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7 10:0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施晓宇



江南第一陈家庙

 

施晓宇

 

 

 

在罗源县中房镇的乾溪村,有一座国宝级的古建筑,它就是号称“江南家庙之最”的“陈太尉宫”,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太尉宫”最早是唐末跟随王审知入闽的河南固始人陈苏,在79岁高龄倡建的“陈氏宗祠”。南宋理学家朱熹提倡把宗祠改为家庙后,亦称“陈氏家庙”。

图片11.png

中房镇陈太尉宫(陈世强  摄)

图片12.png

中房镇陈太尉宫(游永健  摄)

唐大和五年(831年),陈苏在固始县华岳村灵潭境出生, 自幼勤奋好学,才华出众。长大后,贡生陈苏精通《易经》和阴阳八卦,在老家河南固始(至今仍是河南人口最大县)民间行医,救治苍生无数,声誉日隆。唐僖宗李儇在位时,权臣朱温曾三次请他做朝廷医官,但人品清高的陈苏坚辞不就。唐乾符三年(876年),45岁的陈苏赶上以残暴著称的军阀秦宗权兵乱河南,跟随固始县老乡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一路南下入闽。王潮病逝后,王审知因轻徭薄赋,治闽有功,被后世尊称“开闽圣王”。 陈苏则随军救治过许多伤残病痛的将士,劳苦功高,本可留在福州做闽王王审知的医官。可是陈苏不愿在嘈杂的闽都生活,带领全家离开福州,避居闽西宁化县禾口乡石壁坑村。

唐乾符四年(877年),擅长看风水的陈苏看中罗源境内鹫峰山下的一块“风水宝地”,遂在46岁时又举家南迁,定居罗源县中房镇乾溪村曹湾村。陈苏经人介绍,娶邻村杨家墩(今林家村)杨春伙的女儿为妻,生有陈寨、陈赛两个儿子。陈苏尽力传播中原地区的先进农耕技术,发动中房乡亲开荒种茶、种桑养蚕,使乡亲们的收入一下提高许多。今天,中房镇仍是远近闻名的“绿茶之乡”。陈苏还提倡敬老、尊贤、爱幼,主动捐资捐物,带头创办当地第一所学校,满足本乡子弟读书学习的条件。陈苏同时用自己掌握的中医医术,办起“河川医馆”,带徒弟继续为贫苦乡亲免费治病,救死扶伤,行为高尚,被乡亲们赞为“高行先生”。

 

 

唐龙纪元年(889年),58岁的陈苏荣登进士第,仍然不做官。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年),79岁高龄的陈苏倡议创建“陈氏宗祠”,又一次带头捐资捐物,率领乡亲建祠成功。

后梁贞明元年(915年),85岁的陈苏高寿去世,因为品德高尚,被陈姓乡亲供入“陈氏宗祠”奉祀,改称“陈苏祠堂”, 亦称“高行先生祠”。而且,为了纪念陈苏的德行,连同陈苏的妻子杨氏也一并供奉入祠。照理说女性死后是不能入宗祠或家庙奉祀的,由于杨氏在丈夫行医、农耕、养蚕、办学、建祠等方面给予大力辅佐,可谓高风亮节,所以后人给予破例入祠,夫妻同祀。

宋嘉定二年(1209年),陈苏被敕封为“英惠侯王”。

宋嘉熙三年(1239年),陈苏被加封为“显佑嘉应侯王”。于是陈姓后裔加建宫殿于“陈苏祠堂”前,敬称“大宫”。

此后多次重修、扩建。

陈苏是定居中房镇的陈姓始祖,所以“陈苏祠堂”也就是今天乾溪村2746个陈姓村民的宗祠、家庙。

中房镇青年干部陈子源则详细介绍了“陈氏宗祠”后来变为“陈太尉宫”的原因。起因是陈苏的15世孙陈庆,15岁时就横刀跃马,18岁率领上千士兵英勇抗击蒙军入侵江南,战功赫赫,不幸血染沙场。

宋嘉熙三年(1239年),英年早逝的陈庆被朝廷敕封为“都统伏魔太尉”。于是“陈氏宗祠”改为神宫,称“陈太尉宫”。 “陈太尉宫”之所以遐迩闻名,是因为建造时间早。唐天祐四年(907年),16岁的唐哀帝李柷被权臣朱温废为济阴王(次年毒死),唐朝灭亡。同年朱温(后名朱全忠)在中原地区建立后梁政权,定都东京 (今河南开封),开始了中国五代十国(907年至979年)超过70年大分裂时期。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中原的5个政权: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而“陈太尉宫”前身“陈氏宗祠”始建于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年), 距今1100多年,确实为“江南家庙之最”。

 

 

我仔细辨认刻于“陈太尉宫”大门两侧石柱上的一副门联, 内容表达的是陈姓村民的共同心愿,祈祷天地灵光祥和、造福芸芸众生,联曰:

神殿重修永镇河川崇祀典,虬松倒插长标丰里显威灵。

上联意思言简意赅,十分明确,下联意思似乎不好理解。原来其中包含了一个美丽传说。相传建祠时,中房镇乾溪村的一位陈姓商人毛遂自荐,配合陈苏,当了建祠牵头人,却因一时难定建祠的地点,无从下手。这时陈苏便托梦给他说:“赠汝三棵小松,分别倒插中房居、乾溪居及现在的祠址之上。倘松能活者, 则建民居佳。松枯者,则建祠佳。”牵头人一觉醒来,选址困难迎刃而解。

我跨进宫门,看到一个戏台,横匾上书“护国佑民”,是乡民每年清明节演社戏祭奠祖先的地方。戏台有清光绪丙戌科进士陈尚志撰写的两副楹联曰:

观一场起承转合,讥千古邪正忠谗。

秦欤汉欤将近代欤,是耶非耶重信然耶。

图片13.png

陈太尉宫(王惠平  摄)

穿过戏台,是一个天井,上空蒙一张巨大的黑网,防止鸟雀飞入,鸟粪污染宫祠;也防止马蜂飞入筑巢,破坏宫祠。穿过天井,可见左右配殿。右边的配殿建于明万历年间,殿上陈列着3 尊或蹲或站的陈太尉神像。清道光新修《罗源县志》这样记载武艺高强的陈庆:

陈太尉者,年十八,身辄凌空冲举,一息数千里。后以收番封“太尉”,殁亦为神。乡人塑像于英惠王旁,像首西向,若内顾焉。

传说中陈庆一人可化三身做好事,因此配殿塑造3尊塑像祭奠。居中金身的塑像,老辈乡亲口口相传:是用陈太尉的真身骨肉塑造的。对此,乡亲们深信不疑,还说陈庆从小就聪明伶俐, 为了练习马术,儿童时骑马到舅舅家看望武艺超群的舅舅。舅舅佩服小小外甥的胆略,特意赠送一匹骏马给陈庆。从此,陈庆天天骑马习武,15岁从军后,这匹骏马跟随秉节郎陈庆为抗击蒙军南侵立下辅佐之功,陈庆还骑着它在短时间内剿灭了闽南山匪。所以在右配殿的立柱上有联赞曰:

绩著伏魔威寒北狄,权司太尉福荫南闽。

左边的配殿建于清乾隆年间,我看见的是清咸丰六年(1856 年)重修的建筑物。主要奉祀天仙圣母太后、元君临水、陈林李三位夫人。这种类似的母性氏族社会遗存下来的图腾崇拜,在各地多能看见。

 

 

“陈太尉宫”的正殿是宋代建筑,正中端坐两米多高的“英惠侯王”陈苏与夫人杨氏塑像。据说陈苏的塑像也是真身塑像。原来的真身塑像在“文革”中被当作“封资修”敲成了碎片,幸好有陈姓乡亲悄悄把骨头碎片收藏起来,1988年重塑金身时,才拿出来。陈苏塑像长须、圆目、冠顶明珠、紫袍玉带,威风凛凛,目光慈祥。

“陈太尉宫”正殿最引人注目的是有28根笔直的水松木立柱,柱头为鼓圆形状,与柱础石大小一致。整个建筑未用一枚铁钉,上方全部用斗拱支撑屋顶和房梁,这种抬梁穿斗式构架,不仅分散了房梁与屋顶的受力,而且美观大方,古朴典雅,属于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因此经历无数次台风袭击,正殿依然保持原貌,纹丝不动。有故宫博物院的专家认真研究了这座宫祠建筑, 甚至爬上屋檐察看建筑局部构造,证实“陈太尉宫”确有千年以上的历史,是江南宋代精美建筑中至今仅存的唯一代表杰作。故在正殿藻井有名联曰:宗庙万年绵有妫之惠泽,子孙百世振乃祖之英风。歌颂的是已经传承42代的先公陈苏对子孙后代的惠泽, 还有后裔陈庆等飒爽英姿实为祖先荣耀。

穿过阔大的正殿,我来到小巧的后殿,这里就是陈苏为纪念远在河南固始老家的父母最早建成的“陈氏宗祠”,供奉的是陈苏父母——陈雍夫妇塑像。虽然光线昏暗,我仍能清楚看见头顶建于1100年前层层叠叠的木质斗拱,并不因年代久远而走样变形,真乃罕见的国宝建构,不愧为“江南建筑艺术瑰宝”。

藏于深山之中的“陈太尉宫”,融五代、宋、元、明、清的建筑风格于一体,颇具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被誉为江南“古建筑博物馆”——夸它是“江南第一陈家庙”,应该算是实至名归。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罗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