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27 00:0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宋志坚

二游古镇安昌


连接小河两边的古老石拱桥

安昌古镇已与腊八节难分难解。

接连几年的腊八节,央视八套都有专题片介绍地处绍兴水乡的这个古镇,既为古镇的风光,也为古镇的风情——裹粽子,舂年糕,灌香肠,腌腊肉,诸如此类能够使“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的节目,如今几近绝迹。在安昌古镇,却依然能够使人重睹昔日风采。四十余年前,我在同属绍兴水乡的柯桥读书。那个时候,柯桥、齐贤、东浦、安昌一带的风光风情大致相近,安昌未曾引起我的特别的兴致。如今,它既以一个“古”字凸显自己的特色,也就令人刮目相看。

这两年回绍兴故乡,我都去游览了安昌古镇,只是时令有些错位,不是寒冬腊月,而是清明时节。古镇的风光,似已不必费心描绘,连接小河两边的古老的石拱桥,挂在小河两岸走廊上的大红灯笼,载着游客在小河中悠悠荡漾的乌篷小船,旧式建筑的老字号的酱园、商行与钱庄,以及凡此种种在水中的倒影,已经进入了我那数码相机的镜头且被我压下快门定格,任何文字的描述都不如相机实录的来得直观真切。而且,从那些相片中,你不难发现,那风光与景致未必就不如周庄。

岸上水中,一幅对称的画图

我拍得很多,进入安康寺时,发现相机打开后关不了,好不容易关掉后又不易打开,大概电池用得差不多了,这才想起,这天没有带上备用的电池。安康寺不算太大,门口有个像小卖部一样的处所,里边有一个年轻的和尚,我试图在他那边得到帮助,却不知他们其实是只卖香火不卖别的东西的。小和尚倒是很客气,给我拿出了两节大概已用过一两次的南孚电池,换上之后,相机又活了,征得他的同意,我给他拍下了一张照片,这是我在安昌古镇拍摄的第一张人物照。

如前所说,因为时令有些错位,我没有再见到裹粽子,舂年糕,灌香肠,腌腊肉的场面。使我能够领略古镇风情且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倒是“张记箍桶”。箍桶是一种手艺,箍的有水桶、马桶、脚桶、饭桶、米桶,吊桶以及镬盖、蒸笼等等,大多用竹篾圈箍的,考究一些的则用铜圈。箍桶匠虽然也离不开木料,却与木匠不同。几十年前,嫁女儿的,必有马桶作嫁妆,而且都要用上铜圈。绍兴人差不多都知道一出叫《箍桶记》的越剧,什么“有盖无底桶”,什么“有底无盖桶”,那位“智斗”石贰佬的张箍桶的女儿九斤姑娘,也几乎家喻户晓。如今,人们都用上了电饭煲、高压锅和自来水,再要这桶那桶的人不多了,箍桶匠与箍桶店已成稀罕之物,看到这个“张记箍桶”,不免使人眼睛一亮,引起我对于往事的种种回想。

离“张记箍桶”不远处,是一家古色古香的画廊,名曰“大柯堂”,是专门装裱书画,配制画框的。画廊不大,布局不俗。摆在那边已经装裱或配置画框的书画,也还算精致。“老板”是个女孩,大约二十余岁,神态端庄,举止得体。与她交谈,得知装裱的价格还比较低廉。“大柯堂画廊”为安昌古镇增添了几份文化气息,征得这位女“老板”的同意,我为她与她的画廊拍了一张照片。这是我在安昌古镇拍下的第二张人物照。在与她的交谈中得知,她是懂得用电脑的,也会上网,她给了我一张名片,上面有她的联络方式,也有她的大名,她叫卢丹丹,后来在我的博客上看到了我在安昌古镇拍的那些照片,包括“大柯堂画廊的女老板”以及“安康寺的小和尚”,曾给我发过一个短信,说:“老师,以后有机会再来安昌,看看安康寺的小和尚,也看看我——大柯堂画廊的女老板。”当然,这种几率是很小很小的,毕竟是萍水相逢。

旧式建筑的老字号酱园与商行

那天,我是一个人从绍兴城里打的去的,回来时乘坐118路公共汽车,大概有二十余个停靠站,行车个把小时。乘务员是个本地的女孩,端庄而和善,说的是一口“绍兴官话”,“某某站有个”的报站语音,使我感到亲切,至今犹在耳旁。乘她回头招呼乘客之时,我偷拍了一个镜头,却让她发现了。没有任何言语,她只以微微一笑表示允诺——这是我在安昌拍下的第三张人物照了。

是的,组成古镇安昌的,不仅是那边的风光与风情。

次年再游古镇安昌,却是我所未曾想到过的。

本来想与我的兄弟姐妹一起,到杭州去作一次短途旅游。都劳碌一辈子了,未曾有过余暇去近在咫尺的“人间天堂”,更不待说兄弟姐妹一起漫步西子湖畔。就是我本人,几十年来记不得曾有多少次途经杭州,却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所以,这个“计划”,得到了他们的赞同和下一辈人的支持。谁知外甥意外受伤,二姐已无心思,我们再去杭州甚为不妥,于是改变计划,只在绍兴本地游览。

我说起安昌,大姐二弟与小妹都有了兴致,连表妹小华也加盟参与。

那天是二弟女婿的车子来接的。二弟带着他的小外孙一起来。与上次只在镇上走马看花不同,这次的游览有了重点,一个是安康寺,一个民俗馆。

去年的安康寺,似乎不卖门票,如今已卖门票了。在我的印象中,安康寺并不大,门口更像民居,如今却是别开生面,里边已经初具规模,使人觉得幽深,肃穆,可谓是“袖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那些古老式样的建筑物,例如大雄宝殿,慈航普渡,好像突然都从地下冒了出来,飞檐翘角,古朴庄严,气势恢宏。还有一个正在建造中的大殿,居中一组一组观音,俯瞰为其进香的善男信女,从四面看去却是各不相同。雕塑的艺人还在脚手架上为之修饰,一旦完工之后,又是一处佛门胜地。看得出,绍兴旅游部门还在花本钱打造安昌古镇这个旅游点。

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张记箍桶

我惦记着安康寺的小和尚,特地前去那个卖香火的小屋询问,却再也找不到他了。

民俗馆是这次才听说的,也一样出售门票,我们都进去了。于是看到老式的灶房,灶上的两个“尺八镬”及其中间的“汤锅”,灶顶搁镬盖的“镬盖架”,灶边的水缸与“凹斗”,以及灶下的烧火凳,还有祭拜菩萨与祖宗时的八仙桌、蜡烛台、还有水车、风车、铁扎、双刺等各式农具。这都是我小时候接触过或见到过的东西,久别重逢,觉得非常亲切。

民俗馆中的老式眠床,眠床上面的床架,眠床里面的搁板,都是精心雕刻的,眠床前有马桶箱和踏脚板。小妹与表妹对这种式样的卧室与眠床,或许因为陌生而感到新鲜,大姐与大姐夫却是用过这种老式眠床的,结婚的时候,大姐还坐过花轿,走向花轿的那段路,是用一只一只的麻袋传接出来的,寓意为传种接代。于是,她们便笑着闹着将大姐与大姐夫推到那张大眠床前,让他们重演四五十年前结为夫妻时的那一幕,引来一阵哄笑。

其实,安昌古镇本身不也就是一个大型的民俗馆?!

从绍兴到安昌来的时候,我给大柯堂画廊的女“老板”发过一个短信:“卢丹丹,你还记得去年此时给你拍照的那位姓宋的老头吗?”女“老板”马上回复:“宋老师,你在哪里?回绍兴来了吗?”当她得知我今天将去安昌时,告诉我说,她已不在安昌,但她会来安昌看我的,她先生也很想认识我。我们的车到安昌时,他们已在路上。我从民俗馆出来,就接到她的电话,说她就在原先大柯堂画廊旁的桥下了,举目望去,正好看到还拿着手机与我通话的卢丹丹,于是说:“我看到了,我看到了。”

卢丹丹是和她的先生一起来的,那是一个文质彬彬的小伙子。她告诉我,他们搬到离安昌一二十里路的华舍镇去了,依然从事书画装裱工作,刚才是从那边走过来的。萍水相逢,却能再度相见,这是一种缘分,连与我同去安昌的我的家人都感到相当难得。卢丹丹与她的先生邀请我去他们家玩,因为时间有限,我未能应邀前往。卢丹丹又说,那我们在这里留个合影吧。于是,就在那个桥头,就以小河两岸挂着大红灯笼的走廊为背景,我与这两位年轻人一起合影,卢丹丹还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就像是我自己的孩子。表妹谭小华充当了摄影师,为我们压下了快门。

中饭就在那桥边的小饭店中吃的,饭菜可口,价格公道,上菜也很快,还温了一壶绍兴酒。我们用餐时,有一位戴着乌毡帽留着银须的老人抱着小孩站在旁边与我们聊天,还告诉我们,他曾上过央视的专题节目,将信将疑的我,突然看到他身后的一张放大了装在镜框中的照片,这是倪萍采访他时拍下的,于是竖起大拇指对他说:您可是安昌的形象大使呀!

那天下午,我与二弟到柯桥去了,没有再坐118路公共汽车,也没有再见到用“绍兴官话”报站的那位乘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