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的蛇节
曾如松
南平樟湖板
位于闽江中游的千年古镇叫樟湖板,有座建于明代的古庙叫福庆堂,当地人称连公庙,也称蛇王庙。庙里供奉着连公爷等蛇神。樟湖板每年举行春秋两度声势浩大的祭蛇活动,保留着奇特的原始生动的崇蛇祭蛇民俗文化。
每年元宵节前后的初六至二十一日,樟湖板村民举行游蛇灯活动。
神铳开道,鼓乐齐鸣,游蛇灯队伍浩浩荡荡地绕集镇街道及村落蜿蜒而行。所到之处,各家各户门户大开,以香火、鞭炮、焰火迎接,热闹非凡。
蛇灯的蛇头蛇尾,用竹篾编扎,彩纸裱糊而成,形象古朴、生动夸张。
蛇身由灯板间榫头衔接而成,可扛在肩上,移动灵活自如。在灯内点燃红蜡烛,周围裱糊白纸,贴各种剪纸图案或画各种花鸟虫草,或题有各种吉祥祝颂的话语。
虔诚的信徒,每年踊跃参加游蛇灯活动,常按姓氏、街道或片区轮流举行,每夜一游,每户一节,少则三五十节,多则七八百节,连成一两公里的长长蛇阵,在夜幕下,如天降火龙,时而逶迤前进,时而卷曲打结,时而舒展腾跃,十分壮观。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赛蛇神的盛况更让外来者吃惊称奇。在赛蛇神队伍出发之前一小时,锣鼓声中有人高举一面一丈多长的过山旗,沿着赛蛇神队伍将要经过的路线走一趟,以告示众人,尔后,神铳声声,号角阵阵,锣鼓喧天,鞭炮声不绝于耳,长长的赛蛇神队伍从蛇王庙出发。
南平樟湖板蛇节活动
队伍最前面的是康熙三年剑南道杨兆鲁,副总兵陈维新题写的“仙都龙窟”牌匾。继而是神铳队,清道锣,回避牌,还有倒拖毛竹的拖把,意在扫清道路上邪物。更为罕见的是队伍中还有自认为“犯人”、“带罪之人”的带枷人群,这些带枷人群以其改过、谢罪的形式来赎回自身及家人的安康吉祥。带枷人群后有押送犯人的千兵,有扛着斧头的开枷人。赛蛇神队伍中有号兵,长旗、龙旗,放香炉的珠亭,放蛇王印的彩亭,有蛇神乘坐千龙亭,还有更让人惊奇的是蛇表演队,有男女老少,人手一蛇,或人手几蛇,或几个人扛一条大蛇。蛇的种类各异,大小不一,小则几两几斤,大则几十斤,有握在手中,有挟在腋下,有缠在腰间,有盘在脖子上,一路走来。在蛇表演队后有镇殿千龙将军,蛇王殿总管爷,师爷,蛇王太子,最后是蛇神连公爷等全套人马,可谓人神共济,人蛇共舞。
一个民族或地域的文化,总是与其所处自然地理条件密切相关,福建地处亚热带,多丘陵高山,尤其闽北山区,群山叠嶂,山高林密,峡谷溪流纵横,适宜蛇类繁衍生存,闽北山区蛇的种类和数量之多,堪称“蛇的王国”。
地理环境多蛇的客观存在为蛇崇拜的民间信仰的发生和存在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合理性。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福建古称“闽”字的解释是:“闽,东南越,蛇种。”北宋《太平御览》称“闽州,越地……皆蛇种。”
闽人先祖对蛇的神秘感,恐惧,敬畏到亲近,崇拜,敬奉,完成了对蛇的理性思考,完成了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体悟,视蛇为人类的祖先和保护神。在闽省各地保留着诸多崇蛇、祭蛇的遗风遗迹:
如史料中多有有关福建农妇使用蛇形的发簪的记载,有关于蛇纹蛇形文身的记载。
在闽北有蛇村,在闽中有供奉蛇神像的“青竹境”古庙,在闽西有蛇灵山、蛇山庙,在闽南有蛇神庙等,关于崇蛇的民间传说那就更多了。
台湾同属于闽越文化圈,尤其在台湾土著人中同样保留着许多崇蛇祭蛇的遗风遗迹。
樟湖板依山临江,交通便捷,历史上商贾云集,是繁华之地,而且这里民风质朴豪爽,文化积淀深厚,至今保留下来的蛇文化尤其典型、集中,丰富多彩。
相传连公爷原为蟒蛇精,来自闽江下游古田再见岭。曾到茅山学法,法术精深,成为族民保护神,明永乐十三年十月的一天夜晚,赵天师收复白马精,路经樟湖板,连公现出原形,赵天师欲斩之,民众齐喊道:“连公青龙,善!善!”赵天师遂不加害,后人称蛇精为连公爷,置田建庙、作醮供奉祭祀。
在蛇王庙里原存放一个陶制蓄蛇瓮,题有“光绪二年杨子起公置”字样,因担心失窃,现寄存在一个信徒家里。农历七月初七赛蛇神活动之前,信徒们纷纷到野外捕蛇,把捕来的蛇存养在蓄蛇瓮里,以备赛蛇神作活蛇表演之用。
樟湖板镇所辖六街八村,至今有13000多人口,有100多人信仰天主教,500多人信仰基督教,其余多为蛇神信徒,不同宗教以及民间信仰,都有劝善,改过赎罪的共通之处。赛蛇神队伍中,带枷人群,多时达两三百人,自带枷子,且写有“犯人一名,弟子某某某叩上”字样。多因身体不佳或家庭不顺或有坎坷灾难者,自认为犯人,这是原罪的表达,忏悔与改过赎罪的表达,求得蛇神保佑,禳灾祛难,幸福安康。
先人认知事物相克相生,相辅相成,万物一体的道理,蛇是老鼠的天敌,倘若鼠类泛滥成灾,就可能爆发鼠疫,樟湖人,多有霍乱、瘟疫而求蛇神得以平息的许多传说。蛇神舆驾所到之处,信徒们接香火,顶礼膜拜,一脸肃穆虔诚,崇蛇、祭蛇作为一种民间信仰寄托人们的趋利避害,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蛇表演尤其令外来者惊心动魄。
闽中供奉的蛇神画像
信徒们用手抚摸着蛇身,蛇在人的身上不停地蠕动,此时你看到的蛇是那样的温顺,对人是那样亲善,平和。女性通常是最惧怕蛇的,却有女同胞抱着一条大蛇,不停地亲吻,还与大蛇并排地平卧在一张大桌面上,人蛇亲密无间,令外来观众瞠目结舌。有位男同胞手拎一条小蛇,让蛇从他的鼻孔进入,由张开的嘴巴溜出来,又让蛇从张开的嘴巴进入,从鼻子溜出来。让观者冒一身冷汗。还有家长抱着小孩,让小孩用小手去抚摸蛇,逗着蛇玩,令人惊讶。此时此地的蛇,无论种类和大小,都显得特别听话,乖巧,友好和温柔。赛蛇活动结束后,信众们恭敬地把蛇放归闽江,让其回归大自然。据了解,在樟湖板,每年举行赛蛇神活动,从无听说有蛇伤人的事故发生,大千世界,就这样奥妙无穷。
在印度、斯里兰卡等国都有崇蛇文化。在中国只有闽人才崇蛇吗?也不是。当我们的祖先还处于人类童年时期,在中原,在中国北方,也是地旷人稀,雨水充沛、草木茂盛,也是蛇类出没的地方,早在原始氏族公社时期,华夏民族就产生蛇图腾崇拜。
弗罗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中指出:一个原始部落,氏族若以某种动物为图腾,通常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而这些神话常常是无可考证的。还指出作为图腾的动物常常被视为自己部落,氏族的祖先,成为一种象征。对图腾动物崇拜多有一套礼仪方式并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宗教信仰。对这种动物,族民严禁伤害和食用。
中国人对蛇的崇拜也是如此,历史曾这样记载:
《鲁灵光殿赋》:“伏羲鳞身,女娲蛇躯”。
《史记·三皇本纪》:“伏羲氏蛇身人首,女娲氏亦蛇身人首。”
《独異记》:伏羲、女娲以兄妹而为夫妇。
山东嘉祥县武斑祠还有“伏羲、女娲交尾图”石刻画像。
可见华夏民族的祖先很早就视蛇为祖先,以蛇为崇拜对象。后来黄帝汇总了各氏族、族群的各种图腾崇拜,加于想象综合,创造了龙的图腾,创造了龙的形象。世上本无龙,龙乃子虚乌有,但龙却存在炎黄子孙的心中,自称是龙的传人。
龙与蛇的形象有同异之处,龙有足和须角,蛇无足和须角,龙头龙尾有异于蛇头蛇尾,但龙身却近似于蛇身,显示蛇图腾乃是龙图腾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称蛇为小龙,有“仙都龙窟”一说。只是龙图腾的出现,历史似乎忘却了蛇图腾,而闽人,尤其是漳湖板人似乎为了不忘历史,一如既往地把蛇图腾传承下来罢了。因此,蛇节的传承就显得很独特,也很文化,很中国,很福建,很樟湖板,正因为它很地域,很民族,也就很世界,所以蛇节这种民俗文化活动势必逐步为中国人和外国人所关注。当我行文至此,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奇怪的问题:蛇节这样的崇蛇,祭蛇活动能坚持多久?能否几百年,几千年,永远地传承下去?这是一个想不透的问题,不敢妄加猜测,因为对未来的任何猜测都缺乏充足依据。不久前,听说樟湖板人要为蛇节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很好,此举非但异常必要,而且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