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4 10:4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林伟平 方 晓



海西明珠

 

林伟平     

 

 

 

沿着福建漫长曲折的海岸线,逶迤南行,至湄洲、泉州两湾交界处,只见濒海拔地而起一座古城,城墙由西而东,逐次升高,在最高处国际航标灯塔指引下,披着阳光,犹如一艘巨大的艨艟,乘风破浪,驰骋向前。

舍舟登岸,眼前景观、人物扑面而来:被评为“全国最美八大海岸”的5华里长的“半月沉湾”,细沙如绵;城墙外的4A级景区,精美绝伦的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人物群雕,栩栩如生;袅袅行走的惠安女,服饰奇特倩丽;高大的戚继光雕像,依城面海,仗剑矗立,凝望大海……

这,就是崇武。

三面环海的崇武半岛,位于北纬24°,东经118°,是大陆距台湾最近处(97海里),也是中国东海、南海的气象分界点。全镇19.6平方公里的陆域,下辖12个行政村,聚居着近10万常往与外来人口。

这个拥有“世界石雕之都”“惠女”两大世界名牌的福建历史文化名镇,是福建对台往来的重要窗口,也是两岸破冰后首个与台湾进行商品贸易人员往来的港口。

改革开放以来,崇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2年即被列为首批闽南沿海开发工业“卫星镇”。

近年来,在全镇人民拼搏下,更是先后荣获“中国石雕之乡”“国家4A级名胜风景区”“中国魅力乡土民风名镇”“中国最美八大海岸线之一”“全国文明村镇”“国家卫生镇”“全国十佳古镇”“中国绿色名镇”“全国优秀乡镇”等国家级荣誉称号。

2018年全镇工业总产值181亿元,比增39%。三产比例为5∶52∶43。继续入榜“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同时荣膺“全国文明镇”5连冠;“崇武古城志愿者协会”入选2018“福建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最美”先进典型

崇武建城虽只有632年历史,但因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绮丽的滨海风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独特的族群融合,形成了极其深厚丰沛的历史人文积淀和多元文化。屯兵(军事)、海洋(含渔业)、石雕、惠女、宗教、宗祠、诗词、棋艺、旅游、文化……林林总总,雅俗并存。可贵的,是每种文化在古代都曾产生过有全国影响的著名人物,如明代“山不识清源,人不识孔昭”的布衣诗人黄吾野;记录整理闽南四大名曲的音乐人郑佑;对阵京城的象棋国手何家骏等。

崇武,古称小兜。早在三国东吴(一说五代闽国),将军张悃(后被海峡两岸尊为灵安尊王,俗称青山公)奉命扎寨小兜地域之青山。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划这里为崇武守节里,这是“崇武”作为地理名词的第一次出现,正式命名,则是在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崇武城,原意寓“崇尚武备”,但后来因文化发展,延伸其义为“崇文尚武”。

“孤城三面鱼龙窟,大岞双峰虎豹关”。这是明隆庆三年(1569年)泉州府丞丁一中与昭勇将军欧阳枢等督师崇武,并在邑人黄吾野陪同下,于大岞山龙喉岩西侧岩壁勒下的诗句。是年,为祸泉州近200年的倭患已基本平息。

诗中“孤城”两字,准确地描摹出崇武古城的险要。

占地52.5万平方米(约787.5亩)的崇武古城,坐落于崇武半岛尖端,北与莆田南日、湄州,南与晋江、祥芝互为犄角,历来为海防要塞,兵家必争之地。

当初,北起山东,南达广东的漫长海岸线与崇武同时修筑的60多座卫城、所城早已塌圮湮没,唯有崇武古城硕果仅存,成为国内为数不多(据说7座)完整保存的古城,且是唯一的石筑古垒,其体量在世界石堡中也屈指可数。1988年被公布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镇党委政府按照“做出特色,做出水平,做出品牌”的目标要求,把崇武打造成明代军事要塞、渔家生息之地、石雕艺术之都、惠女民俗文化之城。高度重视以思想宣传领先,整合文化资源,为崇武全面发展厚植软实力。

目前,崇武拥有作为少有的研究中国地域文化、连续出版36年、被莫斯科大学图书馆一直收藏的《崇武文学》,出版31年的《海韵》诗刊,还有综合季刊《魅力崇武》和《楹联》等。省级以上各种协会会员数十人(其中国家级8人)。

2012年2月成立的“崇武文化发展促进会”,拥有34个常年活动的民间协会。崇武镇的宣传工作形式多样,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入脑入心。分别于2014年被评为“全省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示范镇”,2018年被省委宣传部评为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典型

崇武石雕工艺历史悠久,上溯晋唐,发达唐宋,成派于清。是精雕细刻、纤巧灵动南派雕艺的发祥地和主要产地,可以说其本身就是一座大型的石文化博物馆。

其雕刻水准、大师数量、大师工作室、展馆均居全省石业之首。随着现代美术观念的渗入,现代石雕工具的运用,流派纷呈,声誉日隆。国家博物馆曾创下一次收藏崇武籍石雕作品8件的国家纪录。目前,崇武拥有国家美术工艺大师一人,国家首届石雕工艺大师6人,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大师更是数以十计。崇武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石雕石材生产加工基地,世界各地有2000多种石材云集在此,经过加工、雕刻后,产品畅销日本、东南亚及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崇武是惠女主要聚居地之一。崇武惠女服饰更是以“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的民间俗谚而广为人知。并因其色彩明亮、造型奇特以及惠女勤奋吃苦,贤惠坚忍的内在特质而成为惠女服饰的代表,其形象也成为福建5大旅游广告中唯一的闽人形象代表而闻名于世。

现在,以惠女为主体创办的集展馆、模特表演为一体的摄影、写生、艺术创作基地达20多处。

崇武渔业生产历史悠久,建城前已形成的大岞村,就是以渔为主。明代即远拓渔场,清代全面开发南北捕捞。民国年间曾被列为全省“渔业十强镇”。舟山渔场钓带鱼产量长期居全省之首,也因此产生了闽浙两省23年钓带单产领先的“海状元”李皮船长。

崇武的海洋文化,还产生了许多传奇人物和民间故事。崇武城内残存的崇武渔民会堂高大巍峨的门楼,以及承载着省级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前垵渔民礼堂,至今仍见证崇武渔业的曾经辉煌。

古城、大海、沙滩,4A级石雕博览园依城面海。全国最美的海景、石雕和罕见的大地岩雕群,东海南海气象分界线,大自然的慷慨赐与,让崇武拥有迷人的滨海人文风光。

近年来,更增添“水关游”“石雕艺术展馆工业旅游”“崇武美食游”等特色旅游。

“天然影棚”的滨海风光,使崇武成为艺术家向往、游客乐至的研学旅游胜地。据不完全统计,以崇武为题材和背景的影视和文字作品达100多部,国内外十数家著名电视台均到崇武拍摄。近年央视4套拍摄的《记住乡愁》(第三季)和近期播映的10套《中国影像方志》“惠安篇”中展示的崇武风情,都引起海内外巨大反响,进一步推动崇武旅游业的发展。

崇武镇紧紧抓住市级小城镇培育点试点和县“十三五”规划把崇武作为重要发展区域的历史机遇,2018年投入1.85亿元,完成辖区十多条县道、村道建设;崇武中心汽车新站竣工并开通3条镇区公交线路;投资7200多万元建造4艘大型钢质渔船;渔港提升区子项目已开工。2019年将全力推进“雕艺产业转型升级,海洋经济做大做强,全域旅游持续优化”和以乡风文明建设为引领的更高水平的精神文明建设。培植美丽乡村品牌,加大崇武古城保护和开发力度,打造环港关澳“印象崇武”精品街区。积极实施“舒心、暖心、贴心、安心”工程。补齐社会事业短板,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崇武,这颗海峡西岸的明珠,必将越来越发出璀璨的光芒。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