》和《萱花图》,在“淮安明墓出土书画”上披世。《米氏云山图》纸本水墨,28.2×116.2厘米,用“米点法点厾”,以积墨法表现丛树与云山,用笔大胆老道,墨韵浓淡相宜,意境深远。画左上署平头款“莆田李在为景容契家写”,下钤朱文印“妙在化机之夫”,此幅米氏画风的李在山水作品,出乎画史记载,实为难得。《萱花图》在水印笺纸上墨笔萱花,以阔笔写叶,细笔点花,把萱花盛开之美姿与含苞待放生机勃发之意写得入木三分,活灵活现在纸上,笔势潇洒,阔笔浑厚,生意盎然,生动准确,十分精到。画左上题平头诗并款:“帘卷熏风夏日长,花含鹄嘴近高堂。筵前介寿双亲乐,颜色辉辉映彩裳。莆田李在为郑仪写”,下钤白文印“海天秋月”。此前,世人知李在以山水人物画名世,从未披露他画花卉,《萱花图》弥补画史阙佚。

我更喜欢《山庄高逸图》,画中部有座乡村小酒店,客人骑马路过,店主在店堂招待客人、马在外低头吃草、厨娘和店小二在厨房忙活;右下角草屋内有雅士坐门口抚琴,仆人、书童、小狗、读书人神态精妙;左下角木桥上老者骑驴、书童挑担随后悠然而行;河里渔夫在舟上撒网捕鱼。整幅画三个层次布局,共有18位人物形象,融入山村田园生活画面。画中山水作瀑布于留白中加上数条颤笔的水纹,后方之山石以侧锋大笔皴染,岩上的树叶则简化为浓淡有致的墨痕苔点,人物被框围于其间,衣纹的描法流利而劲健,多提顿转折,整体用笔豪放恣肆,不拘细节。被评为中国古代国画经典作品。

至于《阔渚晴峰图》,这是一幅人物故事画。作品取全景式山水,自下而上,呈上中下三段层次。景致人物,布局紧凑,结构严谨。画面崇山峻岭,杂树丛生,大山巍峨,迎面而起,表现了奇峰突耸的高远之势。景也罢,境也罢,呈现出的是幽微、野逸和一种超尘绝世,这一切也都在情理之中了,给人留下深深印记。特别是,画树木呈“蟹爪枝”来表现,从意境和笔法来看,确实与郭熙极为相似,是典型的北派山水面貌,效果极佳。

人们评论,李在画风属浙派,画法多效古人,但仿古而不泥古,融会贯通,自成风格,在精心刻画的客观景象中,使人清晰地感受到自然与人生的亲切关系,感受到画家由此所表达的一种人格精神和生活理想。

的确,从传世作品看,李在不仅称得上是一个有创新才能的画家,同时也是创作题材广泛的作者。石涛在一首题画诗中写道:“吾写此纸时,心入春江水。江花随我开,江水随我起。”石涛把触景生情以情写景转换成更为自由更为自在的“因心造境”。这也是对李在绘画的很好解读。

 

 

李在的绘画艺术思想和表现方式上,受到了多种艺术形式的启发,并且传承了早期的艺术风格,体现出了具有特色的创新。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的表现形式,得到了普遍认同并且历史影响深远,形成闽中画派,这话一点都不假。

有趣的是,《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的《二郎搜山图歌》诗作,记李在所绘《搜山图》上的一首题画诗。《二郎搜山图歌》开篇就称赞:“李在唯闻画山水,不谓兼能貌鬼神。笔端变幻真骇人,意态如生状奇诡。”我查阅与《二郎搜山图歌》相对应的情节,在《西游记》的第六回下半部,“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小说写到孙悟空作为“齐天大圣”连参加王母娘娘主持的蟠桃会的资格都没有,不由得他恼羞成怒,闹了蟠桃会,偷了太上老君的九转金丹。“二郎搜山”是宋元以来画家的热门题材。胡适在《西游记考证》中指出:“这一篇《二郎搜山图歌》很可以表示《西游记》的作者的胸襟和著书的态度了。”可见李在绘图对吴承恩创作的影响。

鲁迅对李在绘画艺术同样赞叹不已。在《小说旧闻钞》中谈及《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写了《二郎搜山图歌》,对李在有很高评价。鲁迅将此亦引佐证《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

同时,李在还是日本画圣雪舟的老师。《莆田县志》记载:“明成化四年(1468年),日本画家雪舟曾随明使天兴清启来中国,向他学设色,破墨之法,他的技法因之传入日本。”破墨之法后随雪舟传入日本,产生不小影响。创作于1495年的《破墨山水图》,主画面为破墨山水,画面上方有鹿苑周镜等6位日本著名高僧的题跋以及雪舟的自题序。他在其《破墨山水图自序》中这样追叙道:“余曾入大宋国,北涉大江,经齐鲁郊,至于洛求画师。虽然,挥染清拔者,稀也。于兹长有声并李在二人得时名,相随传设色之旨,兼破墨之法。”雪舟到中国后所作的山水画,明显受到李在的影响,在1956年维也纳世界和平会议上,雪舟被推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2007年,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和每日新闻社联合主办的《日本画家雪舟逝世500周年艺术展览》上,李在的代表作品被邀参展,成为中日文化艺术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中国宫廷画院的繁荣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十分独特又辉煌的艺术现象。李在引领风骚,独标于世,是莆仙人的光荣,写下了值得骄傲的历史。当时的兴化知府岳正曾题诗曰:“草草如荒意不荒,云根老树带疏篁。摩娑二十年前墨,还有谁如李在狂?”《闽画史稿》评论:“其人物笔致苍古,八面生动,开闽派之。”对福建绘画史也影响巨大

闽中画派,文脉相承。《闽中画派》的编撰者俞宗建,为编撰本书历时3年多,奔赴新加坡、台湾、北京、南京、上海、宁波、福州等地的艺术场馆和艺术家所在地,实地考证甄别,用翔实丰富的史料,科学系统地展现“李在为闽派、闽中画派的开宗鼻祖,他与曾鲸、吴彬、宋钰、李霞、李耕、翁振新、翁开恩等杰出艺术家共同构成了闽中画派。”闽中画坛,有众多开宗立派的领袖型人物,源远流长,帜树东南,卓尔不群。在历史的演进中,形成以地域命名且有广泛影响力的画派。2009年11月23日,北京保利秋拍之“尤伦斯夫妇藏重要中国书画专场”中,明代莆田画家吴彬的作品《十八应真图卷》以1.6912亿元成交,创国内艺术品单件成交纪录,至今还保持中国人物画拍卖世界最高纪录。闽中画家及其绘画作品的艺术价值,立即引起艺术品投资和收藏家的关注。

中国画的发展中凝聚了多少代画人探索奋斗的结晶,是值得每一位有志于中国画中求索的学人珍视的。

本文原载于《走进涵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