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05 09:2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孙福枝

古民居博物馆——嵩口




2008年10月14日,国务院颁布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录,我省永泰县嵩口镇榜上有名。它是从全国新近两千多个申报名镇名村中脱颖而出的,是2003年以来全国被命名的251个名镇名村中的一个,是我省继上杭古田镇和邵武和平镇之后的第三个“名镇”。

曾经在大樟溪重峦叠嶂的大山中沉寂了1000多年的嵩口镇,而今撩开神秘的面纱,现出钟灵毓秀的面目,成为福州市一张色彩斑斓、富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名片。

嵩口镇地处永泰县西南部,距县城56公里,处于闽清、德化、仙游、尤溪4县的结合部。历史上曾是闽中4府5县的交通枢纽,大樟溪从旁奔流而过,203国道和103县道贯穿其境内,成为物资集散地和经济文化中心。

千古名镇

嵩口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古越先人活动,南宋形成小集市,元代置镇,逐渐成为人口密集、货船如梭,商埠兴隆的永泰西南重镇。元代至正年间设立的漈门司,在明万历时移至嵩口,称“嵩口司”,当地流传“嵩口司铁印直行”,意在民事可直通朝廷。明清时嵩口商业进入初级集市阶段,物资丰富、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并逐步形成赶圩习俗。每逢农历初一、十五赶圩日,周边民众汹涌而至,交易农副产品,人数高达万人以上。民国5年,全省首家乡级商会在嵩口诞生,确立嵩口商贸重镇地位。民国15年嵩口自行发行纸币,促进商品流通,还设立税卡和鸦片专卖局。

嵩口镇古街尽端的古码头,老旧得几乎被人遗忘,周围长满苍黄的苔藓,地面鹅卵石光滑难走,只剩下一条通往乡村的明代古道。两旁老街门楼已微微倾斜,大多数店门都已关闭,行人稀少,荒凉无比。古渡口周边耸立多块石碑,记录着当年嵩口一段段不平凡的历史。其中明嘉靖年间《林带溪植榕碑》,是当年福州地区推广种植榕树而立的。这里至今还生长着明代种植的三株大榕树,枝叶茂盛,浓荫盖地;清代《奉宪永禁溺女碑》,为官府文告。当地人说这块碑不知拯救了多少女婴,直到解放初期,嵩口商家每年都还募集资金用于拯救女婴,凡产女婴的贫困户可领取大米15公斤,红糖1公斤,红酒2.5公斤以及一些婴儿用品。此外,还有清代为处理林陈两姓争水而引出人命案所立的《奉抚宪碑》;清宣统元年(1909年)立的《重整义渡碑》,碑上明确渡船收费和其他事项标准。如“喜轿过渡只收花彩钱4枚,棺柩过渡不准索收分文”、“渡船无论新旧,如有损坏须修理坚固,不准糊涂滥用”、“凡行旅过渡,无论外府县,概不准索取渡钱分文”、“肩挑盐担过渡,须验明发票执照,每担准收1枚,如无发票执照者,即行禀报盐馆呈究”等等。

码头毗邻有一座清代建造的天后宫,常年香火不熄。远处还有关帝庙、文昌阁、德星楼等古迹。当年码头这一带是嵩口经济文化中心,与嵩口镇的繁荣息息相关。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民众都聚集在这里欢度传统节日,热闹非凡。

嵩口是永泰县最早的两个建制镇之一,千百年凝结的古韵不散,有众多的古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被拆除和毁坏的不计其数。如清代林姓同宴琼林、兄弟双进士府邸、大夫第、大王庙、临水娘娘宫、巡检司衙门、寿春寺、五星楼等。有幸的是能保存下来120多座气势恢宏的古民居,以及许多神秘莫测的鼓楼、古堡、古庙等,依然在传递着嵩口昔日的繁荣富庶,诉说着古镇的沧桑历史。

奉宪永禁溺水碑


古民居博物馆

嵩口镇古民居星罗棋布,深藏在山涧河边,一座座各具特色,富有明清南方建筑风格,其大院厅堂、回廊通道、屋宇飞檐、窗棂门楣,础石梁柱处处尽是木雕、石雕、砖雕、泥塑、壁画等等古代雕刻艺术,雕工细腻,纹络明朗清晰,画面清新明快,被誉为“民间古民居博物馆”。

离嵩口镇7公里处的月洲村,是出名的“名人村”,住有张氏家族几百户人家。村里有两座遐迩闻名的古建筑,一处是张氏家祠,年代久远,大方堂皇,古色古香,吸引远近游客,台湾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为它写下“张氏家庙”牌匾;一处是爱国词人张元干故居,建于明代,虽不算恢宏,倒也风格别致,让人回味无穷。

站在月洲村放眼望去,著名的“宁安庄”便展现在眼前。这座规模巨大,气势恢宏的寨堡,选用1米厚的青石砌起6米高的寨墙,寨上筑有内同廊、下辟四道大门,门口留有当年的古石马槽。东正门设有两重木门,门顶端“宁远庄”几字很显眼夺目。

寨堡面积有3000多平方米,依山势而建,座座阁楼连成“品”字形,煞为壮观。内设120间房,可容纳200多人。左边墙外附设房屋20间,专供长工、勤杂人员使用。寨内木结构大多数已倾毁,门的两边墙上砖雕尚留下“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等警语,希望寨人要堂堂正正做人。

筑寨费时5年,始建时间一说是清雍正七年(1729年),一说是清乾隆年间月洲村名人张谦所建。当地人说它是“皇帝特批的”,依据是“四梁扛井式”建筑结构,当时民间是不许建的,只有皇宫才有。

十二屏风(局部) 郑昌进 摄




东坡首社


寨堡外墙上布满许多大大小小圆孔和房洞,墙壁中间是空的,内装有煮水设备,以防外人偷袭。当发现敌人时,即紧闭寨门,从方洞里射箭,如敌人再靠近,又从圆孔眼喷射滚烫的水柱阻止敌人前进。除了设放哨眼、射枪孔外,还埋设通往寨外的取水暗管,设地下粮仓、盐仓。据说寨堡当时还担负着某种秘密使命。

寨堡门楼里墙上至今还保留着近百张小纸片,写着某人考上贡生,某人中了举人、进士等,都是“宁远庄”人在科举考试中中举的京报、院报。喜报款式相同,字体也一样,看上去大致相同,只有从落款“雍正”、“乾隆”、“咸丰”才能分辨出不同年代。目前国内尚未发现其他地方保留如此多的古代喜报,因而显得异常珍贵。

在嵩口镇各个村落中,现存古民居数量最多的要数陈埔村(今东坡村)了,有明清时期古民居近百座,一座座白墙黑瓦,掩映在茂林竹丛中,宛若一幅幅美丽动人的水墨画。村口的小溪旁,兀立一座气宇轩昂三层木结构为主体的阁楼,名曰“东坡首社”,始建于明末清初,清嘉庆年间重修。由于地势较高,每根柱木全都立在础石上,不易浸水受潮,保持干燥,历经300多年,木材质地完好。自古至今,“东坡首社”一直是村里民众聚会、拜佛、观戏的活动场所。

与东坡村相邻的下坂村,有座清代古民居“用坦厝”,建筑结构及屋内外装修都颇为讲究。屋顶翘角飞檐,屋内木刻、石雕、泥塑、彩绘、壁画精美绝伦,整座建筑完好无损,在福州地区古民居中实为罕见,有很高的研究和观赏价值。更让人羡慕的是,祖祠里至今还保存着一副清乾隆年间制作的十二条古屏风,用黄花梨木雕刻而成的,屏上镏金透空木雕,经历了近200年岁月,依旧图清色丽,花草虫鱼栩栩如生,一个个人物都在“讲述”遥远的故事。据说,这个屏风曾有人出价600万元收购,但村民不卖,说是祖宗传下来的镇厝之宝。

纵观嵩口120多座古民居,因村落不同、地理地貌不同、建筑年代不同,村民的思路不同,其建筑形式、传统、规模、风格也各不相同,各有各的特色。如单座规模最大的垅口大厝。占地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而下新厝的四合院形式则是独树一帜,上世纪80年代,当年福建电视台《聊斋》剧组特地选择它为拍摄场景;还有那座恢宏的“万安堡”,高耸的寨堡历经百年风雨洗礼,依然昂首傲立大樟溪河畔;那座端公坂厝又是另一道风景,厝内一扇扇精美镂空窗花,一幅幅花鸟鱼虫画屏,一个个人物雕像,惟妙惟肖,呼之欲出,更是称绝。

码头渡口门楼


名人之都

嵩口镇曾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千百年来,这里群贤毕至,商贾云集,人才辈出。仅一个月洲村,从宋至清代就出了41位进士,张肩孟父子六人六进士更是为人们所称道。中山村清代也有三人中了进士,举人、秀才则更多了。镇里历代名人中,有南宋大名鼎鼎的爱国词人张元干。还有闽台两岸共同信仰的道教宗师、著名农业神张圣君,他惩恶扬善的美德深入人心;佛教集大成者卢公,为民祈福万众颂扬;还有第一个把永泰武术传到国外的虎拳传人郑步恭;革命老前辈、原国家化工部化工研究院院长陈超等均生长在嵩口这片土地上,堪称名人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