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1 10:4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黄文山



逢一座山

 

黄文山


 

相逢一座山,便如同邂逅一位素未谋面的朋友。

这座山叫禾山,位于罗源县白塔乡的七步村。我到过罗源多次,但从未听人说起过这座禾山。及至我来到七步村,登临是山,听风声树籁,览满山奇石,才知道原来天地间还藏有这样一处琅嬛之地。

人有人的秉性,山有山的风骨。

禾山不高,从山脚拾阶,缓步徐行,一小时即能登顶。禾山不显,从远处,看不出端倪。就像一位山野隐者,只有走到他身旁,和他相坐祇谈,才知道他的性情志趣乃至满腹经纶。沿着不太陡峭的坡道,我们一步步走进禾山,也走进一处石头的世界。这里是石的家园。众多山石,或在道旁仰面而卧, 或在林间默然打坐,或于幽处俯首沉思,或临悬崖弓身欲跃,各具情态,荦荦生动。有的像一柄利剑,将坚硬的岩石一劈两半;有的如一张犁铧,有力地插进大山的腹中;有的简直就是一张平坦的巨床,可容四五人并排酣睡;有的则似一艘迎浪轻舟,船头高高翘起。还有的如同希腊神话中的力士,用厚实的肩膀顶起一方巨岩,形成深旷的洞窟。顶峰一块嵚崟巨石,仰面耸高33米, 宽逾50米,远望像极一位老者的后背,是为道人峰。峰旁有两块圆形的巨石,宛若道人腰间的葫芦。如果将它们与神仙传说联系在一起,不由得不让人浮想联翩。禾山的石,个个神采毕现,翘然独立。它们的模样,大多温雅从容,既没有金刚怒目之状,也没有摇尾乞怜之姿,更没有献媚邀宠之态。它们平和处世,大方坦荡,尽显情性。而且,它们似乎不喜欢簇拥在一起,或我执导的是交头接耳,或明争暗斗,保持着一定距离,比邻相望,只是颔首微笑。为当地一位农民陈锦木。他今年已经75岁,依然身手矫健,步履如飞。问他七步村和禾山名字的来历,他只是微笑,说走到就知道了。他说,自己做了40多年的护林员,一辈子与禾山为伴,这里的一树一石,已然都是他的亲人。每天不来看看他们,心里就会有几分失落。

说话间,我们来到山腰处,看到一块巨大的石板上有横竖几道裂痕。陈锦木告诉说,前些年,罗源曾经一度因无序大规模采石,环境遭致严重破坏。分布数以千计花岗岩裸石的禾山,也成为采石者觊觎的目标。这几道裂痕就是采石者偷偷打下的,村人发现后,纷纷赶上山,在七步村人的奋力保护下,禾山风貌得以保存。而陈锦木以命相搏护林护石的经历,也成为他人生的难忘记忆。

 

图片7.png

白塔乡禾山(陈世强  摄)

鳄鱼嘴是禾山的一处风景。悬崖上有一片石台,石台上方则伸出一块扁圆状的巨岩,恰像鳄鱼张开的大嘴。通往鳄鱼嘴没有路,于是村人在悬崖上挂上两道铁索,又在崖壁上凿出一串凹坑,在陈锦木的引领和鼓励下,我们小心翼翼地攀着铁索,踩着凹坑,艰难地走到石台。站在台上,眼界顿开。四围无遮无拦,一川景色尽收眼底,山风吹衣,胸怀大畅。由鳄鱼嘴原道返回,再上几道石阶,就登顶了。山顶空旷处横架着一艘断为两截的石船。同行的两位年轻人兴奋地攀上石船,站到船头,举手向天,切切实实体验了一把“山登绝顶我为峰”的感觉。有意思的是,石船除了两个支点撑在岩面上,几乎悬空。它完全不是山体的一部分,犹如飞来之石,但自何处飞来,至今仍是禾山之谜。禾山的传说和得名,也正是由这艘石船而来。陈锦木带着几分神秘的微笑说,这个传说故事已经写进延青先生的文章中。

他告诉我,20世纪80年代,曾为延青先生带路上禾山,延青先生一爬坡就喘气,但他很有毅力,一直攀到山顶。

我熟悉延青先生。他当时是《福州晚报》的副刊编辑。我们虽说年龄相差20岁,但志趣相投,都热爱散文创作,且耽情山水,曾一块到武夷山、太姥山、冠豸山、金湖采风。延青先生对名利十分淡泊,但登山涉水,却从不甘人后。2004年,延青先生因心脏病发作辞世。生前有散文结集《闽山闽水》存世,皆为记叙八闽山水的短制,一景一情笔墨尤精。

回到福州,从书架上找出《闽山闽水》,果然有《禾山观景》一文。在文中,延青先生动情地描述了一个关于禾山的传说。禾山上住着一位仙人,他感于山下村民不谙农事,生活穷困,常常食不果腹。一个秋收季节。仙人借着夜色乘槎潜至10里外的平洋地带,挥篙刈稻,满载而归,之后将稻谷倾倒于后山谷峪。天明,七步村民看见山前一堆金灿灿的稻谷,欣喜不禁,争相取食。消息传出,平洋村庄遂组织民众彻夜护田。是夜,仙人乘槎再度前往,不料伏声四起。仙人急返,慌乱中仙槎撞于崖巅。众人上山检视,仅见石船一艘,断裂如同一斧一犁。仙人已不知去向。从这以后,七步村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要过好生活,不能靠神仙,一定要自力更生才行。于是他们劈山造田,辛勤耕耘,日子也一天天红火起来。这样一个勇于反省和鞭策自己的村庄传说,确实能打动人心,警醒后代。

其实,七步村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村庄。公元884年,随闽王王审知入闽的河南光州人陈巢云,厌倦了刀光剑影的日子,毅然脱离戍所,弃甲为民,寻找一处隐秘的安身之地。5年后,他来到道人峰下,见一道清溪,涓涓流淌,7块巨岩,有如仙迹。于是选择在这里结茅为舍,开基创业。相传村前的岩石上,曾刻有一句民谣:“七步前,七步后,七块金砖压岭后……”7块金砖,指的就是村前的7块巨岩。这句民谣代代相传,成为七步村民的信念。于是在禾山下,陈姓族人,开始了他们不倦的耕读生涯。“才歇管弦声,书声又四起。”从这个偏僻的小山村,走出了南宋著名学者和教育家陈善。他提出的“读书出入法”为后代学界所推崇,流传至今。

禾山入口处,有亭翼然。亭名“清风亭”,是村人为纪念先贤陈善而建。记得那日下山时,在亭里小憩,风自峡间来,带着草木的清香,带着大山的气息,轻拂面颊,沁人心脾。那当是禾山的殷殷问候。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罗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