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7 21:0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陈 芩



   

 

    

 

 

前年的元旦,我登上了建瓯的云际山。

在云际山的塔顶看建瓯,“双溪四岸,一城三镇”,平坦肥沃、大气舒朗。山环水绕的格局,造就了建瓯人的气质,他们的日子过得清雅而从容。

“火焰虫,火丽绿。点灯笼,接新妇。新妇几时来,年暝二十六。”这首在当地传唱的民谣,生动地描绘了建瓯百姓的生活。千年古县,八闽上郡,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

今年,三天时间,行走在这千年古城,我深切感受到这一片土地的风雅与丰饶。风雅来自人文:山川、历史、庙宇、民俗、语言、饮食……建州古城给人的是丰厚的积淀。丰饶来自物产: 稻米、建莲、竹笋、锥栗、弓鱼、板鸭、美食、美酒……山城水乡随便拿出一样都叫人啧啧称赞。

为人津津乐道之一的就是建瓯的美食。据说曾经有一位颇为资深的美食家来到建瓯,面对建瓯丰富而又美味的食物都惊讶万分、赞不绝口。所以,来到建瓯绝对是一场老饕舌尖上的回溯。一碗爽口滑溜的豆浆娘粉开启了多数建瓯人一天的生活。建瓯人称豆浆为“豆腐娘”,因为它是所有豆浆制品的“母体”, “娘”字让豆腐美食有了根,根在,魂就在。从日出到日落,小城的人们味蕾打开,品味着、享受着美食。从平常的米饭、拌面到千变万化的精美的鸡茸、挖底,还有特色佳肴、风味名点,这样的生活天天上演,平和而安详。

初冬,清晨,阳光铺洒下来,人们就开始忙碌了。一处老街,一排经营板鸭的店铺,礼富板鸭的老板和其他店铺一样,开门,挂板鸭。当他把一只一只的板鸭挂于门口,一串串一排排, 那阵势蔚为壮观。被誉为“八闽佳肴”“汉席珍品”的板鸭,色泽黄嫩光润,肉质肥厚,味道香美。不用吆喝,这阵势就是最好的营销广告了。

fd557d614dbc486f8c953eaab26c3b78_1920w_2560h.jpg

建州味道(光饼)

29524013.jpg

建州味道(板鸭)

房村高高的烤炉上,那一股香味诱惑着天南海北的人们。高炉光饼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郑建军是“旺弟光饼”第十五代制作者,他现在的光饼店是“建瓯味道”的示范点。光饼,这个与戚继光抗倭寇有关的小吃让建瓯房村人富了起来,房村也被誉为“光饼村”,甚至有人打趣说房村人的新房子都是用光饼垒叠起来的。郑建军把自己的光饼特点概括为“金面、银边、铁底、棉花心”,颇为自豪。

初次见到阿财,印象是精明、干练。他说自己的创业故事来自偶然,他带姐夫到小松镇吃扁肉,姐夫到小松的扁肉店门口就不想进去,一是门面小,二是不够卫生。姐夫对他说,为什么自己不开一家呢?于是,阿财有了自己的店——小淞印象。阿财也成为小淞扁肉的第四代弟子。“精选肉、细剔筋、慢捶打、文熬汤、皮顺滑、食奇味”是建瓯扁肉的特色,这18个字,阿财将它挂在了自己店铺的墙上。如今,他的店铺干净整洁,食客满堂。置身于小城之中,我走街串巷,去找寻建州城的美味小吃。

我还品尝到了芋饺、大肠粿和豆腐丸子。芋饺有故事,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豆腐丸子的制作技术让我感到新鲜有趣。行走匆匆,我无法和制作师傅们仔细交谈,但得感谢他们,他们创造了食品之美,让我们有机会欣赏和享受。我知道,我所品尝的只是“味”的感觉,还远远无法抵达“味”的文化深处。

林雄莺的店铺是建瓯唯一的大肠粿店铺,唯一的原因是制作过程中的艰辛。大肠要当天准备,早起到肉铺挑选,买回,反复清洗。粿要一片一片捏好,码放在饭甑下面,再将大肠一段一段地铺在粿片上,后将特制的酱汁浇上文火慢蒸,一天只能做一饭甑。吃大肠粿的时候也很有趣,先装几片粿,淋上酱汁,再挑选一段大肠放在粿上,老板娘手握剪刀“咔嚓咔嚓”地一阵狂剪, 还没有吃粿,单凭这声音,就有趣了,更何况还有味呢。谷物的香气和大肠的香气交融在一起,别是一番风味。加工大肠粿很辛苦,所以学做的人很少,但我想即便有一天,它的技艺真的失传了,我的这一段文字也会记下它的一番“趣”和“味”。

街上的小吃更多些是市井味,它来自寻常巷陌,也更接地气, 更能感受到平凡人的小幸福。假如你参加建瓯的宴席,那又是另一番的活色生香:板鸭、鸡茸、挖底、纳底、粉丸、扁肉、竹笋、汤锣粿、吉阳四宝、大肠炒光饼、榛仔煨排骨、糯米灌尾肠……每一道菜都让人尝过难忘,让人惊艳。“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建瓯人很热情,朋友来了盛情款待,不仅杯中酒不空,而且桌上菜惊艳。建瓯,闽北食府,美食之乡,久负盛名。若你来建瓯吃饭, 你就点这些菜吧,那就是一份舌尖上的幸福。

加工精细,静若秋云,色如琥珀的是“鸡茸”;上桌片刻, 风卷残云,吃个精光的叫“挖底”;晶莹剔透,颗粒清晰,嚼之有劲是“纳底”;食材平常,口感清甜,颇有创意叫“粉丸”, 泽泻、莲子、清凉粉、水空心菜,又叫“吉阳四宝”……大肠炒光饼、榛仔煨排骨、糯米灌尾肠,这些食材交织融合、火盐相生、相互协调、有形有色,颜值高,滋味好,一味有一味的境界,充分体现了建瓯厨师们对食材的理解和对技艺的传承。因此,来到建瓯不吃地道的建瓯菜,你就错过了人间的极致美味。

我在建州城里寻味,寻找那些经历了岁月沉淀的情感依附, 探访建州饮食文化的一片灿烂图景。庆幸的是,建瓯人没有辜负历史和自然的馈赠,没有辜负这些人间至味,他们将建瓯的名菜、小吃、名点进行整合,从宣传到推广,举办一系列的活动,让建瓯的美食走出家乡:推出“建”字牌系列物产,打造“建州味道”美食品牌,设计“建”字品牌和“建瓯小吃”的标识,深挖“建州味”的文化底蕴,创建“建州味道”的示范店,讲好“建州味道” 的故事,开展“建”字系列商标的申请和保护,打通美食和技艺传承的瓶颈,促进美食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凡此种种,让建州美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中国烹饪协会授予建瓯“中国特色小吃美食地标城市”荣誉。于是,他们打出了“游在武夷,吃在建瓯”“古韵建瓯,食全酒美”等口号,自信而又自豪。

“建”字号品牌店里,正面的墙上挂着“建”字号品牌的 logo,红色玉玺,有街巷、城墙等传统文化元素,展现了古建州36街72巷纵横交错盛极一时的景象。望着它,仿佛望见古建州城,如诗如画,风雅灵秀,物阜民丰……店主拿出好茶待客,茶香氤氲中,我们聊着“建”字号的各种物产,茶点就是“建”字号物产中的小笋、锥栗、莲子。在食物的地域性慢慢退去、食物同质化口感渐盛的当今,建瓯人坚守美食传承,初心永葆。建瓯美食有自己的特色,而且每一个都有故事。他们将这些美食用一个“建”字绾结在一起,串成一串美丽的珠链。

饮食文化,中和致味。“中和”是建瓯美食的特色,他们或用食物的本味,或主料和辅料相融,守住自己的特色,这是建州美食的精要之处。对于行走在异乡的我来说,美食给我的是一种温暖,也拉近了我和这座小城的距离。食物,可以抚慰人的心灵。无论走到哪里,我总忘不了那一份炭火的气息、那一份老酱的温情。

生活在这小城的人们是幸福的,家人或是朋友相聚,围着一张大桌,板鸭、鸡茸、挖底、纳底、粉丸……一并上来,这时, 食物就不单是填饱肚子的东西了,它应有新的含义,有情感活动,有社会功能:是团聚、是归属,是喜悦、是祝福,是国泰民安,是对未来的憧憬。

“建瓯味道”的logo是一朵祥云、一把汤勺,背景是建瓯古城的五鼓楼。夜,我登上五鼓楼,天空月如钩,星空之下的五鼓楼在灯光的映射像格外璀璨。楼台之下,万家灯火,千年建州, 散发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建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