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水寺十八罗汉
王晓岳
圣地,说到这个词,心中就会涌流一股崇敬之情。
捉摸着,如何体会它、解释它,才能使它立于应有的崇高之处!
品味着,它该有怎样的厚重、怎样的深邃,才能永远闪射着耀眼的光芒!
笔者深感圣地孕育真理,圣地培育绝世奇才,圣地让人悉便走进而仍牵挂不已,盼望再来。
罗源依山面海,四季如春。宋绍圣二年(1095年),隆冬时节落下一天大雪。此时,行脚僧谏二头陀正行至罗源南郊莲花山的山腰处,芒鞋弊衲难抵凛冽海风,便停下脚步想寻一处山崖暂避一时。他举目观望,四野一白,枝头积雪,满山的蓊郁已被萧瑟占据。忽然间他看到了石罅中冒出头来的一朵野花,开得正盛,红得炫目。谏二心头一震,他被一朵鲜花、一片色彩深深地感动了:在泥土中在阳光下,这花不足为奇;在石头中在苦寒天,它堪称奇迹!小小的生命为何这般顽强?唯有涅槃重生的力量,才能在此时此地迸发!不经意地一瞥,他似乎看到了佛光和佛光中的佛陀。谏二心想,真正的如来是随缘而来的,其法相可以是一座山,也可以成为一朵花,佛祖定是在开悟我。再看花的侧旁,赫然现出一个山洞,步入细观,这天然石洞如大半个洪钟罩地,口窄内宽,地面40多平方米,穹顶高丈余,内壁为弧形,全长4丈有余,洞中还有一眼清泉,泉水淙淙,清冽甘醇。哪里再能寻得这听泉澄心的净修之地呢?
谏二得悟,这地结莲花,天赐佛洞,不正是佛祖备下的天然佛国吗。于是决定,不再行脚,就在此处修得“三见”(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善果。
日后,谏二头陀对子弟们讲法时反复说道,大道至简,修道最重要的是修心。修心有三个层次,首先要回归本心“见自己”,这是修行的基础。“见天地”便是见佛心,将小我提升至顶天立地的大格局。“天地之大德曰生”,若把生命的过程当作一种修行,在见自我见天地之后,再去“见众生”就是一种慈悲的觉悟,就会对世人报以体谅与悲悯。“见自我”是获得了内心的自由,“见天地”是获得了思维的自由,“见众生”便是放下了自我,秉持了佛性,以众人之心为我心。
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不知谏二头陀是否修身成佛,但有了这等心念,非佛即圣矣。
谏二头陀把修身之山洞命名为“灵源洞”,是因洞内常年水气蒸腾,似云蒸霞蔚,故又名“栖云洞”。元至正九年(1349 年),一位名叫太史元的文人,在洞额题镌了“栖云”两个篆字,旁勒石“天开石室云居暖,山耸莲花水涌香”一联。此后, 众人便以“栖云”为洞名,“灵源洞”三字也就逐渐被人淡忘了。
谏二头陀精通医术,常为当地百姓义诊。他用栖云洞中之泉水作药引,施以莲花山中草药,治好了许许多多的疑难病症。百姓把谏二头陀赞为“神僧”,把栖云洞中的泉水称为“圣水”。为表感恩,栖云洞外慢慢变为香火之地。谏二头陀颇懂民心民愿,便因势利导,劝善男信女捐钱先后雕刻了十八罗汉石像安奉在栖云洞中,供众生膜拜。
圣水寺栖云洞十八罗汉(陈世强 摄)
有关圣水寺十八罗汉雕像的文献、文章,众口一词的说法是,“石造像是仿五代画家贯休在佛教经典中所描绘的画像进行雕造”。佛经中的罗汉本来是印度人,贯休在“十六应真”中所绘罗汉,形如瘦鹤,有的浓眉大眼,有的高颧隆鼻,且多为虬髯,面貌都是“胡貌梵相”。而圣水寺的十八罗汉全然是中国化了的普通人,不仅高矮参差,胖瘦不一,有老有少,而且法相各异。尤其让人惊异的是,十八罗汉中竟然有一女士。仔细辨认, 在每位罗汉的隐蔽之处,或袈裟末端,或脚股侧旁均有凿刻的文字,注明了捐者的身份和姓名,因此可以断定,该尊罗汉是按捐者的相貌刻就。
就拿伏虎罗汉雕像来说,按贯休所绘图像,罗汉袒胸露臂,怒目圆睁,满脸的络腮胡子炸起,显出威严。这里的伏虎罗汉无发无须,衣着严谨,内服外着袈裟,尊者双耳过肩,端庄慈祥, 左手抚虎,面带微笑,是位敦厚长者。两者有天壤之别。
位前的木牌上写着“戍博迦尊者”(开心罗汉)名号者, 在贯休的图谱中是位瘦骨嶙峋的罗汉,这位尊者髡发(光头)无须,额头有个硕大的肉结,袒一右臂,胸前的排骨异常扎眼。圣水寺的这位开心罗汉被雕刻成面目俊朗的小和尚,右手抚木鱼, 左手持佛印,下颌微敛,友善地目视众生,极为可爱。再看身旁刻字:“比丘景观敬舍结缘”。原来这尊开心罗汉雕像是位叫景观的小和尚舍捐的
贯休所绘长眉罗汉(阿氐多尊者)碧眼隆鼻,白眉白须,秃顶高耸,犹如夜叉。然而,圣水寺中的阿氐多尊者却是地道的中年妇女造型,体态颀长优美,面部丰腴清秀,凤目朱唇,着俗家衣衫,留妇女发髻,双手合十,静心趺坐。坐下刻字赫然写道: “秘錄女宾周氏道安敬舍”。令人不解的是,自古至今,罗汉皆为男性,为何圣水寺的长眉罗汉变成了娇美女身?
这要从中国佛教雕像的发展史说起。公元5世纪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的佛教兴盛与云冈石窟开凿,便是以雕刻艺术弘扬佛法的第一曲惊世乐章。北魏文成帝拓跋濬首创“帝佛合一”理论,经过百余年的信仰融合,民间才接受了“皇帝就是如来”的说法。一代女皇武则天则是第一位把佛像雕成自像的践行者。龙门石窟奉先寺中的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大佛。这尊大佛就是武则天捐款并下旨按其容貌雕刻的。大佛面部丰满圆润,波状形的发纹是典型的女人发型,双眉如新月,附着一双秀目,微微凝视下方,露出和蔼笑意。整尊佛像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把典雅之美和皇权之威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开创了“佛有万相”的新境界。日后效法者甚多。在唐代以前,观音菩萨一直是男身。自妙庄王始,观音菩萨便有了三十二相,妙庄王三公文妙善的样貌变成为观音菩萨的显世化身。苏州紫金庵的十八罗汉泥胎彩塑,好像全是苏州人,面目清秀,个个都在安静沉思,正中高处戴风帽着赭黄宽袍者便是按照梁武帝的形象雕塑的。
罗汉是佛陀的得道弟子,是小乘佛教修行所获得的最高果位。佛教传说,佛祖嘱咐十六罗汉不受涅槃,永住世间,护持正法,利益众生。贯休根据梦境画了“ 十六应真”。李龙眠画《罗汉渡江》时,增添了降龙、伏虎二位,就已经是十八位了。罗汉是佛和人间的桥梁,是善男信女顶礼皈依的理想化身,又是救苦救难的精神依托。罗源圣水寺初创时期,经费十分拮据, 盖大雄宝殿必是奢望,所以,在没法供奉三世佛的情况下, 在天然洞穴中供奉十八罗汉雕像便成为最佳选择。
佛教里的和尚也有等级,分为大和尚(包括方丈、监寺等,一般穿黄色僧袍,大红织绣袈裟)、和尚(着灰色僧袍、无绣袈裟)、沙弥(小和尚,又叫行者,未受戒)、头陀(留发,行脚,破旧衲衣不得超过三件)。谏二头陀在佛教中的地位最为低下,在行脚乞食的过程中他目睹了民间疾苦,因此,便掌握了“底层思维”的方式。谏二头陀初创圣水寺时,一无官府拨银,二无乡绅捐助,向贫苦民众募捐也超脱了一个行脚头陀的能力。既然佛有万相,可以像公主,可以像帝王,佛曰众生平等,为何不能把佛像雕刻成普通百姓的样貌呢?于是,谏二头陀采用了“谁舍钱就以谁的样貌雕罗汉像的办法”。这一前无古人的创举帮他实现开山立业的宏愿,让获得了弘扬佛法的广大平台,从头陀一跃成为祖师,成就了佛陀嘱托的“深邃使命”。
罗源的石雕巧妙地把十八罗汉的佛心佛性演绎为世俗的人间烟火,巧妙地把禅意演绎为内心的召唤。这些人性化的作品,乍看有种穿透人心的震撼,细观有着“度一切苦厄”的情感,用艺术的力量表现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佛教箴言。
圣水寺十八罗汉雕像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当之无愧!因中国最早的十八罗汉青石雕像出自圣水寺,圣水寺位列罗源37家寺庙之首当之无愧!
十八罗汉青石雕像是圣水寺镇山之宝,价值连城。歹人便起了觊觎之心。1993年至2005年,台湾犯罪集团与大陆偷盗团伙相勾结,6次盗运十八罗汉雕像。1995年,台湾疑犯出价3420万人民币(每尊石雕佛像180万元)雇佣龙海人偷盗圣水寺国宝。是年2月27日,60多名歹徒突袭圣水寺,血溅宝刹,致死一人,致伤多人。歹徒将国宝运至公海时,突然狂风大作,巨浪滔天,盗船一直在漩涡中打圈圈。天降异象,众贼悚然,只得仓促返程。盗贼们在罗源湾被擒,首犯4人被处以极刑,从犯悉数收监。
浙江有座“不肯去观音院”,是普陀山开山供佛的创始寺院,唐代大中年间就留下了观音菩萨不肯去日本的美好传说。如今,闽东沿海也在传颂十八罗汉不肯去台湾的故事。信众认为, 佛讲一个“缘”字,十八罗汉已把罗源视为生根开花的故乡, 900多年来众佛已见众生,初心不改,缘起性空。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