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6 16:4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邵永裕



千寻白杜

 

邵永裕

 

 

在乡下工作时,千百次从这里经过,如今定睛端详它的容颜,仍有一种初来的激动:山重水复,一席沙洲。蛰伏的民居,褐墙黛瓦,房前屋后,绿透篱笆。篱笆规整统一,圈出了菜园,也圈出了悠长的农家气息。村子因改造美化焕然一新,充满诗意,这就是中国白杜画家村。

白杜是梧桐镇的一个自然村,因谐音百度,诗意勃发的文人,攫取现代人的认知,把具有搜寻功能的百度嫁接给了她。在穿村而过的路旁,树起两个“千寻白杜”大大的牌子,像赋予灵魂一样,赋予白杜未来的知名度。“千寻”带有蓦然的惊喜,白杜平常得像溪里的一块礁石,如今却被这四个充满诗意的文字点亮。

203省道沿大樟溪逆流而上,大约在92公里处,与溪相随的两岸山脉,右岸折成了山谷,左岸顺势延伸。白杜就夹在其中,形如一双捧水的巨手,手尖合拢的位置指向山谷,手掌合并的地方是栖居的村庄。她依山面溪,偎依于大樟溪畔,空灵寂静,在这里存在了千百年。

白杜是行政村所在地。下辖白杜、溪北、小白杜、后舍4个自然村369户1171人。白杜很小,小得可以一眼望穿。过百漈沟景区,绕过几道弯,便可看见大樟溪上俨然都江堰的溪坝,溪坝的左侧有块溪水冲刷而成的洲。这块洲地,在大樟溪沿岸,算是很小的,由于土肥水盈,容易养活人,加上水路发达,此地顺理成章成为宜居宜业的风水宝地。

洲地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在溪畔,另一部分在溪央。溪畔的部分成了村庄,溪里的部分,因形象酷似一匹骏马卧在大樟溪上,俗称“倒马”。倒马也好,卧马也罢,当地流传着这样的传说——

村庄的面堂是个谷地。构成谷地的左侧山脉,形似虎状,从远处蜿蜒而来,逼近大樟溪处扭成虎头,两脚一伸,踩在溪上,状如扑食,威猛吓人。溪里的过江卧马,本想戏水而去,迫于虎的淫威,被吓得不敢动弹,僵化成大地的永恒。千百年来,任凭洪水冲刷,卧马过溪的形状始终未被损毁。

白杜是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因处于大樟溪中游,是古时五县水路交通必经之地,久而久之,这里成了补给站、栖息所、交易地。传说,这里最繁华时有36巷72街,居民4000多人。栖居此村最早的是姓白和姓杜的人家,因此,人们习惯称之为“白杜村”。如今,在这弹丸之地上,仍有欧、陈、黄、林、张、郑等姓氏聚居。人口杂、流动性强,从其姓氏分布,便窥见一斑。

岁月之于这里,只不过是一种如同流水的过程,丝毫不会改变她的模样。千百年前遗落在这里的美丽,千百年后还会找到。徜徉在白杜山水交融的风景间,任何一个不经意的瞬间都会让人跌进遥远的记忆里。据传,当地财主陈赐金当年名噪一时,在这里建有36街72巷不说,还留下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兴化人赶着牛从街上通过,牛过粪落,他盛气凌人,逼着赶牛人竹篮打水洗净被污的街道。兴化人从此暗下决心,回去拜师学习地理堪舆,回来找到陈氏祖坟,破掉虎穴风水,留下哀怨凄美的传说。

白杜像一个不曾开启的故事,用同一种色调和风情静静地存在于大樟溪畔。散落的民居,层叠的青瓦积淀着不同年代的尘土,凝重里带着纯粹,纯粹中又含着原始。房前屋后的篱笆,扎成江南田园的风情,李树开花的季节,花白透着沁人清香,整个村庄仿佛童话世界的美妙。但居于交通关隘的白杜,画面不都是这样宁静温馨的,一股民国的硝烟闯出,记下了蒋介石与白杜一段的鲜为人知的恩怨情仇。

1918年11月6日,时任粤军参谋长的蒋介石,讨伐孙传芳部队,从德化率兵进入永泰。过嵩口到白杜,时近中午,遂令部队就地安歇。午餐时,蒋介石见路边一座小楼人来人往,并不时有人滞留不前。于是,他就派人去探个究竟,很快,探子回来报说:“此乃税馆”。蒋介石听后勃然大怒,“这年头,谁敢在此设馆征税?”得知是当地兵匪陈梅芳所为,气不打一处来,立马下令予以清除。据《永泰县志》记载,陈梅芳系北洋军阀孙传芳的分支队伍,属于明团暗匪性质,此匪总部设在嵩口里洋,部分兵力布设在大喜寨。蒋介石摸清情况后,派了一个班的兵力乔装成农夫,向着陈梅芳大喜据点挺进。不料,蒋的行动,被土匪事先觉察,并设下埋伏。由于派出的人少、武器没有优势,加上陈梅芳援军赶到,人生地不熟的剿匪兵,被打得只剩下一个人活着回来。

蒋介石的轻敌和意外打击,给他上了一堂骄兵必败的课。此时他不敢轻举妄动。据当地人口口相传,为了剿灭陈梅芳土匪,蒋在白杜村住了两个晚上。经过休整,动用一个营的兵力和6枚六零炮轰倒了大喜寨,捣毁陈梅芳老巢。

战后,蒋介石率部队拟向福州进攻,行至闽侯瓜山又遭北洋军阀周荫仁部队阻击兵败。情急之下,蒋介石带二连退守永泰县城。县令金章挂印逃走,蒋委派书记官莫昌葵代理县知事。7天后,周的主力部队开到了永泰城郊的小东亨(今日小东坑一带),蒋知不敌,于是带领部队向大洋方向撤离,退往永春。留下了蒋介石执掌永泰7天县印以及风流传说,时年蒋31岁。

风景只为懂的人而生,白杜在乡村复兴中激活。曾经厌弃山野原始的人,因为住腻了钢筋丛林的冷硬,向往着水和空气的纯真,和房前屋后果园的亲切,越看越觉得这里风情。虽然36街72巷不复存在,那重新改造铺设的石板路、鹅卵石道,以及用柴片垛成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然让人勾起对逝去风物的怀想。

这种怀想,让人留恋这里轻纱薄帐的沙洲——收藏青瓦顶上飘渺的炊烟,聆听房舍前潺潺的流水,观赏桃红李白的蓬勃,收获园子里瓜熟蒂落的喜悦。

而今,中国白杜画家村,宛如天生丽质的村姑,素朴纯然、风韵独特,稍稍打扮,变得超凡脱俗,惹人遐想、让人驻留。

看,曾经的生产队仓库,一经改造,变成了与众不同的民宿——夹着田园气息,裹着园林风韵,轻拂着溪风,赏一程山水的美景,瞬即在网络走红。白杜美化还在继续,经“穿衣戴帽”后白杜,必定更加风情万种。

对于白杜,我同所有人一样,带着陌生的熟悉走进,去寻找浮华的岁月里沉静的安然,去追求纷繁俗世凡尘间的清灵洒脱。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永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