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05 09:0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王 凌

探访“百阶塚”



百阶塚墓前台阶


“百阶塚”,顾名思义,墓前应有一百个台阶,规模也肯定较大。为什么这样一个古墓会出现在三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村呢?为此,笔者专程前往探访。

从福州出发,汽车沿高速公路跑了两个小时,在三明市附近的莘口站下高速路,再行10公里,就到了三元区岩前镇岩前村。这是一个青山环抱、溪水环流、口小腹大的盆地。万寿岩孤峰独悬,鱼塘溪绕过岩前村,流经莘口注入沙溪。此地北去南平,南至永安,水陆交通十分便捷;但陌生的过路人却难得发现这块盆地,因为它隐藏在万山丛中。

1957年三明市成立以前,这里是沙县、永安、明溪三县交界之处,也是闽北和闽西两大区辖的交通要道。七百多年前的宋末元初之际,有一支王氏族人迁来此处。主人叫九三公(1228-1299年),乃闽王王审知的第十一代裔孙。王审知是福建历史上的一个著名人物,可他去世后,内部自相残杀,闽国很快灭亡;其孙王继鹏(王延钧子)的儿子昌公逃到邵武潘沟漈。昌公之子夷公,又徙居到更为偏僻的清流县九都邱山(现为明溪县湖坊乡福西洋村)。也许是沿用中原唐人以数字命名的旧习,也许是怕被外人发现“王”家秘密,夷公后整整六代,都分别取名“五公”、“小三公”、“小四公”、“十六公”、“小二十公”和“九三公”。他们数代“俱以货殖闻”,“颇立产业”。九三公“讳仕宁”,“富而好施”,名声甚好,元朝时出任连城县令16年。他从福西洋村外出经商、当官或是回老家,都要经过岩前村。现在这里还保留古驿道和石拱桥,桥下有落差36米的三迭瀑,当地人称之为“红足娘娘漈”。传说古代的姑娘或媳妇,因抗议包办婚姻上吊自尽,死前都要穿上红鞋,称为“红足娘娘”。在“红足娘娘漈”附近的一片山凹里,九三公买了4000多亩山林和200多亩田地,并在这片既交通便捷而外人又不易发现的地方为自己修墓。岩前村《太原王氏家谱》称:“塚依宋制,砖砌数重,坟前砌阶百级,故呼为百阶塚”。


岩前村党支部书记、“百阶塚修缮理事会”负责人王本增,带我们前往“百阶塚”。我们离开古驿道,沿着一条小溪,穿越一片郁郁葱葱的田野,到了一个名为“当豪坑”的山凹。小路旁边的山坡上,矗立着一个6米高的木牌楼,上题“百阶塚”三个大字。牌楼前有一个泮月池,池水清可见底。两边均有石阶,一边是九个台阶,另一边是五个台阶,使人不禁产生“九五之尊”的联想。牌楼后是一条青砖砌成、东西走向的大道。王本增说,他量过,足足一百米,是前往“百阶塚”的神道;但以前却淹没在厚厚的黄土下,连旧族谱也没有记载。前几年经过挖掘,才显现出来,可见墓主人原先不想让外人知道。精心设计和极力掩饰相互交织的痕迹无处不在,反映了墓主人的内心矛盾。

百米神道的尽头是大埕。转而向北,赫然出现一百个阶梯,百级台阶顶上才是墓。登上17级台阶,是一块长方形坪地,原先立有享堂,现在只余柱础。经王本增指点,我们见到两旁用碎砖砌出十个“王”字,这可能隐喻着,从闽王王审知到九三公前已历十世。接着是83个台阶连续上行。阶道宽3.7米,水平高差共18.2米,相当气派。墓室上坪(俗称天池)十分开阔,由青砖平砌成扇面状箕形坡面,背围垅两侧相围成半月形。据说历史上也出过一些盗墓贼,但都无功而去,所以至今墓穴内部依然保持完整。天池前面可望到九重山岭,背后是一片苍翠的山林。王本增介绍,前几天龙卷风袭击此地,附近不少大树拦腰截断,唯有百阶塚周围的树木毫发无损。更为难得的是,精心布置的排水沟,高、宽各约50厘米。从百个阶梯和百米神道下面穿过,直至泮月池排出。七百多年过去了,古墓虽被黄土覆盖;但挖去黄土后,里面青砖古道保存完好,这无疑应归功于当初完善的排水系统。

王本增于2007年发现“百阶塚”后,组织村民成立了修缮理事会,在上级文物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发动王氏族人捐资30万元,按“修旧如旧”的原则,修复墓地面积近2万平方米。福建省人民政府于2009年底正式批准百阶塚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规定周围一重山的山脊分水线内4万平方米面积均作为保护范围。这是福建目前所发现的宋、元时期最大的墓葬建筑,已引起海内外的广泛重视。岩前村现正计划进一步完善道路、餐饮等基础措施,并与万寿岩古人类遗址博物馆、岩前村古民居、原始森林等配套。一个海峡西岸旅游新景观,已经呼之欲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