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7 21:3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施晓宇



把根留住

 

施晓宇



庚子年七月初七“七夕节”,我与周宁县咸村镇领导魏日升等一道,沿着洋中村的古老村道——长安路,穿行于两旁曲径通幽的一座座明清古民居统称为“孙家大院”)中。

它们分别是长安路52号、54号、55号、58号、59号。其中,以长安路54号孙翼如故居最具代表性。所以,在没有门牌标志以前,村民们通常是以长安路54号作为参照中心,来区别并称呼其他几座古民居的。譬如,长安路58号和59号,并称为下座;55号称为上座;52号称为隔壁厝。

1452年,明朝第7位皇帝朱祁钰在位的第3年,洋中村村民的祖先,开基始祖孙德恩,由咸村镇枣岭村分迁到洋中村。洋中村是一个文明发祥地,有典型商周时期新石器时代黄土人文化遗址、宋代古村落遗址、衙前宋代古街道。

其实,洋中村孙氏的远祖最早来自河南光州固始县。唐时有孙氏三兄弟随王审知入闽为官,定居闽东福安县甘棠镇。大约元代初年,孙氏隆公后裔孙世远(字家声)迁居周宁县咸村镇枣岭村。明景泰三年(1452年),孙世远的五世孙孙德恩再迁洋中村,至今繁衍达4200多人。而孙德恩后裔多在江浙和广东地区经商、为官,譬如清官孙翼如的祖上南穆公就是一个知名儒商。南穆公与儿子正协公一起在浙江宁波和广东地区经营木材、铁锅、茶叶等日用品买卖。由于父子为人厚道、诚信经营,生意特别红火,赚得盆满钵满。清嘉庆七年(1802年),正协公派19岁的儿子孙承汪回洋中老家建造房子。孙承汪模仿江浙一带民居风格,历时5年(雇佣雕刻师齐头并进,同时进行室内装修),建造起今天从长安路52号到59号共7幢城堡式建筑。其统一模式为硬山顶——中国传统建筑双坡屋顶形式之一。这7幢城堡式建筑如今只剩下5幢,少了长安路53号和56号。每幢房屋虽然都是独立的,但在外筑有统一的围墙,到了夜晚,或者土匪袭扰之时,家人只要将大门关上,外面的人或土匪就无法进入,但族人之间则可以通过幢幢相连的过道、地坎彼此相通,互相守望。

在洋中村,最蔚为壮观的,当属长安路54号——孙翼如故居。这是一个典型的庞大的清代建筑群落,面积约2.3万平方米,由孙氏支祠、祖厝、里厝、大厝、书院、观音阁、花圃等组成。其中,里厝与祖厝虽然相隔于长安路,但家人间都能融洽相处。这得益于“一家之主”孙翼如的耳提面命。

孙翼如生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十一月,名贻谷,字兆燕,号翼如。其祖父孙湘湄是清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在位的少司马奉政大夫,父亲孙光璋是清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在位的武翼都尉。孙翼如为了照料双亲,长期辞官不做。直到1895年春丁忧期满,才在时任四川按察使的老友万培英保荐下,奉派四川任资州罗泉井分州别驾(通判)。由于为官清廉,过于辛劳,于1898年病逝官邸,年仅51岁。“州民千余人载道环聚泣拜,赠送‘万民伞’上书‘人结去思’。”

孙翼如故居因年代久远,与其他古民居一样正在坍塌朽毁。好在从2019年秋季起,咸村镇镇政府大刀阔斧开始了对洋中村历史古民居“修旧如旧”的挽救、改造工程,成效显著,可谓功莫大焉。

徜徉在长安路上,穿行于洋中村古民居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高挂其中古色古香的一块块牌匾,一副副楹联,以及一幅幅窗棂雕刻。上面书写和镌刻的,都是令人流连忘返、过目难忘的格言警句和吉祥如意的优美图案。我们先从孙翼如故居的大门欣赏起。大门建有隆重的门头亭三重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与众不同的大门联:门拱紫宸春富贵,天开黄道日光华。意在祈盼荣华宝贵如春天,与天地共长久,与日月同光辉。

进得大门,旁边设有马厩,供来客马匹喂草歇息。有对联曰:云呈五色文明盛,运际三阳气象新。

我们一下读懂了主人祈吉纳祥的美好心愿。“三阳”:早阳、正阳、晚阳。“朝阳启明,其台光荧;正阳中天,其台宣朗;夕阳辉照,其台腾射。”都含有饱满的勃勃生机,即“三阳开泰”。

进到中门,有联曰:兰若有室竹相怀,山静无言水自喻。

此联的含义不言自明。兰花若是有信心,翠竹自然拥它在怀中。山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不用说一句话,水却能明白山的心意。

在长安路52号有一座罕见的“大夫第”(文职高官的私宅),远非平民百姓的瓦舍草屋可媲美。所以,在“大夫第”大门上方镶嵌有“气兴万化同流”6字气派砖砌匾额。

迈进大门,它的照壁立刻先声夺人——由5只大小不同的蝙蝠组成一个大大的“福”字,体现了“五福临门”的美好祝愿。两边的对联曰:鹅凤清音谐乎律吕,鼎彝古色灿若云霞。横批:坐满春风。

意思是,不管鹅叫凤鸣,雅俗之声皆悦耳。来客无论贵贱亦都是客。在“大夫第”两边厢房的门面雕刻更加有讲究。厢房门上方雕刻诗句,下面雕刻梅桔榴香。“梅谓清高,桔谓吉祥,石榴意多子,香橼喻多孙,子孙孝悌多福多寿。”所刻诗曰:

碧山人来幽鸟相逐,金樽酒满奇花初胎。

读书不求甚解,鼓琴聊以自娱。

古今毕陈趣生一室,无人兴感文可万言。

关于镌刻于门楣立柱窗棂之上的名联佳句,我认为洋中村长安路4弄10号古民居的质量上乘数第一。由于外大门门口朝西,门上牌匾雕刻4个大字:西山爽气。内大门门口朝北,门上牌匾雕刻4个大字:彤云北至。真是聪明绝顶!有民间高人解释其意思是,西山爽气熏风至,北方祥云绕屋间。

游人经内外大门到达气势恢宏的壁照前,第一眼看见的对联含义清晰明了:

天下尽皆春有容乃大,世间何是福无事则安。

中间镶嵌一个大大的“福”字,四角拱卫4只蝙蝠,意为“五福临门”。进入大厅还看见3副对联,同样言简意赅,循循善诱:

言最招尤少谈几句,书能益智多读数行。

休将两耳管闲事,丹桂有根书内长。

义路悬规礼门搷矩,和神当春清节为秋。

3副对联都显示主人对后代教育的良苦用心:教子有良图积德但存方寸地,传承无别业贻谋惟课数行书。但求为人有礼有节,循规蹈矩,祭祀有典春祀秋偿。

告别洋中村,咸村镇宣传委员徐江燕开车陪我参观离镇政府2.5公里远的川中村。村支书汤周胜告诉我,川中村是周宁县人口最多的村落,现有5200多人,几乎都姓汤。而且,汤氏也是周宁县最早入迁定居的家族。据《汤氏族谱》记载,川中村始祖姓汤名泽,字普济,原系河南省光州府固始县朱皋里村人。唐大历年间(766—779年),汤泽高中进士,官至太师,奉旨守闽。二世祖汤寿,字君赐,随父汤泽在闽,后定居川中村。川中村与洋中村一样,拥有四五十栋古民居。以我看见的主干道石门巷1号到9号,都是规模宏大但岌岌可危的古民居,单单石门巷3号原本就有120间房屋。由于失火以及青壮年到沪、粤、桂等地打工,常年无人居住的老屋倒塌严重。好在抢救性质的修复工程即将展开。

石门巷1号到9号的9栋连建古民居,每座建筑面积三五百平方米。早年设有一个独立的通用巷门,夜间有专人值守,各户主配有钥匙。我感觉川中村古民居多以中轴线对称布局,唯有正门前设和侧设两种规制。前者正门位于中轴线中间,依此建有门厅、天井,天井两侧建有双层厢房,厅堂面阔3间或5间。主座进深多在13米左右,因此分为前厅后堂,后堂设有后天井,专门用于采光。后天井两侧为饭厅和厨房,后墙设有小门通后院或杂物间。古民居亦多为砖木结构硬山顶式,设风火墙。天井厅堂厢房,木窗门户也都透雕精致,意多吉祥——尤其大门、厅堂挂饰的匾额、对联,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寓意深远,这与洋中村的古民居风格一致。如:

石门巷3号大门对联:圣代即今多雨露,文昌新入有光辉。

横批:五福八达。

石门巷6号大门对联:愿学于公容驷马,虔承先志仰三合。

横批:祥开吉第。

石门巷9号大门对联:圣恩天广大,文治日精华。

…………

在石门巷9号,几个青壮汉子正在家中用抽水机抽水淘井。我问了才知道,每年“七夕节”这一天,周宁县凡有水井的人家多要去沉沙,清淤泥,淘净水井。而且,川中村民大凡建房之前,先要挖井,有了水井才建房。一口水井就是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根。

对于创造了人类历史最灿烂的农耕文明的中华民族来说,乡村的古老民居,庭院的旧式水井,就是我们的根之所系。如果这些古民居消失了,旧水井干涸了,我们就要真的失去故乡,成为一个没有根的人。因此,咸村镇眼下进行的抢救修复古民居工程确是当务之急。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周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