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 萦 角 屿
于 勇
角屿海面
享有“海上钢钉”美誉的角屿岛曾是一片经炮火翻犁过的焦土。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踏上了这片魂牵梦萦四十载的神圣土地。
角屿与大嶝岛、小嶝岛一起被誉为“英雄三岛”,位于祖国东南海防最前哨,是厦门东侧的海上屏障,因其南北两端的突出部形似牛角而得名。全岛面积0.19平方公里,高潮时距离金门岛仅1800米。1958年炮击金门,这里是主战场。
一踏上角屿那延伸到大海深处的码头, 举目四望,狭窄却质量上乘的水泥路两旁,树木青翠欲滴,花卉竞相开放,迎面走来的几名战士,黝黑的脸庞,汗湿的迷彩军装,无言地诉说着对祖国的忠诚,令我浮想联翩。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还在读小学的我,就断断续续地听父亲说角屿的故事。既有震惊世界的“8·23炮战”,又有号称“政治炮弹”的对金门广播。记得父亲说,角屿岛环境恶劣,全无淡水,空气潮湿,战士们住坑道、睡地铺;岛上流传着“海风吹,沙跳舞,马尾松,拉二胡”的顺口溜,其艰苦状况被称为“海上上甘岭”。打那时起,我就萌发了上岛的念头。
孩提时期的记忆是清晰的,年轻时的记忆则是深刻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妻子从大学毕业不久,就参加了医疗队上角屿岛为指战员们看病。给她印象最深的,就是淡水贵如油。因为医疗队仅有她一名女军医,就被安排住在指导员的宿舍,门外还加设了一名哨兵。七月酷暑汗流浃背,当晚却没有水洗澡。第二天清晨,才发现门口有一个脸盆,只有小半盆洗脸水和一杯漱口水,这还是格外照顾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岛上没有淡水,吃水用水全靠从大陆运送。但运水的艇船受潮水影响,须在农历每月的头尾和月中的高潮期间,才能进岛。这样,岛上每月只能运入两船淡水,每船40吨。若是遇上台风肆虐,则一滴淡水也运不进来,官兵们只能饮用带有咸味的井水了。
此后,妻子又多次参加医疗队为“英雄三岛”的官兵们看病,她印象最深的,是1995年12月23日。那天上午,在国家水利部钮茂生部长的支持下,汩汩清泉通过海底管道由大陆涌向角屿,至此,角屿结束了缺水的历史。但是,2003年9月的一天,因一艘货船避风抛锚,致使海底管道破裂,角屿岛供水中断。在福建省委、省政府和军地各级领导的关心下,有关部门通力合作积极抢修,终于在2004年3月将供水管道重新铺设成功,守岛官兵才又喝上清甜的淡水。
角屿岛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艰苦的生活环境,牵动着各级领导的心,我眼前的这座集宿舍、饭堂、俱乐部为一体的综合性大楼,就是1994年上级投资百万余元建造的,总面积达1450平方米。它的建成,彻底改变了部队营房的旧貌,使官兵的居住条件大大得到改善。当地的领导告诉我,那时全连官兵人人参与,挖山填海,共回填了五六千立方米。又肩挑背扛,从码头上将沙石、水泥、钢筋等所有的建筑材料,搬运到这片新开挖平整的土地上。虽然苦不堪言,但没有一人抱怨。短短八个月,便竣工通过验收。随后,岛上各个哨所的营房实现了配套化、规范化、园林化,“海上上甘岭”变成了美丽的“海上花园”。
小嶝岛村庄
坐着电瓶车,我们到各哨所参观。30多年后重返角屿、现在仍然是现役军人的妻子十分惊讶地说,变了!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如今,几乎每个哨所都有古朴苍劲的根雕、争艳斗妍的花卉、别具一格的假山、沉稳庄重的石桌石凳、郁郁葱葱的树木等等,这都是岛上“园艺节”带来的实惠。为了解决岛上荒芜寂寞、生活单调枯燥的问题,连队定期举办集趣味性与创造性为一体的“园艺节”,既激发战士们的聪明才智,又美化了生活环境。
观察哨旁,有一块两平方米的空地,心灵手巧的战士用细沙、贝壳、鹅卵石构筑了天安门的平面沙盘,表达他们“身在哨所,心向北京”的信念!他们在这个鲜为人知的小岛上,默默地无私地奉献着,而其中大多数人,入伍进岛退伍出岛,连近在咫尺、天天守望的厦门市,都未能去过一次!他们真不愧是和平年代最可爱的人呀!
以苦为乐,苦中作乐,角屿岛的官兵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守着。为了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他们经常开展独具“海岛特色”的军营文化活动,如沙滩足球、排球、篮球,“浪花”音乐会,中秋节沙滩赏月会,还在礁石上吟诗作画。这既锻炼了体魄,陶冶了情操,还平添了一份浪漫的情怀。尤其值得称道的是,组建于1991年的连队“百人吉他队”,吸引着许多新闻媒体的目光,先后14次在中央电视台的荧屏中亮相。那天在岛上,正遇到厦门大学的学生与部分官兵在解放军总政治部捐建的“文化活动中心”开联欢会,我悄悄地在后排站着,战士们演奏的吉他乐曲格外动听。
临行前,我获赠一截火龙果的茎,将它插在了家中阳台的花盆里。每当我浇水时,便会想起角屿岛和守岛的官兵。绵延不断的角屿情愫哟,牵挂着我的思绪,洗刷着我的心灵,激励着我不断地在工作中努力恪尽职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