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传统的福文化”百题·
3.“福地洞天”
武夷山秀甲东南,山峰峭拔,红紫呈祥,望之若朝霞;水溪潆洄,岩随水出,若天造地设,史称“海内山水之灵异,于斯为最”。西汉时朝廷把武夷君列入郊祀盛典。唐时武夷山被朝廷敕封为名山大川,道教、佛教活动遂日渐兴盛。宋时闽地文化开始繁盛,杨时、游酢倡道东南,朱熹、胡安国、蔡元定等著述和授徒于此,文人雅士一时游览觞咏,流风余韵,彬彬极盛,大为山水增色。尤其是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曾在武夷山自辟精舍,远避世纷,专意肆力于身心问学数十年,传统文化至此又臻新高峰,武夷山遂有“道南理窟”之誉。
武夷山摩崖石刻遍布于峰岩涧壑之间,诗文辞赋、官府告示、寓理箴言等内容繁复。武夷山胡麻涧有“福地洞天”题刻,落款光绪二十七年(1901)。从相关文字看,系闽县道教弟子赵明成镌石。幅面高2.1米、宽1.1米,字径33厘米×33厘米。
福地洞天一般指道教修行之所,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具体所指,历代说法不一。唐末道门领袖杜光庭《洞天福地记》将武夷山列作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第十六洞天。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27《福地洞天》则将宁德霍童山列为三十六小洞天第一洞天。
福寿相依。在武夷山的诸多“寿”字石刻中,尤其以在同一处有一行书“寿”字历来为人热议不断,解说纷纭。此寿字为天游观住持柯朴妙勒石,字体瘦长劲健,自然取长寿之意,总体看颇有仙风道骨之感。
武夷山胡麻涧“福地洞天”
武夷山胡麻洞“寿”字
八闽“山水奥区,游览者武夷山而外,唯太姥为最”。太姥山古称“仙都”,殊绝人境,以峰险、石奇、洞异、水玄、雾多驰名于世;融山、海、川、瀑、洞等自然景色和寺、寨、镇等人文景观于一体,历来游人如织,亦留下不少佳话墨迹。宣统元年(1909),永春人林汝成选取拔贡(各省学政选拔优秀生员贡入京师,称为拔贡生),心情愉悦,携友畅游太姥山,留下“福地洞天”石刻。该石刻位于福鼎市太姥山白云寺前,“福地洞天”四字横排、楷书阴刻,宽2米、高50厘米,字径为30厘米×30厘米。林汝成是书法家,留有的不少墨迹中不乏福文化的内容,如永春县民国时期大商贾沈逢源故居德兴堂中有其题写的“云现吉祥,星明福寿;花开富贵,竹报三多”“德业本修养,慈孝友恭崇圣训;兴隆期远大,吉祥富贵振宗风”等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