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云不肯去 只为观音来
——留云寺拾韵
陈慧瑛
留云寺在霞浦县三沙镇。三沙地处福建东北,三面环山,一面襟海,居民沿海岸线分布,民房多数依山而建,是个风光旖旎的滨海小镇。
前世今生
留云寺古名云翔寺,始建于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初名为“白鹤南翔寺”。唐时最为鼎盛,寺基扩大到180亩。宋绍定年间,因理宗赵昀赐“南翔寺”匾额,寺名更为南翔寺。1700年,康熙赐额“云翔寺”,故又易名为云翔寺。后因天灾人祸,寺庙毁损殆尽,目前能见证历史的仅有双塔一对及散落在古猗园内的唐石经幢和宋普同塔。
留云洞位于三沙镇西行4里许的东壁山麓,地临东海之滨,山洞玲珑,曲径通幽,登巅极目,海天一色。可是这一天然胜景,却沉寂千年,无人问津。 1935年,有福鼎大岗坪白岩寺郑碧云师姑于梦境中,恍惚见此景点,特来三沙找杜仰高居士,二人按梦境一路寻踪,果然在三沙东壁半山腰处,见一片巨大岩石覆盖两侧岩上,状如石厝能遮风避雨,与梦里相似。不久太姥山高僧释题安闻讯赶来此地,清心坐禅念经7天,吸引了当地乡民和虔诚信士,一致认为此地风光应予开发。在诸多知名人士的支持赞助下,乡民一面着手筑路,挖洞建庵,培植树木花卉,开辟景点,一面请福鼎灵峰寺释品逢师姑来任首任住持。因石洞内佛光灿烂,不时幻出几朵祥云,盘旋数时,古人有“东壁名山起祥云”记其事,遂把石厝定名为“留云洞”,当地名士陈一匡先生另取名为“幻尘庵”,寓意碧云师姑梦幻寻踪,发现此处佛门圣地,并在庵门题楹联:“幻里尚求真,水月镜花空色相;尘间难免俗,烟霞泉石托精神。”
三沙留云寺
留云洞建立未及一个世纪,却历经了两个朝代3个不同阶段的兴、破、立变迁。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末为开发创建阶段,它从无到有,从梦幻到现实,在杜公的努力倡导和地方人士的赞助下,把约一平方公里荆棘丛生、怪石嶙峋的处女地,开辟成风景秀丽、名扬遐迩、吸引众多名人墨客留诗题刻,具有华夏佛教文化的小丛林。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社会尚未安定,景区建设无形停顿。直到20世纪80年代,留云洞在改革开放中,才迎来明媚灿烂的春天,被县人民政府首批公布为县级保护单位,台胞、侨胞、外商经常来游览进香。热心地方公益的三沙镇老人协会领导成员,于1985年12月向镇政府递交重新修复开发留云洞景区倡议书,得到镇政府的支持与帮助,从而加快了寺庙和景区恢复开发步伐。
时任长溪诗社社长张景骞老先生热情为景点“留云十景”撰联赋诗,并亲自聘请多位书法界名流题写诗作,裱褙成条幅挂轴或镌刻石柱楹联、摩崖石碑。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为“幻尘庵”题写匾额、霞籍著名学者、哈尔滨大学教授游寿,福建师大教授易学专家黄寿祺等众多著名学者、书法家等,给这片佛教文化天地留下佳作。而今,新建成的善信云集、海内外闻名的 “留云禅寺”,已然巍然屹立在人们的眼前。留云寺以唐风复建,寺有大雄宝殿、玉佛殿、地藏殿、财神殿、观音苑等殿堂。在江南地区,完整的仿唐寺庙,这还是第一座。其特色是刚劲雄伟,气宇恢宏,简洁大度,淳朴自然。
留云拾韵
辛丑年农历四月十六日晨,霏霏细雨中,我来到留云寺 。未入寺门,便见寺前不远处即福宁湾,风樯帆影,碧水粼粼,飞鸥点点,烟波浩渺,有如一幅大写意山水。触目可及的四礵列岛,像璀璨的明珠闪耀于万顷汪洋之中,在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远方,便是宝岛台湾。
留云寺背枕东壁主峰,东壁峰峦峻峭,幽幽然笼罩于一片翠绿葱茏的相思林中,有高耸低卧的磐石点缀,洞壑玲珑,翠径入云,宛然巨大的立体水墨画。
踏入山门,即见两幅石碑,左边镌“中国小普陀”,右边刻“东海观音菩萨道场”。沿着石狮守护的山门拾级而上,抬头可见一牌楼横额上,由兰子先生手书的“海国桃源”4个潇洒飘逸的镏金大字赫然入目 。山门的正对面是一堵雕刻精美的九龙影壁 。雄踞于九龙壁之上的,就是雕梁画栋飞檐翘脊金碧辉煌的“留云寺”。藻井上绘有两只色彩斑斓的老虎,游客不管从那个角度观看,老虎的目光总是注视着你,真可谓虎视眈眈了。寺前有4根高大粗壮、由整块花岗岩雕刻而成的石雕龙柱,龙柱出自闽南石雕艺人之手, 工艺精美,神采奕奕,为留云寺增色不少。
从留云寺西边沿着石径而上,两旁茂林修竹,鸟鸣啁啾。幽径尽头,有一磐石迎面而立,上面题刻“慈航普度”。 转过磐石,有一泥墙飞檐、古色古香的房舍突兀眼前,这就是名闻遐迩的“幻尘庵”。据说,当年原国民党闽浙监察史陈肇英巡视霞浦,曾亲临留云洞, 题写匾额并即景撰写一幅“片石开生面,名山出一头”的对联,这些遗迹“文革”时被毁。 后来赵朴初先生重新为“幻尘庵”书写了匾额,现已用青石镌刻在庵门上。幻尘庵正房的左边有一天然石穴可通留云洞佛殿,石穴顶端透入微光,两边石壁长满青苔,滴水有声,时有蟾蜍跳跃其中。
走出暗道,就是“留云洞”,这是一个天然石洞建成的佛殿,高踞于风景区的中心点上。 整个留云洞由一块巨大的岩石覆盖着,因此又称“一片瓦”,洞宽9米,深11米,最高处为7米。洞呈方形,门口圆弧形。洞内有明朝铜香炉3件,洞前有“祭天台”,台前右有石如木鱼,石上刻有“鱼”字,左有石如钟,石上刻有“磬”字。当年福鼎寺比丘尼品逢法师来此住持,曾撰联曰:“留钵传灯观自在,云台幽洞悟如来”。 黄寿祺教授游留云洞时,曾留下“三狮浮青黛,八澳凝烟翠,佳景倍怡情,顿尔忘劳瘁”题咏。
在幻尘庵的门前,有两棵两人合抱的相思树,曲折错落的枝干,密密缠绕,犹如一对恋人紧紧相拥。后山上有一块花岗石叫“石鼓”,用手掌扣石鼓凹处,即可发出“嘭、嘭”声响,令人如闻故人足音。
攀上布满松叶的陡峭小径,来到位于留云洞山顶悬崖处的“一线天洞”。此洞长十余米,仅容两人擦肩而过,站在一个天窗似的洞口上,方圆一里许尽是奇石嶙峋,形态各异。左边有“金盘堆果”“玉兔赏月”“蛤蟆跳海”“和尚拜忏”;右边有“观音导航”“双狮戏球”“麒麟腾空”“雄鹰观日”等,堪与太姥山石景相媲美。
心灵净地
留云寺是一片陶冶性灵的养心圣地。
古人云:花欲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留云洞右侧石壁顶上有灵石一块,状如筝,刻有“无弦琴”3字。静夜里,清风拂过,似有仙人抚琴。
恰逢初夏,寺中绿池莲花半绽,南风徐来,花香摇曳如梦。菩提树翠叶婆娑,似梵音袅袅。
两座菩提塔屹立山间——分别是临济宗闽东高僧题安法师塔和题闻法师塔。古塔无言,默默地诉说着天地玄黄造化和人世古今变迁。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做度人舟。留云寺中以大慈大悲观音造像居多——无论是男相的千手观音、形貌各异的三十三相观音,还是江南地区盛行的水月观音,无一不惟妙惟肖精美庄严。
留云洞摩崖石刻甚多:有国民党元老陈立夫所书“海东胜地,留云纪胜”,魏勇公的“得未曾有”,郑碧云的“敬仰高贤”,碧松法师的“无量寿佛”,杜楚南的“金盘堆果”,刘子兆的“风怒涛飞,巨浪狂啸”,以及现代书法家游寿的“龙游于天,云留平洞”,林锴的“银渣泛日”,朱艾萨克的“天风海涛”,郑乃珖“留云听涛”等等。书法或苍劲雄健,或秀媚多姿,无不令人赞叹!至于题诗作对,琳琅满目,更是为山川古刹增辉添彩。
留云寺是一片文化圣地,更是一处心灵净地。在这里,诗家见诗歌,乐家见音乐,书家见书法,金石家见镌刻,园艺家见花树,旅行家见山水,佛家见佛,道家见道……凡来游者,都能从留云寺找到心中的寄托!
僧人曰:“留云不肯去,只为观音来。”留云有心,千秋护胜景;观音慈悲,万代普济众生。我来霞浦,深深感悟:岂止信众?万千游客,凡来霞浦,常登留云。留云圣境,那是人们心中永恒的吉祥地!
留云寺,祝福彩云长护持,香火更鼎盛!岁岁年年,造福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