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尽的永定土楼
汽车进入永定地界,眼前出现或方或圆的土楼,错落有序地分散在田畴、绿树与起伏的山峦之间。据说永定的土楼多达2万余座,建于清代以前的就有8000多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福建土楼包括“六群四楼”,永定占了“三群二楼”:以“土楼王子”振成楼为代表的洪坑土楼群、以“圆楼王”承启楼为代表的高北土楼群、“三圆一方”依山就势摄人心魄的初溪土楼群,以及号称最美丽的振福楼、最具书香气的衍香楼。每一座楼本身都是一篇传奇。
初晤土楼的人很少不受到深深的震撼,尤其是圆楼那难以想象的博大与神奇,常常令人目瞪口呆。走进高北土楼群,当庞大无比的“圆楼王”承启楼跃入眼帘时,令我们发出无法遏止的惊叹:天底下怎么能有如此庞大如此神奇的“圣物”!当你站在它的面前,高高地仰起头,斑驳的土墙会顺着你的视线往上、往上,似乎到了与天相接,仿佛那黑色的瓦顶,就是天与地的分界。而当你收回目光,沿着圆圆的土墙巡回时,在你眼前的除了土还是土,弧形的土,曲着身子的土,转着呼啦圈的土。这是怎样的奇迹啊!褐色的泥土,苍然的泥土,怎么能有如此美妙的曲线,怎么能有如此庞然的身姿?
永定土楼,与周边的环境是那样的和谐,仿佛楼也如花草林木,从土中自然而然地长出。那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美,一种多么和谐的美啊!
我想引述我随手记下的,一则则关于对土楼美的观感——
初溪土楼群:
走进初溪像是走进了画廊,眼睛有些不够用了。清粼粼的初溪水中,一溪的蓝天白云,一溪的青山绿树,一溪层叠的梯田,一溪错落的土楼,天与地,山与水,楼与人,宁静而和谐,让人心生莫名的感动。尤让人惊讶的是,土楼几乎无所不在,溪边是楼,山边是楼,田边是楼,天边还是楼,不信你看那远远的天边,靠近山顶处,绿树丛中透出的,不正是圆楼半圈、方楼一角?
振福楼:
背靠青山,前依南溪,河床怪石嶙峋,溪水银光闪闪,溪畔岸草青青,圆楼上与天穹呼应,下与大地相接,前后左右与山水交融,恍若仙境。站在楼前四望,哪一面都让你心旷神怡,让你感慨客家文化的一大特色——风水学以及其间尚不为人了解的科学内涵。振福楼的后裔据说已有数百人,多居欧美、东南亚,楼中只住一户,白天常常只有一个80多岁的老奶奶看家。我离开的时候,走出好远了,老奶奶还拄着拐杖,倚着门柱,定定地看着、想着,满头的银发在风中飘拂,我忽然想起振福楼的后裔、现居美国的苏国禄怀念土楼的诗句:故乡的土楼是我出生的摇篮/ 摇来繁星/摇来朝阳/摇荡着父母姐弟代代的歌唱……
洪坑土楼群之如升楼:
进入洪坑的感觉有些特别。沿着鹅卵石小径穿过晨雾,宁静中听得“哗哗”的水声,近前是一架古老的水车,在洪川溪清纯的水中悠悠旋转。水车旁蹲一个红衣少女,手执浆棰“啪啪”敲打着浣洗的衣衫,衣裙间露一截葱白的细腰。清溪、绿树、淡淡的晨雾、褐色的水车、红衣女郎,交织成洪坑村经典的晨景,让你不由得有些发呆,呆呆地伫立在水声、水车声、捣衣声以及一二声晨鸟的啼鸣中。
沿洪川溪溯流而上,转过两道溪弯,面前一座小桥,桥边有芦苇,有红柿,远一些有梯田,小巧玲珑的如升楼就与芦苇、红柿、梯田、小桥一起倒影在溪水中,水流轻荡,如升楼的影子也在水中轻轻摇荡,自有一种说不出的妩媚。无怪有人称她“清纯少女”,殊不知这少女1901年就已出生,已是过百岁的老祖母了。
岩太土楼群之福盛楼:
顺着弯弯的小径进山,左旋右转,终于走出一个谷口,眼前一亮,一道道梯田就在眼前重重叠叠、缠缠绕绕,从山脚一直绕上高高的山顶。山腰以上,十余座土楼沿着梯田拾阶而建,在缭绕的云雾中若隐若现,最高的一座——福盛楼就高高地踞于山顶。
福盛楼有好几个最——在客家所有圆土楼中,它海拔最高、直径最大、建造最迟……但最让我心动神迷的却不是这几个最,而是它把山拥在怀中的大气与神奇。楼外有山,楼内有山,那可是货真价实的真山啊!当初建楼的时候,把整个山顶都圈在了楼内,本是想就地取土,山顶的土取完了,楼也成了。没有想到楼建成了,山顶的土却只挖了一半,一座小山就这样留在楼中,陪伴楼里的数百居民。就在这楼外青山楼内山的氛围中,鸡鸣犬吠,牛哞人喧,炊烟缭绕,世俗的气息那么浓郁地扑来,让人感叹土楼人家的亲和,感叹人与环境的和谐与自然。也许,美就是和谐,就是自然。
…………
这样的笔记随手记了很多,摘录的只是一鳞半爪。但就是这一鳞半爪也足以说明土楼与环境的和谐,那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了。只是,这样的和谐乃是福建土楼的共性,什么才是永定土楼独特的风采呢?
2010年2月13日,农历大年三十。胡锦涛总书记走进永定土楼,与土楼百姓亲切交谈。在振成楼、承启楼,总书记细细领略世界文化遗产的风姿,一番话,让土楼客家人兴奋莫名:
“客家土楼是中华文化瑰宝,是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
一语中的!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土楼之独特在其隐含的客家文化深厚的内涵,而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正是其内涵之精华所在。
土楼是个大家庭。
聚族而居是汉民族传统聚落普遍的居住方式,同姓同宗的各家各户共同居住在同一个自然村落中,以宗祠作为聚落的核心,形成家族的共同体。土楼则把这种聚居模式发展到了极致:一个家族的所有成员全都居住在同一座土楼中,居住在同一个屋顶下,而不是居住在分散的众多民宅组成的村落中。
客家人这种独特的聚居方式,形成了土楼截然不同于传统的建筑特色。其他地区的传统民居中,大型住宅聚居上百人极为少见,而一座土楼中聚居数百人则是很寻常的。被誉为“圆楼王”的“承启楼”,鼎盛时居住过800多人。这座楼内外四环400余个房间,说是两个新娘子,同楼居住了一年多还没结识,有一次聚会时各自夸耀自家的土楼,一个说,我住的楼太大啦,如果一个人清早起来,从底层开始一个个房间开启窗门,开到最后一个窗户,正好中午;接着关窗,关好最后一个窗门,恰恰天黑。另一个说,我住的楼才大呀,我嫁过去一年多,每天认识一户邻居,到现在还没把邻居都认全啊。说到后来,两人才发现原来夸的是同一座楼。传说难免夸张,却生动体现了土楼的聚居特点。
如此庞大的家庭,实在可称作小社会,靠什么凝聚人心?客家人靠的是敬祖念宗。
客家是一个最重“木本水源”的民系,十分讲究承前启后,通过祖宗崇拜激励儿孙奋发努力,光宗耀祖。因此客家人的土楼最显著的核心位置一定是祖堂。比如振成楼的祖堂,居于内环的核心,所有的房间都朝向祖堂,环绕祖堂,如众星捧月。距振成楼不远的奎聚楼,与振成楼同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它的祖堂“儒林第”庄严得竟如一座宫殿。从门厅到祖堂,步步台阶,层层向上,三道门各配一个门楼,飞檐翘角,庄重而威严。站在门厅望祖堂,让你感到的是一种迫人的威势,这样的核心位置正是客家人敬祖思想的突出表现,形成客家土楼民居空间布局的一大特色。
敬祖的目的是为了联宗,为了凝聚族人。众多同宗同祖的小家庭,聚居在一座土楼内,同居而异财。他们有各自独立的财产,经济上自负盈亏,然而又有诸多不可分割的公共财产,不仅共屋顶,而且共门户,共厅堂,共庭院,共水井,更重要的是,共有同一个祖先,同一个祖堂。楼内的所有重大事项,都由全体居民一起在祖堂商议解决,家族内部的亲和力大为增强,家族伦理得到了有效的强化。正如承启楼的一副门联所言: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结重人伦。
大家庭、小社会的和谐相处,更突出地表现在面向未来,表现在对子弟的培养。
客家人耕读传家,十分注重子弟的培养,几乎每座土楼都有学校的雏形。对土楼人来说,每个土楼子弟不分贫富贵贱,都是家族的未来,都有接受教育,光耀门庭的责任。土楼中的学校大都设在祖堂的门厅,学子读书时,就对着祖宗的牌位,仿佛祖先就在那儿殷切地凝望,读书的时候无形间就平添一股动力。振成楼的两侧还有“超庐”“醒庐”两座附属建筑作为学塾,它的姊妹楼“振福楼”则在楼后设耳房,专供子弟在内攻读。
土楼人家尊师重教的故事传说不胜枚举,“衍香楼”中几乎所有楹联都寄寓对读书的尊崇、对子孙发达的期盼。外门楼楹联为“积德多华衍,藏书发古香”;大门楹联为“云礽递衍,翰墨流香”;大厅两副联,一为“种德多,随居蕃衍;读书好,出口生香”;一为“德种旧眉山,当年早肇云礽衍;家传大手笔,此日犹留翰墨香”;乃至小门联也书“泽衍千秋,簪缨勿替;书香百代,门第律新”。
永定土楼的独特,在于其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土楼中那种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经典场景,对于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无疑有着示范的意义,引人深思。
哦,土楼,古朴而雄奇的土楼,客家文化的丰碑,客家建筑的奇迹!
永定土楼,在遥远的回响中,静静伫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