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走过南岩
黄河清
南岩,我居然与其陌生了这么多年!这么多年里,我频频回乡,但我不知离市区仅20多公里的这处地方,留住了被偷走的时光,藏住了700余年前的静好岁月。
车子抵潭头镇后,继续向东北方向行进,盘山公路蜿蜒向上,非常险峻。一路岩障峰转,竹树婆娑,瀑声隐隐,暗香浮动。这个海拔近700米的古村,目前有300多户,1300余人。村民主要姓王,系闽王王审知九世孙王世昌(少招公)在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自福安上白石佳浆迁居于此。
走进秋意盎然的南岩村,远远便能望见村口依山造势分布两条路,形似双鲤戏珠。沿左侧青石铺就的古官道而行,一字排开五显宫、大王庙、土地庙等民间信仰宫庙。体量虽不大,但均为明清时的建筑,虽有过不同阶段的重建,但香火仍旧鼎盛,村里人逢年过节均会到此祭拜祈福。让我最震撼的莫过于大王神龛之上的那棵需4人环臂才能合抱的红楮木,越过了千年风雨,腹腔已空,却依然虬枝苍郁,昂首向天,在秋日的阳光下,黄绿夹杂的叶片闪烁着漫天的灿烂。还有那500多年的柳杉,以及200多年的香樟群、100多年的松木群……仰望这些古老的生命,我内心充满敬畏:有谁能像它们那样阅尽千百年的风雨沧桑?又有谁能如它们那样淡定迎接荣辱得失?
村中至今完整保留的古官道,名“东路”,为福安城关赴京官道,起点在城关棠发洋,经占洋、仙岭、东岭、石牌至南岩、千诗亭接柘荣,进入浙江。古官道上的人家和路上的千年古树,一同走过了宋元明清,在千百年的相处相佑中,一起走到了风雨千年的这头。
沿光滑如镜的官道前行,脚下的青石静静地沉淀出一种沧桑的质感。不远处,有一小溪贯穿而过。据说,溪流在古时候水面宽阔,溪流上建有木石混合结构的10扇廊桥,名“下桥”。在下桥上游2公里处建有一“上桥”,可直抵里村。上下两桥结构对称,一模一样,只可惜几年前被山洪冲毁,现重建为石构廊桥。
从下桥处沿溪涧拾级而上便是外村,不远处有一青石构筑的明代四方石井,此处亦是古村的风水宝地。从井前向外望,村形像只金蟹,那井便美其名为“金蟹哺浪”。而井地貌仿如龙虾状,井水清亮泛珠光,故名“海虾戏珠”。石质的井沿边缘已被磨蚀得显出不规则的锯齿状,留下深浅不一的绳索印迹,记录着悠悠岁月里,多少代人使用的物证。青石垒成的井壁,石缝里长出了青苔和水草,井水中几条锦鲤悠然游弋。虽然这里的古民居中家家后院都有泉眼凿井,但村民还是喜欢到此汲水饮用,在井边洗衣、择菜、修农具、唠家常,其乐融融。
依山而建,这是外村古民居一大特色。井旁的石道与村口另一条道相通,连接起外村的古民居群。穿行于青石的村道,冬日的阳光从树枝间洒落下来,巷道里铺满了斑驳的日影,伴随着鸟雀的清音,古村显得静谧而稳重。曲径通幽处,又见村中心有一水池,长方形约10多平方米,村民称“池兜”。相传,很久以前,村对面飞来火山岩,常会喷溅火星,村里火灾连连,自从修建了这一泓天池,才断了火患。从这溪、池、桥、井、祠,还有高矮门楼、烽火粉墙、榫桁栋瓦、窗花木雕、柱石门楣,以及纵横交错的巷道,处处可见先人的苦心孤诣和智慧才情。处处布满包浆的时光履痕,透射出南岩古村风水文化、建筑美学意味深长的儒家风范。
会临高处,俯瞰外村全景,天高云淡、长河如弓,阵阵秋风吹得树上的叶子飘飘扬扬往下落,像盈盈飞逐的黄蝴蝶,又像展翅飞翔的黄莺,让人蓦然坠入世外桃源的梦幻中。
一个拐弯,在一片红叶中,又有一片古建筑群赫然闯入眼帘。村党支部吴书记告诉我,这里就是南岩的里村。静静凝视这片由5幢大型清代古建筑合体的王家大院,不能不钦佩南岩先人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创造了这如双珠、如盘龙的里外村格局。飞之檐、翘之角、雕之饰,处处体现了宏大与精致、古朴与清丽、粗犷与典雅,把古村辉煌的历史印迹凝固。
王家大院坐向一致,坐西向东,6扇8廊庑,木构、青砖、穿斗式建筑。虽然里村、外村古民居群建筑形制大体相同,但里村的王家大院用料大,雕刻更为精细,那门楼、牌匾、围屏、联扣、方桌、案台、石联、柱础、木雕、窗花、砖雕、石雕等样式及工艺可谓美轮美奂,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高超的艺术内涵,散发出古文化的幽香。尤以各式石雕极具特色,如青石构筑的宅院大门门框,采用古时阳刻手法,横批刻“瑞露凝祥”, 左右刻对联“兰亭新世泽,槐里旧家风”,颇具古风古韵;而青石水槽、石臼皆为手工打造,四壁光滑,厚薄均匀,做工精美,根据生活所需大小不一;水槽还按排水量设有1孔、3孔、6孔,体现了古人匠心独运的高超技艺,颇具研究与赏玩价值。
王家大院的大厅气派更显异彩,大厅前两个石柱台,形式8角花瓶,采用阳雕,8面分别雕刻有8仙献宝图,堪称稀世之宝;大梁上描绘奇花异草,蕴寓吉祥如意;墙壁采用3层重合工艺制作,内层以竹篾编制,中层配黄土泥浆,外层用石灰抹平;厅正中悬铜带挂灯,亮白如昼;厅堂中央3张锦桌由低至高紧靠中壁层层有致;左边神位坛彩绘“凤凰彩牡丹”,右边祖先坛彩绘“金雀哺食喂雏鸟”;正堂中央高悬“慈能迓福”金字牌匾,彰显厅堂的富丽堂皇。若时逢喜庆,大厅中央还布置成“绸缎金丝绣祥瑞,全联屏风团团围”的氛围。特别是大屏风上“八仙过海”“蟠桃献寿”等雕饰栩栩如生,浓墨重彩,美不胜收。
然而让人称道受人瞩目的不只是王家大院的气派,更是王家先人们在大院中兴办私塾书院。族谱记载:“王氏先祖桉公夙昔,赋性聪明,屡试冠军,但其无意登入仕途琼林,却将全力注入对后人的培养教育。”他训子有方,“以耕读并济为重,更兼识医学,泽洽乡里,和睦乡族,施舍无间,行善积德”。他醉心于诗书耕读,潜心探究儒家思想,强调“仁、礼、信、智”“一言九鼎”的诚实信条,强调“万国咸宁”的文明和谐的生活环境,强调“慈善乐助,为人为学”的儒学道德为上。
在王氏祠堂内存放着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到道光年间的族谱,记载着王氏先祖儒学精萃的11条通俗易懂的立世修身齐家的家训家规。可谓字字龟鉴、句句药石。在清朝王氏鼎盛时期,这个小小山村就出过知县、举人、庠生、太学生等数十人。至近代就培养出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生百余人,还出过全省文科高考状元和宁德、福安市高考状元。透射出王氏后人孜孜以求、不忘世泽、珍惜家声、弘扬祖训的担当。
静坐王家大院旧时私塾的回廊里,观鱼翔清池,听泉水铮琮,品清乾隆皇帝赐名南岩的“岩岩功夫”松针白茶,耳边回响着学子们依稀朗朗的读书声,心里升腾着对古村先人们的敬佩与感念。吴书记告诉我,现在南岩古民居建筑群留存有百年以上古厝42座,其中明代建筑3座、清代24座、民国时期15座。2014年被评定为第三批全国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中国传统村落”,同年被列为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
听着这位从镇里到南岩挂职的村党支书稳健而充满信心的谈吐,让我想象到他话语后面更加稳健更加有希望的日子。
后来,当我了解到为实现传统村落保护建设和发展经济同步实施,村里10多位乡贤成立“福安市岩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申请注册了“岩岩功夫”茶叶商标,做大做强茶叶精深加工,重塑“岩岩功夫”品牌。同时岩岩公司还在筹划发展红心猕猴桃、九月黄金蕉、树下灵芝种植、蓄塘养鱼、稻田养鱼等农业项目,筹备开办“南岩十景”乡村游,收集传承南岩王氏先人几百年积淀形成的宗法文化、耕读文化、书院文化、防御文化……我相信把古村当成景区来建设,把民居当成民俗旅馆来改造,把农田山水当作旅游基地来经营,把传统文化当作定力来弘扬,那么古村将带给百姓多少的福祉啊……
夕阳西下,风带动着雾气弥漫开来,铺满了整个山谷。深秋,走过南岩,不曾回头的只有岁月和被岁月带走的一切。但无论如何,古老的村落,都一直保留着淡淡的乡愁,保留着人与自然延续的根脉,在不竭的时光里静静地守候。
(本文选自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