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21 10:2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陈有芳


帝舟曾泊石碑洋


陈有芳


“共说前朝帝子舟,双帆偶趁此勾留;料因浊世风波险,一泊于今缆不收。”平潭县清末才女林淑贞,能诗善画;这是她三首“石帆绝句”中的一首。石帆所在的海面,又被称为石碑洋。那挺立波涛之中、两块酷似双帆的巨大海蚀石,令人遐想不已,吸引着无数的海内外游客,成为著名的奇观景点。殊不知,位于海上“丝绸之路”航途中的石帆,还目睹了一场风云诡谲的史剧经过。

据《中国历史大事年表》记载,1276年3月,元军攻占临安(杭州),宋恭帝被俘。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等宋臣,率领仅有的30余万军马,护卫益王赵昰 、广王赵昺,乘舟南移,驻扎闽江口林浦村。当年5月,年仅9岁的赵昰,在福州登基称帝。11月,又南迁,过海坛,舟师曾泊石帆之下。林淑贞诗中所指在“此勾留”的“帝子舟”,正属宋帝驻停石碑洋的史实写照。在闽南沿海漳浦,还有一个“宋帝洞”遗迹,洞仅数平方米。几年前,笔者曾参观过此洞。赵昺南逃途中,为避元军追击,在这个洞中躲了49天,可见当时之困状。1278年,赵昰在惊悚中病亡,时年8岁的赵昺继位。1279年,宋元海军决战于广东崖山,宋军大败,陆秀夫负幼帝投海,宋亡。在史册上,留下了一段王朝沒落的灰色篇章。

一出“黄袍加身”闹剧,遂使赵匡胤夺了皇权,或许是得之太易的缘故么,他的子孙也只能当太平皇帝,遇到外族入侵,都束手无策。靖康之变,徽钦二帝,竟遭金兵俘押北方,丧权辱国。而后,迁都求和,偏安一隅,铸成颓势。尽管有岳飞那样精忠报国的良将,也无济于事,直至王朝覆亡。

后人反观历史,一个政权灭亡的教训,总是十分清晰而深刻的。或是君王乱纲,进出失据;或是奸臣主政,祸国殃民;或是政体腐朽,积重难返。强秦的迅速溃亡,短命的隋王朝,明、清王朝的沦丧等等,无不如此。尽管形式不一,败因有别;但是,或长或短,总有一个过程。发展到最后,强弩之末,气数已尽,再也无力回天了。一部宋史,几乎就是一部投降史,皇帝醉生梦死,奸臣卖国求荣。由北宋而南宋,由南宋而国亡。后人只见忙着逃亡,不见中兴踪迹。史家认为,风波亭岳飞遇害之日,就是铸定宋必亡之时。陷害了忠良,涣散了民心,政权再也难以号令天下了。到了大兵压境之时,尽管有文天祥、陆秀夫等宋臣拼死抵抗,也终难逃败亡结局了。“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的爱国诗文,实际上也是对南宋腐朽政权发出极为无奈的慨叹!

700多年前,南宋小朝廷覆亡惨状,尤使后人沉思。《史记》、《资治通鉴》等许多史籍,也留下了太多的政坛教训。但是,令人惊奇的是,改朝换代的史剧,总是幕幕上演,重蹈复辙,并不因为后人熟读史书,知其亡故而中止。故唐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不无感慨地写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史家无不认为,“以史为镜”,是“励精图治”的重要前提,也是执政成熟的表现。居安思危,警钟长鸣,保持清醒的头脑,才会去振纲纪,爱百姓,顺民心,“如履薄冰”地掌好权,以应对危机,开拓前进,从而达到富国强兵、长治久安的执政境界。

南逃宋帝泊舟石碑洋,在海坛留下的史话,无疑也是诠释教训的反思。寓教于游。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如能将此编成小册之类的资料,会令人发思古之幽情,既能起警钟醒世作用,又会提高景点品位,吸引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