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望客家母亲的雕像
戎章榕
走进“客家首府”长汀县,伫立在一尊高达20.35米的花岗岩雕像前,将客家母亲深情地凝望。她头戴凉笠,手握船桨,赤着双脚,宽绰的裤裾迎风飘起,给人前行的动感;她身体健硕,仪态端庄,神情安详,客家服饰的元素透着客家女的勤劳与善良;她背负着孩子,一只手臂弯曲将一朵小花摆弄在孩子的眼前,侧过头去含情地打量,母性之光、慈祥之光在这一瞬间定格绽放……她让每个路过的人或停下脚步,或抬头仰望,在注目中浮想联翩,在盘桓中心潮荡漾!
一
凝望客家母亲的雕像,将我的思绪拉回了十几年前。1999年11月下旬,为了迎接第16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龙岩市举行,我有机会参加福建省政协闽西客家文化视察团,平生第一次走进长汀。视察结束后,我写了一篇随访记在《中国政协》杂志上发表。我在文章里写道:“当我伫立于汀江岸边的客家母亲园,端详着由姚美良先生发起倡议捐资雕塑的‘客家母亲’像,她显得那么端正、秀丽。一条源于龙门洞的汀江呵,千百年来,曾是客家人赖以生存、发展的血脉,它曾是闽、粤、赣边界的主要航道,也是沟通汀州客家文化与潮汕海洋文化的重要渠道。”
14年后,当我再次走进长汀,凝望客家母亲的雕像时,我发现客家母亲长高了、长壮了,得到了更多人的依恋和爱戴。
长汀从1995年起每年都举行一次公祭客家母亲河大典,这次我采访了长汀县第15届人大常委会主任、汀州客家联谊会会长、汀州客家研究中心主任李文生先生,不仅让我对公祭客家母亲河的来龙去脉了解了更多的细节和故事,而且使我对客家母亲的雕像也有了更深的解读与感悟。
李文生先生如数家珍自豪地说,截至2012年,长汀共举办公祭客家母亲河18次,共吸引全世界38个国家和地区的31.5万人前来参与。“百川归海,不背其源”。如果说汀江作为“天下客家第一江”已成共识,那么,公祭客家母亲河的活动影响如此之大,最应当铭记的是已故的姚美良先生。
1995年5月,海外游子姚美良作为顾问带领150多人的寻根谒祖团来到长汀。不来则已,一来就难以割舍。姚先生掩饰不住动情地说,我一直在寻找客家先祖的足迹,到过世界许多地方。长汀之行,姚美良日后有感而发写了一篇散文《梦里寻她千百度》,称长汀就是他多年来寻访的梦中之地。
客家人重视“崇先报本,启裕后昆”,这与客家人历史上“处处无家处处家”的生存状况不无关系。客家先祖们衣冠南渡,筚路蓝缕,经过千余年的播迁繁衍,用勤劳与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客家文明。姚美良是广东大埔人。在海外出生,为了从小汲取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父亲把幼年的他送回了故乡。爱国爱乡的情怀从小就在心中植入,长年在外漂泊使寻根谒祖的意识日渐强烈。遗憾的是,时隔多年之后,我没有找到姚美良的那篇散文,不了解他的情之所系,他为什么就认定长汀是客家人的祖地、梦中家园?
是因为汀江吗?是,又不尽然。但凡文明发源地大多与水有关。汀江,发源于长汀与宁化两县交界处的上坪山,汇众山之水于一溪,“天下水皆东,唯汀水独南”。按八卦所示,南方属丁,故名“丁水”,后丁水合“汀”字,故名“汀江”。汀江之所以被喻为客家人的母亲河,是因为汀江孕育了客家人,繁衍了客家民系,饮水思源,长汀至今还保留了独具魅力富有客家文化特色的客家民俗、客家服饰、客家建筑、客家饮食、客家宗教和浓郁的客家风土人情。
是因为古城吗?是,又不尽然。长汀是著名的唐宋古城。悠久的历史给长汀这块神奇的土地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积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巍峨耸立的唐代城楼三元阁,唐代大历四年(769年)修建的汀州古城墙,宋明时期大规模扩建至4119米,城墙像一串璀璨的宝珠,从卧龙山顶分东西蜿蜒而下,合抱于汀江之滨,素有“观音挂珠”之称,把长汀城点缀得独具一格,分外美丽,现保存下来的古城墙将古城门及其古城楼——朝天门、五通门、惠吉门、宝珠门联结在一起。古城墙已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还有风格独特的城隍庙、云骧阁、南禅寺、刘氏家庙、李氏家庙等众多古迹见证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厚重的文化内涵。是客家铸就了历史文化名城之魂,是客家孕育了汀州文明。
是因为风情吗?是,又不尽然。中国有两个最美丽的山城,一个是湖南凤凰,一个是福建长汀。路易·艾黎当年的一句评价如今已是闻名遐迩。长汀民风淳朴、山清水秀,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一川远汇三溪水,千嶂深围四面城”,城内卧龙山,一峰突起,不与群峰相连。构成了挂壁城池、城内有山、山中有城的独特格局。山城枕山临溪,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汀江之畔。要我言及最感念的还是汀州河畔,绿树倒影,古墙流水,客家姐妹提桶挎篮三五成群聚在河边,挽腿卷袖挥舞着不知从哪个年代传承下来的洗衣棒,有节奏地拍打着要洗的衣物,那才是汀州最有情调的地方。
也许是综合因素触动了姚美良的内心吧,他决定在长汀这块圣地上祭祖,举行世界客属公祭客家母亲河大典。之所以会萌生这样的动议,是因为在来长汀之前,当年的4月5日清明节,姚美良先生应邀参加了黄帝陵祭祀大典,心灵受到了圣洁的洗礼、强烈的震撼!他希望通过祭祖活动把世界上的客家人团结起来,把长汀与世界连接起来!
公祭客家母亲河,要有载体。母亲河让人想到了女性的形象,想到了黄河岸边那尊硕大的黄河母亲的塑像。汀江即为天下客家第一江,应当也必须塑造一尊客家母亲的塑像。
时任县委宣传部部长的李文生想到了长汀籍画家谢成水。他们是中学同学,谢成水20世纪70年代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1984年应敦煌研究院之聘到莫高窟研究敦煌艺术,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敦煌研究中心副主任、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兼教授。谢成水接受任务后,专心致志构思了3幅设计画稿:或坐、或立、或行,但主体都是客家平民。李文生将设计画稿传给了在国外的姚美良先生。家乡和海外各位同仁所见略同,一致选择了这幅行进中的劳动母亲的形象。她似乎正要登船远航,又似乎是在江边等待丈夫的归来。寓意深刻,富含韵味,给人以无限想象空间。更重要的是她把客家人的精神内涵展示无遗。
雕塑创作延请厦门大学艺术系著名雕塑家李维祀教授担纲。怎样将平面设计转化为立体雕塑,李教授来到了长汀寻求灵感。为了给李教授一个直观的视觉,谢成水从老家南山镇谢屋村的邻家妇女中挑选了一位,让她背着孩子当回模特。
姚美良先生捐资15万元,长汀县政府投资80万元,在长汀县城南五通桥边,在三面环水的半片街头,修建一座客家母亲园。整座园占地1500平方米,因势造型改造成一艘木船的形状,象征客家人从闽西客家祖地出发,乘船南下广东再漂洋过海到南洋及世界各地艰苦创业的历史。而矗立船头的正是这尊高达5米(含基座)端庄、质朴和娟秀的客家母亲的雕像。
二
凝望客家母亲的雕像,回访客家母亲园的旧址。十几年的风吹雨蚀,塑像的风采远不如我早年见识的模样。在塑像基座的背面几位主创人员的名字和姚美良亲笔题写的“客家母亲”4个字仍依稀可辨,只是念及姚美良先生和李维祀教授均已仙逝,物是人非不由得让人黯然神伤!接着环顾周边环境,也被夜市的大排档不断侵占,遗弃的夜市垃圾随处堆放,更让人心里很不是滋味。
随着公祭客家母亲河大典的影响越来越大,海外来宾越来越多,扩大空间、提升档次,已摆上了当地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李文生告诉我,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时任龙岩市委书记张健率先提议,重新规划建设公祭广场。世界客家母亲缘广场项目一经确立,长汀选择了一块风水宝地——梅林作为建址。当地的居民热情配合,涉及152户的征地拆迁工作,毫无怨言,纷纷外迁。世界客家母亲缘广场背靠蓊郁的南屏山,密植的香樟树东接梅林大道,西邻汀江,公祭广场、汀州客家博物馆、客家大剧院依次排开,巍然壮观。
世界客家母亲缘广场,占地150亩,总投资3.5亿元。为了迎接2010年9月9日在长汀举办的2010年海峡客家旅游欢乐节暨第16次世界客属公祭客家母亲河大典,客家母亲缘公祭广场、客家母亲雕像于当年8月5日吉时落成。客家母亲缘广场的建设,将极大地提升长汀作为世界客家首府的地位,成为海内外客家乡亲旅游观光和客家文化寻根的重要场所。
公祭活动结束后,年逾70高龄的姚美良哥哥姚森良老先生把儿子姚国泰,侄儿姚国华、姚国润叫到了跟前,动情地嘱咐道:总有一天,我老了,走不动了,你们要把公祭客家母亲河的活动接着办下去,把客家文化的旗帜扛下去!
我没有机会亲身感受公祭客家母亲河的盛况,但通过介绍,不难想象第16届祭祀大典庄严肃穆的情景:击鼓鸣钟升祭旗,主祭人就位更衣、沐圣水,向客家母亲雕像敬献花篮,点燃公祭圣火,上香,全体人员向母亲雕像行三鞠躬礼,诵读祭文。除了学习借鉴了黄帝陵公祭活动的经验外,还强化客家文化元素,增加了舞蹈《客家母亲河颂》、千名少儿朗诵《汀江客家母亲赋》、大型乐舞敬拜《源远流长》、点燃公祭圣火等,丰富了活动内容……
圈点第16届祭祀大典的最大亮点之一,是千名少儿配乐朗诵《汀江客家母亲赋》。“汀江母亲、客家亲娘……汀江母亲、客家亲娘……”一咏三叹,抑扬顿挫,韵味绵长。这是长汀客家人、福建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邱炳皓先生应邀创作完成的,邱老曾感慨:“70老翁强作赋,真有点吃力,不过我还是尽力了。”“全出于奉献,别无他求。”2010年7月,暑热难挡。邱老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查阅大量客家资料,精心构思,反复沉吟。历经20多个日日夜夜,四易其稿,终于完成了1800多字的《汀江客家母亲赋》。
当李文生拿到《汀江客家母亲赋》时,咏读再三,热血沸腾,拍案叫绝。再看到邱老为了创作此赋,足不出户,全力以赴,两手臂和脖子上都被捂出的痱子,神情憔悴,李文生感动地说:“邱老,非常感谢您,我们要开点稿费给您。”不料,邱老闻后非常生气地嚷道:“要给我稿费,我就烧了它!”
拳拳赤心,天地可鉴!
三
凝望客家母亲的雕像,再度回到客家母亲缘广场。公祭广场变大了,母亲塑像变高了,变化的不只是外观,还有内涵。一般人也许不会留意,当年是“母亲园”,如今已更名为“母亲缘”,一字之改,别开洞天。“母亲园”充其量只是一块园地,“母亲缘”则是内在境界的提升。有缘千里来相会。血缘、地缘、文缘……亲情、乡情、友情……祖地、原乡、精神家园……千丝万缕,一个缘字悉数概括!李文生告诉我,这个“缘”是由福建省委原副书记、省客联会会长林开钦提议改的。
让我感慨的是,一年一度的公祭客家母亲河业已成为文化品牌。品牌塑造的背后又有多少默默无闻的奉献、可歌可泣的故事呀。但最让人动容的是坚持和守望,十几年只做一件事,不断打造、不断完善、不断进取,这种锲而不舍的坚守,是出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更是来自一种信仰的力量!
当问及客家文化未来发展的方向时,李文生思路清晰地答道:一是重塑汀州客家博物馆,二是继续打响“海峡客家”品牌,三是将公祭活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早在1993年,为迎接汀州千年庆典活动,在长汀县博物馆内特意布置陈列了客家专题展览,成立汀州客家博物馆。整个展览馆占地700平方米,共分为4个展室5个部分。展馆全面展示了汀州客家从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置汀州以来,客家民系在汀州成熟发展的历史,展现了客家先民在汀州这块广袤的沃土上生息繁衍,并遍及世界各地,使汀州成为中国客家大本营和客家首府的历史过程。是一部记载汀州跨越千年发展的悲壮史诗,是一部反映客家人艰苦创业的交响乐章。也正是这个展览,铸就了无可争辩的长汀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地位,也为日后连续18届公祭客家母亲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年的公祭客家母亲河活动,不仅只是创立了一个传承、弘扬客家文化的载体,而且通过这个平台,再一次验证了没有客家就没有长汀历史文化名城,就没有汀江文明。因此,在新建设的汀州客家博物馆,将以客家孕育、形成、播迁、发展各个方面,更多地吸纳这些年研究成果,在原汀州府范围内阐述客家源与流,全方位诠释汀州文明、汀江文明,展现历史文化名城的厚重人文和深远影响。汀州客家博物馆项目得到上级部门高度重视,列为福建省重点工程项目之一。目前光是陈列小样就做了3稿,长度达到106米,展线将有1100米。设计效果和陈列方案得到了福建省客联会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预计在第20次公祭客家母亲河大典之际开馆展出。
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变化,近年来从长汀进而到龙岩,一直都在打造“海峡客家”品牌,通过这一平台整合客家文化资源,扩大两岸客家文化交流合作。这些年已有台湾李、丘、张、江、吴、黄、游、饶、钟、熊、罗、魏、练等十几个客家姓氏宗亲七八千人次回闽西寻根谒祖、追根溯源。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台湾“中华海峡两岸客家文经交流协会”理事长饶颖奇、台湾世界客属总会理事长邱镜淳等台湾政要都相继率团回乡省亲谒祖,亲身感受祖地乡亲的浓浓亲情。
令人欣喜的是,2010年5月5日,海峡两岸共同举办第16届世界客属公祭客家母亲河大典签字仪式在台湾圆山饭店举行。客家文化促进了海峡两岸交流与融合,加深了台湾现有450万客家人同根同源同文的共识。
如今,公祭客家母亲河大典已列为国台办重点规划对台交流项目。深入挖掘客家文化在两岸交流中的巨大潜力,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客家的深度交流交往。目前福建省有关部门积极争取将闽西客家祖地申报为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为了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公祭客家母亲河活动常态化、制度化,长汀县委、县政府还拟将祭祀活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制度建设上发力,将文化传承下去。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保护文化遗产,就是留住历史记忆,呵护人类未来。一位大师曾说过,“了解过去的1000年,是为了更好地建设今后的500年。”
徜徉在客家母亲缘广场,场内水景、花坛遍布,景致怡人。这是一个敞开式的花园广场,已成为当地百姓休闲、娱乐和接受客家文化熏陶的重要场地。在客家母亲圣洁之光的庇护下,人们尽情享受着和谐、宁静和幸福的生活。广场的滨江配套了6米宽的堤顶路、木栈道、亲水平台,为人们亲近、感悟客家母亲河汀江提供了便利;已经封顶的客家大剧院,将成为弘扬、创新客家文化的又一重要载体;广场四周后续将建有文化长廊,拟塑18位客家历史名人雕像;在景观亭内,《汀江客家母亲赋》也镌刻其上,这一力作将在客家人中世代相传。至此,我的耳畔仿佛传来稚嫩的童声:“汀江母亲,客家亲娘。手掬汀江水,脚踩袍衣地。喊一声母亲,唤一声亲娘!养育之恩,如日昭昭。春晖乳汁,永世不忘。馥郁长留,天地共长。殊勋伟业,百世流芳。”
在飘荡的忽远忽近、时响时轻的天籁声中,我再一次将客家母亲的雕像深情地凝望……
(本文原载于《走进长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