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03 16:1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曾如松

泰宁洞穴文化探幽



龙王岩与龙王寺.jpg


源头与开篇

泰宁县位于武夷山脉中段,丹霞地貌群山贯穿泰宁南北。笔者曾参与泰宁洞穴文化电视专题片的拍摄,有机会登了泰宁的好些山,钻过好些山洞。泰宁丹霞洞穴之多,之美,之奇,之险,之怪异和神秘,让我异常的震惊和兴奋。

因地壳的变动,由赤红色堆积的地层的抬升,隆起或塌陷,形成丹霞地貌,山体袒露赤红色,山形千姿百态,奇峰突兀。因丹霞地貌山体中软岩层的风化,流水冲刷、侵蚀、剥落、崩塌,形成了不计其数的丹霞洞穴。洞穴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有近似几何图形的,更多的是无规则的非几何图形。洞穴有大型、中型、小型、微型。大型洞穴深与高达数十米,近来还发现可容纳数千人的巨洞;还有长达两三百米的槽形洞穴;小型微型的,如水桶,米斗,拳头大小;有的山体布满密密麻麻的洞穴,远处看去就像蜂窝一般。洞穴有单体的,各自独立;有连体的,数洞相通;有复式的,洞洞相套。奇山异石,异石奇洞,每个洞穴都有各自的品格与个性似的。当我们来到巨大的丹霞赤壁前,仰视前方,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洞穴迎面扑来,令人应接不暇,眼花缭乱,不由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上下图;泰宁丹霞洞穴.jpg



泰宁丹霞洞穴因何特别多,特别密集,特别奇异?我请教了有关专业人士得知:泰宁丹霞山体比较年轻,发育不充分,巨大丹霞山体尚未被外力所作用,分割成众多小山体,山体中洞穴也尚未被削去。所以泰宁的丹霞洞穴非但不会减少,而且还会增加扩大。

丹霞洞穴不同于喀斯特地貌的溶洞,溶洞多于地下,洞内潮湿,多有地下水,不宜人类居住;丹霞洞穴都在地面之上,有的悬挂在山腰上,洞内干燥清爽,人类童年就懂得择穴而居,若得洞穴为居所,可遮风避雨,保存火种,防避猛兽攻击,乃是莫大福分,于是洞穴便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发生联系。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链接,便有了原始、神秘的洞穴文化的源头和开篇。

厚厚的岩体夏可挡炎炎烈日,冬可抗三九严寒,冬暖夏凉,春夏干燥清爽。我们先人慢慢地懂得依洞制宜,只筑有门户和简便墙体,或搭个有门户的大木箱,不假片瓦即可安家。洞穴多居高临下,洞前视野开阔,举目望去,或是平坦的盆地、田野、河流,或群山叠翠,绿云飞渡,满洞生春。洞外鸟儿啁啾,有时蛙声一片。许多洞穴还有清冽的山泉水从洞口上方飘洒而下,如珠如帘,岂不是又一处世外桃源。

李家岩槽形洞穴.jpg


灵山佛国

随着社会形态和结构的转变,人口增加,洞内人满为患,人类逐渐地离开洞穴,结果人让位于神,据二十世纪末不完全统计,泰宁县150多座寺庙,有70%是建在洞穴之中,最大最美的洞穴多为寺庙所据有,其中又以佛教寺庙为多。形成了独特的泰宁岩寺文化景观,于是便有了“山路逢人半是僧”的宗教盛况。

泰宁洞穴寺庙多依山势及洞穴大小深浅而建,因此,泰宁洞穴寺庙不以宏大气派而著称,而是以小巧精致而闻名。泰宁大金湖畔的甘露寺,建于宋绍兴十六年(1146),姑且不说寺里神明在泰宁人心目中如何灵验,就说在这个悬挂在半山中的倒三角形的洞穴里,地势坎坷,丹岩嶙峋,怪石狼藉,如何建寺就是一个难题,传说奉旨前来建寺的宫廷建筑师也束手无策。后来他看到运木料的农夫用一根树丫子顶着木料,便可换肩或歇息。他从中得到启发,采取“一木插地顶四横,依势建四阁,不假片瓦”,他的巧妙创造传为佳话,成为建筑史上一项杰作。

天台岩,因明兵部尚书李春烨家族在这里建读书楼,也称李家岩。如今已不见读书楼的踪迹,只见供奉观音的一座岩寺。在洞口砌上一面墙,开了个窗户,神像就供奉在洞内人工开凿的岩台上。这里冬暖夏凉,洞内外一年四季的温度反差都在5。C以上。

李家岩寺.jpg


要登上李家岩须沿一条“之”字形的山路拾级而上,到了半山腰,要经一条300多米长的槽形洞穴。洞穴时高时低,时宽时窄,低处须低头躬身,高处可抬头挺胸,宽处可放几张八仙桌,窄处只能侧身而过,脚下万丈深渊,幸好现已搭上护栏。据泰宁旧县志记载:李家兄弟“构危梯层楼而登”,可见当时登李家岩之艰险。

李家岩寺有左右两道门,左门连接槽形洞穴,走出右门是个三角形平台,平台里向有一股山泉水从洞口上方飞流直下,哗哗作响。站在平台上可看山下田野、河流,远处丹霞赤壁,绿树翠竹,还有几户农家,炊烟袅袅,堪称人间奇境。

在瑞溪一高山的山脚下,有三个高低错落却又相通的大型洞穴。于唐宋时期先后建造了瑞丰岩、罗汉岩和丹霞岩三寺庙,统称丰岩,也称“三仙洞”。

沧海桑田,三寺庙均因历史上失火烧毁或文革中被拆毁。右起瑞丰岩、罗汉岩由当地群众集资筹建,显得简陋粗糙。左边丹霞岩依然荒毁,只存基址。宋名相李纲被贬单州(今海南),建炎四年(1130)获赦回闽,曾在丹霞岩留居多年,与丹霞岩祖师宗本结“莲社”吟诗唱和,此间著《丹霞禅院记》刻于石碑,因年代久远,石碑风化,字迹模糊,但有刻本留传于世。清代福建臬司米谦鸣在岩壁上题刻“李定公读书台”字迹依然清晰可见。

三仙洞上方有泉水飘洒,如串串明珠。洞前荷塘圩泥淤积成平地,还见三两朵荷花盛开,山口翠竹掩映,山门已毁,代之简单的柴门,虽有几分荒凉之感,却依然弥漫古刹幽情。

李家岩.jpg


洞天福地

闽地早期道教发展与高山大川相关。泰宁群山叠峦,山高崖陡,山高可通天,且有不计其数的奇异的丹霞洞穴,加上南方山区气候多变,常常是时而阳光明媚,时而大雨瓢泼,时而大雾弥漫,营造出扑朔迷离、神秘莫测的人间仙境,是道家建造道观宫院,修道炼丹的理想之地。

人称汉代梅福是泰宁道教的开山祖,也是闽赣道教的开山祖。《汉书·梅福传》有记载,梅福颇有学识,官居南昌尉,他预见王莽将篡权,决心不与篡权者合流,于元始二年(公元2年)离家避居泰宁清溪口栖真岩修道,采药,炼丹,炼丹炉被毁,还留有炉座,当地群众说把手伸进炉座还有热度呢。

历史上几度衣冠南渡,中原及北方文化与闽越文化融合。福建又有海洋文化输入,又因地理、交通、语言等原因,有的在中原,在北方已互相同化、消失的文化形态,在福建却如活化石般保存下来,闽文化呈现尤其斑驳庞杂。人称“福建杂文化”或“福建文化万花筒”现象。泰宁是客家人入闽主通道之一,这种文化万花筒现象在泰宁宗教文化中表现尤为典型突出。

在朱口镇有毗邻两座庵庙,一座以佛教为主,另一座以道教为主。庵庙只有一墙之隔,隔墙还互通门户。这里既供佛祖,又供神仙,还供多种民间信仰的民俗神,供有开基老祖宗以及历代科举中夺魁的五魁首。位于高山险峻洞穴中的龙王寺,神龛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各种神像,寺庙主持都说不清楚这些神像的名称和职司,更不要说是一般的善男信女和香客了。这多神论,反映了泰宁宗教文化的典型兼容性,也呈现了泰宁洞穴文化的斑斓多彩。

人文学风

泰宁在五代之前只是一个“榛芜亘野,烟火近百家”的小镇,到了北宋就“民尹三万,所出赋万缗”,成为“闽中大邑”,誉称“唐朝古镇,两宋名城”。南宋经济文化南移,武夷山曾一度成为全国文化学术研究中心,杨时、朱熹、李纲等先贤都曾到泰宁游览、讲学、著述,为泰宁营造了一个浓厚文化学术氛围的大环境和小环境。宋明泰宁虽然偏僻,但人文鼎盛,“比屋连墙弦诵之声相闻”,哪个男人见面不谈诗书便会被人耻笑,于是便有了“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之科举盛况。

古人要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讲的是远离尘市喧嚣,以寂寞为友,专心苦读,泰宁众多丹霞洞穴正是黉门学子的最好读书处,形成了泰宁独特的人文景观。

十几岁的邹应龙在上清溪畔的一个丹霞岩上,石砌,手凿千级石阶,身背斗米,到半山腰中一个洞穴中苦读。一斗米吃光了,再回家背一斗米,坚持数年潜心苦读,天道酬勤,终于宋庆元二年(1196)高中甲科状元。后人称这千级石阶为“斗米阶”,此岩洞为“状元岩”。这样家风学风传承,继邹应龙之后,邹氏兄弟和子孙后代有四人中进士,被传为佳话。

叶祖恰小时候贪玩,一个老者观其举止相貌后说:“孩子,你若能用功读书,长大了会中状元。现在这样贪玩不用功,对你没有好处。”听完老者的这番话后叶祖恰不再贪玩,坚持到离城40多公里外的道峰山龙泉岩静心苦读,后又到建阳石壁山向当时著名学者江侧求学,他终于北宋熙宁三年(1070)高中状元。他三个兄弟祖谊、祖仁、祖武都中进士。一门一状元三进士,创造了科举神话般的奇迹,成为邹氏家族和泰宁人的骄傲。

学贯中西的林语堂说:“我的思想智慧和创作才能得之我家乡的秀美山川。”此话道出一个深刻的哲理。毓秀含灵、秀丽山川、淳朴民风孕育着泰宁学子的聪明才智。静谧安宁的丹霞洞穴,可让学子借山川之灵气,陶冶性情,开阔胸襟,可激发他们的进取之心和报国之志。在泰宁,即使废除科举之后,在丰岩、云岩、芝岩等丹霞洞穴都为乡人用作延师授课书院经馆。随着交通、通讯的发达和社会进步,难料今后不会有文人学者回到风景如画的丹霞洞穴著书立说或作学术交流。

洞穴情结

人类走出洞穴,又依恋洞穴。在泰宁的民居、储藏、畜养等民俗传承中,依然带有浓浓的洞穴情结、浓浓的洞穴文化色彩。来到胜丰岩,走过一座小门楼,在巨大丹霞赤壁的槽形洞穴中,有两排民居。其一是纯木结构,因失火被烧毁,留下屋子框架;另一是后来盖起来的砖木结构民居,两进有上下厅、过道、厢房,两侧有牛栏和猪圈。

炎热夏天,坐在下厅喝茶,凉风习习。洞前小渠流水、池塘、篱笆、瓜架豆棚,鸭子在池子慢悠悠地游动,大公鸡在池边踱着方步,猫和狗也在打闹。小门楼外,一片稻田,绿浪随风起伏,留守的一对老年夫妇心平如镜,多美的一首田园诗,一幅水墨画。

据老年夫妇说,附近的洞穴民居中的村民基本都进城就业或者打工去了。他家有四子两女都到县城城关定居,子女们都希望他们进城,但是不行,上午进城,下午腿脚就肿起来,次日上午回来,下午腿脚就消肿了。就这么怪,可见老年夫妇的根还是植在丹霞洞穴之中。

城镇化、城市化是社会转型、文明进步和文化发展的表现,但任何文明进步和文化发展都是得与失、正面与负面、胜利与沦陷同时发生和发展的。我们有理由相信,总有一天,这些走出洞穴的村民,包括这对老年夫妇的子孙后代们赚了钱、发了财,准会回过头来寻找他们因工业化而失去的美好的东西,回来重建更美丽的现代化的洞穴家园。

在龙安紫云岩山脚下的一个大型槽形洞穴里,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上百副的未入殓的棺木,当地人称为寿木或者寿堂。当地传承着这样一种奇异的民俗,凡男丁20岁,父母就得为儿子预制一副寿木,并安放在丹霞洞穴之中。待儿子故去了,才从洞穴中取出寿木,正式入殓安葬。在当地人心中,寿木安放在洞中,可吸取山川之灵气、日月之精华,人则会活得快乐长寿。

泰宁人的洞穴情结不仅表现在生前对洞穴的依恋,而且故后悬棺或岩葬于洞穴,归宿安息于洞穴。

邹勇夫于梁开封二年(909),奉闽越王之命,率兵镇守泰宁,是在泰宁历史上有过特殊贡献的人,后人称“开泰公”。岩葬于宝盖岩的洞穴之中,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了。在宝盖岩,还有一排舍利塔整齐地安放在丹霞洞穴中。

朱口镇石辋一山形如龟的丹霞低丘,在龟嘴处岩石上人工开凿出六个岩洞,安放着棺木或金斗(安放骨骸的坛子),有的还立有墓碑,是个典型的岩葬。

泰宁有许多悬棺或岩葬的洞穴,洞穴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给人们以终极关怀。

泰宁众多的丹霞洞穴,风景秀丽,自然是各色名士隐居的好去处。

明末泰宁举人邱嘉彩,忧国忧民,以纲常名教为己任。他目睹当时官府官兵腐败无能,根本无力抵御清兵入侵,非常失望,携老母亲和妻儿到肖岩隐居。岩石极其陡峭惊险,须扶梯而上。邱氏“尺地安家”,过着“采枯枝,摘野蔬”的原始人般的洞穴生活。

泰宁十八寨,寨寨地势险要,常常成为民众避难或聚众举事或抵抗外族入侵之要塞,也曾成为兵匪倡乱之地。明末进士江日彩故后,他的两个儿子率村民进南石寨,筑工事,设隘自卫,清兵攻寨数日,寨陷,一万多村民惨遭屠杀,十几个妇女投崖身亡,演出了泰宁历史上悲壮的一幕。

丹霞洞穴有过书声朗朗,有过钟鼓声声,有过刀光剑影,硝烟弥漫,曾经演绎过多少人间悲喜剧。

时间在洞前流过,在历史的陈年碎影中却留下洞穴的千年记忆,发生在洞穴内外的种种历史和人文的流变,诠释了泰宁洞穴文化的深刻和丰富的人文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