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艳遇”鲤鱼溪
孟丰敏
我来了,当午后阳光染着紫红色彩,当池塘铺满荧光,安宁像滴落的水珠,在鲤鱼溪里跳跃着,如那些红的、银的、青的、金的、白的鲤鱼。我想在鲤鱼溪筑一间小屋,晨夕安坐门前,膝上铺一本诗集。人生最幸福不过是在诗中虚度和艳遇美好了,不是吗?
鲤鱼溪值得艳遇。福建景物风华处甚多,而妙绝奇异如鲤鱼溪则在全国,乃至世界也是唯一。来鲤鱼溪前,我便常耳闻鲤鱼溪之奇妙,或白描事实,或演绎传说,大有摇鼓吹拉以増神奇之感。今岁初秋到此一游,果然是名副其实的“中华奇观”。
鲤鱼溪景区由几大块组成,即荷塘、鱼冢、鲤鱼溪、古民居。百亩荷塘位于景区入口处,白昼赏荷花萼楼穰吐、涟漪荡漾、层层如浪,莲间亭台楼阁,洋洋大观,以为琼苑;夜晚荷塘乃歌舞场,五光十色灯光秀,令人如陷梦中。来鲤鱼溪,人们最好奇的是这里的鱼冢。这里的鱼死了不拿去做饲料而是埋葬起来,并隆重地为其建陵墓。世界上,只有鲤鱼溪才有如此奇观。我到了鲤鱼溪,终于眼见为实。
过了荷塘,村口右边筑一高台,台上有两棵高大的连理千年柳杉。据说这鸳鸯树生前是一对恋人。仙女下凡时爱上了一位鲤鱼溪善良淳朴的村民而结为夫妇,却遭天谴。雷公奉命来电击村民。仙女双臂环抱恋人,和他一起被雷击毙,而后双双化为两棵痴缠的鸳鸯树。仙女树永远保持双臂环抱恋人的姿态,从此与爱人相依相守、永不分离。这故事虽是杜撰,但我仰望它们时依旧很感动。人用人的逻辑和情感来理解树木奇特的生长姿势,我感叹的是鲤鱼溪人的善良与智慧。此美好传说,使树木得到保护,鲤鱼溪人因此得到教化,学会善待人与保护自然。
鲤鱼溪最神奇的当属鸳鸯树间的鱼冢。鱼冢之奇源自浦源村。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浦源郑氏始祖朝奉大夫郑尚公自宁德七都谷口迁至浦源,聚居鲤鱼溪畔。鲤鱼溪发源于海拔1488米的紫云山麓,溪流五弯六曲穿村而过,长约一华里,宽数米,是浦源村重要水源。为防毒和清洁水源,郑尚公在溪中放养小鲤鱼,却常为山洪冲走,抑或被村民偷走。而洁净的饮用水于山区人民而言无异于人体血液。如何保证村民们自觉地共同维护小村的宝贵水源,郑尚公之八世孙晋十公想到了两条妙计。农耕时代,人们缺少科普知识,对大自然充满敬畏之心,因此信仰各种神祇。
浦源村的鸳鸯树也被视为镇土的神灵。借助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拜心理,晋十公想到了在千年鸳鸯古神树间建鱼冢,让两位善良又相爱的树神来庇护鲤鱼溪的鲤鱼。百姓们因此相信鲤鱼也是神仙的化身。通过美丽神话传说教化百姓不失为上策。同时,他下军令状即护鱼乡规民约:村民中有捕食鲤鱼者,要在郑氏宗祠祖宗前受罚,为鲤鱼举行葬礼,并要在郑氏宗祠举办祭礼宴席,向请来的各家户主认罪受罚,还要请戏班来宗祠内公演3天以飨全村及邻村村民。
为了进一步强化巩固村民的鲤鱼信仰,鲤鱼自然死亡后,晋十公亲自组织村中德高望重者,以最高规格来隆重安葬这些神鱼,相信它们升天后会继续保佑浦源村。村口神圣的鱼冢,就像一座大时钟,不仅时刻提醒过往的村民记住自己的鲤鱼信仰,保护水源,爱惜生命,还能让村民们产生敬畏之心,积德行善。晋十公因此成为村民们心中“忠孝仁义”的楷模。
初秋的午后,我和同游的女作家一起站在鸳鸯树下仰望着、惊叹着。鱼冢台下3米开外是仙姑潭,潭中有喷水鲤鱼雕塑,潭上一座龙门桥,桥后是拜月亭。亭子右侧是一湾蜿蜒的鲤鱼溪穿过次第错落的古厝。我十分佩服晋十公的智慧。这种人鱼同乐的和谐大爱,代代相传800年了,不仅让浦源村的“鲤鱼文化”被列入“福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中央电视台誉为“中华奇观”。但最令人钦佩的是,从此村民们自觉地爱护和传承村内的鲤鱼民俗。无论战乱、政治腐败时期,来村里肆意捕食鲤鱼者皆有恶报,村民们更同仇敌忾、众志成城,与破坏者斗智斗勇,哪怕付出生命代价。这种人鱼情结已经升华穷尽到生死与共的地步,怎不令人叹为观止。漫步在鲤鱼溪畔,望着溪流中肥硕的鲤鱼,我也产生一种敬畏之情,不敢有半点亵渎之意,便源自对晋十公的景仰之情,和对浦源村鲤鱼文化的敬佩之意。
午后的斑驳阳光洒落在仙姑潭中,潭上的伴月桥和潭前造型古朴的鲤鱼馆都倒映在水中,潭中的画面十分丰富美丽。站在鲤鱼馆前留影一张,但见照片上的风景犹如江南小桥流水人家,使人艳羡美好宁静的乡村生活,我不禁赋诗一首:
富贵浮云一笑中,从来名利总成空。
平生雅爱耕桑业,更喜新诗写曲衷。
沿着村道走,隔几步,溪畔一丛鲜花,姹紫嫣红衬着古色古香的旧屋。街边店铺皆售卖喂食鲤鱼的光饼。光饼口感好,我吃一口,喂鱼一口。鲤鱼们就像一群好奇的孩子,迅速地围拢一圈,并不争抢,任由距离食物最近或速度最快的鲤鱼安心地吞食。它们的自律和文明行为令我眼界大开,继续往溪流的别处投食光饼,情况一样。我想,村民们长期富养鲤鱼。鲤鱼溪成一大奇观后,也成为旅游胜地。大量游客的投食,使得鲤鱼们自然养成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从容淡定心态。连鲤鱼都懂得了知礼节,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晋十公的教化目的真正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但其实他也曾付出了代价,且是痛心疾首的。毕竟完全依靠信仰和乡规,没有出现杀鸡儆猴的实例,还是无法达到震慑人心的效果。怎么办?晋十公不得不“以身试法”,暗示自己的孙子去“偷鱼”,然后当众鞭打得孙子遍体鳞伤,并按乡规民约,为死去的鲤鱼举行隆重葬礼,请道士诵经,请戏班连续3天在郑氏祠堂诵经、演出,并连续3天设“罚宴”。晋十公的孙子被捆绑去戏台认罪,并和村民代表共同立下“无溪中鲤鱼,则无浦兜人”的誓言。相信,当时晋十公鞭打孙子时是痛在自己的心上。而孙子受到的委屈与羞辱又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但换来的是浦源村800年的厚德载物的安定祥和。
大智大爱的晋十公值得千秋万代人的景仰。晋十公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中进士,两年后扩建郑氏祠堂。但祠堂多次遭火灾焚毁。如今这座充满了许多传奇色彩的郑氏祠堂于2009年重修,位于鲤鱼溪下游左岸上,建筑巍峨壮观,成为一座集文学艺术、手工雕刻等艺术为一堂的文化艺术馆。
在鲤鱼溪景区游逛,其实最大的乐趣当属充满童趣的跨河。溪流里的鲤鱼自在地悠游,横卧在溪流上的7条建于明清时期的数百年水杉木桥,就像一座座历史的墓碑,以“厚德载物”的姿态搭在溪流的两岸,仿佛婆祖怀抱的双臂。我看到村里的孩童们喜欢在桥上来回地走或跑,仿佛模仿溪流中的鲤鱼彼此穿越嬉戏,无忧无虑多么幸福。当我饶有兴趣地看着鲤鱼和孩子们嬉戏时,突然溪对岸的一户茶室里跑出来一个熟悉的作家,对我挥手招呼,叫我过去喝茶。这样意外的相遇让我十分欣喜,没想到在他们的茶室里品尝到本地的特产——菊饼,口感非常特别。我一激动,起身就往溪流对岸跑,找到一家卖菊饼的小店铺,把他们剩下的五包菊饼全买下了,然后兴冲冲地返回茶室。同行的女作家见我如此,被逗乐了,说她也要买点当地特产,为旅游做推荐。我们就这样嘻嘻哈哈地牵手往外走,去找别家的店铺买菊饼。
走到鲤鱼溪景区的出口,只见矗立的石砌牌楼上有两个匾额,分别是郭化若题词的“神游忘归”与叶飞题写的“鲤鱼溪公园”。采风结束,我逗女友,说她的名字中有个“艳”字,此行与她同游就是“艳遇鲤鱼溪”。因生之有趣即求自然中无拘无束,故所谓“艳遇”不过是与灵魂有趣之人同行同乐。在鲤鱼溪景区,我更悟得一理:善良之信念可艳遇良机。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周宁》;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