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4 23:1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戎章榕



客家族谱流光溢彩

 

戎章榕


 

2007年盛夏,时在《政协天地》杂志社任职的我,组织过一次“闽系客家祖地行”的专题策划活动,到访过设在上杭县图书馆的客家族谱馆,印象深刻。一个内陆山区县从自身特有的资源出发,以客家族谱为载体,深入挖掘内涵,开展族谱文化研究,吸引了海内外客家人特别是台湾地区客家人前来寻根谒祖,进行族谱对接,增进了两岸人民的文化交流。

时隔6年之后,重访客家族谱馆,见到馆长严雅英。让我诧异的是族谱馆从县图书馆分离了出来,有了新馆并更名为客家族谱博物馆。新馆位于上杭2011年1月新建成的瓦子街上。

说到瓦子街,那可是客家人心目中的神圣之地,客家文化的重要符号。早在1000多年前,就有30多个客家姓氏的入闽始祖在上杭开基创业、繁衍生息,并从瓦子街逐步迁徙粤台,后及世界各地。众多姓氏的客家乡亲都说他们的上祖是从上杭“瓦子街”、“瓦子巷”或“瓦子坪”外迁的,民谚故云“自有上杭城,便有瓦子街。”而瓦子街也正是通过前些年族谱研究被挖掘确立的,进而纳入了政府保护、抢救和开发的视线。

在步入客家族谱博物馆门口之际,四块金色的牌子引起了我的注意。台湾联合大学客家研究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院、龙岩学院客家学研究中心等四所高校分别在此设立了“客家族谱教学研究实践基地”。由此可见,客家族谱馆这些年搜集之全、研究之深、影响之大,这使我想到抵杭的第一天,县委书记邓菊芳在介绍县情的一句评价:“上杭客家族谱博物馆是全国收藏客家族谱最多的公共图书馆之一。”

 

从“谱牒室”到“族谱馆”的由来

 

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海峡两岸冰封解冻,两岸人员交往交流日渐频繁,已有台湾地区的客家宗亲前往上杭寻根祭祖。

1993年的一天,一位台湾大学的华教授,因族谱佚失,来到了上杭县图书馆,请求帮助寻根,可当时馆里并没有收藏族谱。为了适应两岸关系的新变化,上杭县有关部门业已开始台情调查。时任图书馆馆长的严雅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台湾乡亲的请求。

下乡调查没有交通工具,怎么办呢?严雅英的丈夫时任县法院的副院长,她就搭丈夫下乡时的便车。没想到,搭便车还搭出了便利。在蛟洋镇贵竹村,当地的老百姓见有戴大盖帽的人来要族谱,二话不说,就从家中的牛圈中找了出来。当严雅英见到《闽汀华氏族谱》时,不禁悲喜交加——喜的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族谱的主人在“文革”期间把族谱藏在牛圈里,才使得这套华氏族谱免受湮没;悲的是清代、民国两个版本共计34册的华氏家谱竟已发霉长蛆。面对破损严重的族谱,一种抢救、挖掘、保护散失在民间珍贵家族史料的责任感涌上了严雅英的心头。她和村民商量,把族谱带回馆里,即向县财政申请了一万元修复经费。严雅英迄今还清晰地记得,这些族谱送到省图书馆,修复一页是1.7元……当严雅英把修复一新的族谱复印件交到台湾大学华教授手里时,华教授感动得老泪纵横:“我总算找到自己真正的根了!”在完成了台湾乡亲托付的同时,严雅英还复印了两套送给了贵竹村的华氏后裔。

这件事在严雅英心中产生了很大的触动:族谱对于印证海峡两岸客家血缘关系、维系两岸同胞亲情还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从此,严雅英开始广征客家族谱,走上了搜集研究族谱之路。

上杭县图书馆从那时起成立了“姓氏谱牒室”。当年的上杭县还是国家级贫困县,图书馆的经费捉襟见肘。再额外增加族谱业务谈何容易?可是,令人难忘的是,当年筹建之初,就得到了台湾乡亲的帮助。台胞周德光先生原想为家乡教育事业尽一点绵薄之力,当听说“姓氏谱牒室”的困难后,就捐献了10万元人民币,添置电脑和复印件等设备。

在台湾地区客家乡亲的帮助下,“姓氏谱牒室”发挥它的功能,开始为海内外客家裔孙寻根谒祖及客家研究学者提供服务。台湾郑氏修谱委员会、长汀台湾同乡会长郑健先生找上门来,希望提供郑氏入闽始祖的有关史料,一来二去为台湾郑氏联修族谱接续了祖脉;台湾《环球郭氏族谱》主编郭行健先生来电咨询关于“上杭中都祝三郭氏族谱”源流概况,热情答复为郭氏后裔解疑释惑……客家族谱馆于1997年、2000年先后在龙岩市举办“闽台渊源关系族谱展”、“客家族谱展”,2006年参加上杭县的“‘寻根与认亲’客家族谱选展”,在此期间还举办了“客家族谱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族谱展期间,吸引了台湾乡亲的关注。一位80多岁的郭达元老先生在孙女搀扶下找到郭氏族谱,在找到自己的名字时,激动地说:“看啊,我的名字也在族谱上面!真没想到家乡父老乡亲还惦记着我……”台湾客家姓氏研究会理事长林瑶棋先生说:“我从事姓氏研究20多年了……开展族谱文化研究旨宏义远、功绩可期。”

16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决定2000年11月在龙岩市举行,这将极大提升闽西在客家人心中和海峡两岸的地位。严雅英感到机会到了,不失时机地向县委、县政府提议,将“姓氏谱牒室”更名为“客家族谱馆”,县里当年5月批复同意。在不给钱、不给人的情况下,严雅英决定将现有图书馆辟出400多平方米,作为“客家族谱馆”,带领员工开始大量搜集闽、粤、赣、台、川、桂等客家地区的族谱文献。对客家族谱的研究和追溯,不仅进一步加深了海峡两岸客家同胞同根同祖的认同感,而且还拓展了上杭县图书馆生存发展的空间,走出了一条以特色藏书体系建设县级图书馆的道路。从2002年起,县里每年拨付2万元作为族谱馆的购谱经费。族谱馆基础设施也在逐步完善,如今电脑、复印机、扫描仪、数码照相机、数码投影机等一应俱全。县图书馆以有为求有位,连续获得文化部颁发的“全国文明图书馆”、“文化设施管理先进单位”、“国家二级图书馆”和福建省文化厅颁发的第二届“福建省十佳图书馆”等荣誉称号。

随着上杭县客家族谱馆影响越来越大,2007年,上杭县委、县政府决定将购谱的经费增至20万元(如今又增至30万元),并于2008年投入2000万元开工兴建占地面积1500多平方米的新馆,将“客家族谱馆”工程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2009年年底投入了使用。斯时上杭客家族谱馆累计已收藏闽、粤、赣客家地区客家族谱及相关文书契约、祖图等大量珍贵资料,共有117个姓氏、1600多部、1万余册。

这些年来,族谱馆接待来自台湾等地的客家人士60多批,5000多人先后来到上杭参观、考察客家族谱,开展族谱寻根与学术交流活动。

 

二度赴台展示族谱引起的反响

 

上杭县客家族谱馆是因台湾而设,因台湾而兴。论及族谱馆成立至今的影响,莫过于两次赴台湾展示对接。

2009年3月18日至4月27日,应台湾客属社团的邀请,首次海峡两岸客家族谱文物展先后在台北、台中、高雄、苗栗四地举办。上杭客家族谱馆整理出上百件国家二级、三级和一般文物,包括1950年以后的新修谱85姓124种197册,88姓氏展板129幅和60个姓氏多媒体电子读物,还有丁、邓、丘、江、李、陈、何、林、郭、黄、游、蓝、廖等80多个与台湾有直接联系的姓氏族谱一并赴台展出。

2010年5月5日至10日,在台湾为期一周的闽台姓氏族谱展上,117部205册旧族谱,6幅祖图,37部64册现代族谱,涵盖了闽台两地有着共同渊源的众多姓氏。上杭县客家族谱馆再度参与了其中的活动。

客家族谱在台湾地区展出期间,唤起民众追根溯源的热潮。台中市政府官员在致词中说:“台中市106万人口中,有20多万客家人,这次族谱展非常重要,对市民追根溯源非常有意义。”台湾中华海峡两岸客家文经交流协会理事长饶颖奇先生指出:“这次族谱展出是对‘台独’分子、‘去中国化’的人最有力的痛击。”

两岸宗亲一谱牵。一位读大学的萧维中同学陪同他的父亲来参观,在展板上找到迁台祖的姓名后,很高兴地指着展板上的名字对父亲说:“阿爸,我们这支在这里!”一位现住台北市的赖锦铢先生是赖氏入闽上杭始祖赖标的后裔,他带来家族史料,要求工作人员帮助他理清先祖从南靖迁广东海丰再迁台湾的世系。他说:“有人讲这次族谱展出于统战,我是不信他们的,寻找上祖,寻找根是我们后人的责任。”他用手机拍下了赖姓展板。家住上杭县城东门中华路的76岁老人赖培兼拨通了失散60余年、现居台中的二哥赖培崐的电话,禁不住泣不成声……为他们牵线圆梦的,正是在台湾巡展的上杭客家族谱展。

了却了魂牵梦萦的心愿。祖籍广东蕉岭三圳镇龙虎村的涂文奎(桃园县客家会总干事)说,昨晚做梦,祖宗叫他今天来参观族谱展。果然在这展出的广东翁源《涂氏族谱》中接续他保存的手抄本族谱中的遗漏部分。桃园县宋氏宗亲会总干事宋海清、宋增雄叔侄,随带着宋氏族谱资料,急匆匆从桃源县专程赶到高雄客家文物馆参观展览,并寻求族谱对接。当他在族谱资料中查阅到其上祖谱系与其台湾宋氏谱系完全吻合,成功对接时,心情非常激动地说:“终于找到了,终于对接上了,几十年的心愿终于得以实现了”。

见证了对祖地、祖先的认同。高雄市《汉声日报》执行副社长曾福祥先生在全面观看曾氏展版、电子读物和族谱资料后说:“自打我开始记事的时候,就听父辈们讲,我们家上祖是从福建上杭迁徙来台湾的。今天,老家上杭来人在高雄举办族谱展览,可喜可贺。我一定动员全家人和更多的高雄客家人前来观看展览,让他们更清楚地了解我们的上祖是谁,是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搬迁来台的。”桃园县桃园市丰田大郡幼稚园的120余名小朋友在谢月玲园长和老师们的带领下,也来参观展览。在祖图展室,谢园长声情并茂地向小朋友们说:“我们的祖宗来自中国内地,这些都是我们在大陆祖先的阿公阿婆,没有祖宗就没有我们,我们要尊祖敬宗,不要忘记根本。”作为长者对小朋友进行慎终追远、勿忘祖先的教育,其场景令人动容。

增加了两岸乡亲的互动和互信。曾两度回大陆寻根问祖并到上杭客家族谱馆查阅族谱资料的陈运昌,带着堂兄陈运栋所托著作《客家人》《台湾的客家人》以及林为恭家族发展史、林为恭家族家谱等部分绝版书籍,委托族谱展览组工作人员带回上杭,赠予客家族谱馆。在闽台宗亲交流和姓氏族谱展上,福建省9个设区市的宗亲联谊会代表向台湾宗亲赠送了17姓的21部族谱。

 

从“博物馆”到客家缘文化中心的跃升

 

采访期间,让我深切感到,客家族谱已成为上杭县的又一张闪光的名片。从姓氏谱牒室到客家族谱馆、从客家族谱博物馆再到客家缘文化中心,客家族谱在海峡两岸交流对接中不断扩大延伸。

变化的不仅是名称,还有内涵;变化的不仅是数量,还有视野。

2011年10月客家族谱馆更名为客家族谱博物馆。何谓博物馆?“博物馆(记忆+创造力)=社会变革”,这是2013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2013年还是上杭县创建客家族谱室开始搜集、研究族谱工作的20周年。20年,从无到有,积少成多,如今馆藏的已不局限在族谱,还有契约、祖先图、地方志、神明崇拜图等。

准确地说,馆藏有149个姓氏2900多部2万多册客家族谱、2万多份民国以前客家契约、近百幅客家祖图和客家神明崇拜图、1000多件客家地方文献资料(含客家文书、药书、医书、账本、道教手抄本、清刻本地方著作等)、客家民俗器物及客家方志等,其中,馆藏民国以前客家族谱5000多册,涵盖了闽台客家百家姓、开基始祖族谱和完整的少数民族雷、蓝、钟等姓族谱,已基本建成以客家族谱为中心,涉及客家宗族文献、民俗器物文物为一体的藏品体系。

博物馆留存的不光是历史记忆,还有人的创造力。

上杭县客家族谱博物馆多年来从客家风物、姓氏源流、客家民系的形成和发展、人口播迁、客家精神、客家习俗、客家信仰等方面开展研究。精心挑选出60位与台湾客家渊源关系清晰、血缘关系密切的姓氏,悉心采编这些姓氏的上祖世系、族谱族规、宗祠祖墓、名人逸事、裔孙派衍等方面的图文,为的是台湾客家宗亲到闽西时有谱可考,进而有根可寻,有祠可拜,有墓可祭,以此促进海峡两岸客家的亲情和交流,为两岸同胞的认同融合作贡献。

台湾现有客家人450万,大都从闽西直接或辗转迁去,闽西是客家民系形成的地方,是客家人的祖居地。这些年已有台湾李、丘、张、江、吴、黄、游、饶、锺、熊、罗、魏、练等十几个客家姓氏宗亲七八千余人次回闽西寻根谒祖。

在上杭期间,我还参观了正在建设中的客家缘文化中心。那天天气炎热,但建设工地车水马龙,更加火热。

客家缘文化中心位于上杭县城市中轴线——上杭大道南端,背靠石壁寨,面朝汀江,总规划用地面积为46.3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8.67万平方米,总投资15.38亿元,建设期为2011年至2015年。项目主要由客家族谱博物馆、文化中心(含演艺中心、影视城、科技馆、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展览馆、档案馆、客家缘酒店及广场等建筑群体组成。

毫无疑问,客家缘文化中心是上杭县的文化新地标,而客家族谱博物馆则是客家缘文化中心整体片区的领军项目。拟投入1.6亿元,建设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集收藏、展示、研究、交流和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目前主体工程已经封顶,2014年8月前建成。投入使用后将成为全球客家人家族史料收藏中心,客家民系迁徙、形成和发展展示中心,客家学研究交流中心,客家人祖源对接中心,成为客家人守护、传承、运用祖先珍贵文化遗产的基地。我注意到在其中心前多了两个字“全球”!如今,国际上许多城市都在打“客家牌”,但族谱则是上杭客家缘文化中心的“核心竞争力”。

“一个人一生能够做成一件事,足以欣慰!”这些年,严雅英出版了《闽台客家血缘关系》《客家族谱研究》等著作。其中《闽台客家血缘关系》作为龙岩市赴台参加2006年10月底在台北召开的第21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馈赠台湾客家乡亲的特别礼物。

当我问严雅英客家族谱博物馆新馆一旦竣工,有什么新的打算?如果说她当年搜集、研究族谱未曾有梦,那么,在当下人人热议“中国梦”的时候,她的未来梦想是什么呢?

严雅英未加思索地回答道,朝着全球客家人家族史料收藏中心这个目标迈进,不仅反映客家人的家族历史,而且传承客家人的优秀文化,促进更多的人对中华民族的根、祖、脉的认同。同时,积极着手将客家族谱申报世界记忆名录。

族谱是记录一个家族的发展和历史、以特殊形式编撰而成的,与正史、地方志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之一,具有独特的、其他史籍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世界记忆名录关注的是文献记录,一旦入选将不仅是世界客家人的集体记忆,还是全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记忆。客家族谱关乎客家人的认祖归宗,关乎海峡两岸的交流对接,还关系到民族团结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文原载于《走进上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