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17 16:2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陈志铭

徘徊昭君墓



昭君和单于并驾(雕像)


自汉以降,歌唱王昭君的诗词多达700多首,其作者不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顶级大诗人。读中学时,我就将王安石的《明妃曲》抄在笔记本上。

九月的呼和浩特天高气爽,我和妻子到了内蒙古,徘徊在昭君墓前。

作为版图仅小于俄罗斯、加拿大的中国,汉族和匈奴少数民族的融合,是历史重要的篇章,而这种大融合的催化剂之一,竟是长江边上兴山县宝坪村的一个绝色少女!

今天我们见到的昭君墓,是上世纪70年代重新修筑的,占地面积3.3公顷,墓前的中轴线上,依次是董必武题诗的碑亭、昭君雕像、大牌坊、昭君和呼韩邪单于骑马并驾的雕像、墓碑亭等。

董必武的诗是1963年参观昭君墓时写的:“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董老高瞻远瞩,自成一家之言,而历代许多文人骚客的诗作,也许是借酒浇愁的产物,但似乎更贴近昭君当时的真实情景。千载之下,重温那些词客“舞文弄墨”之作,不但无损于这位汉代奇女子的光辉,而且更震撼于她的伟大。昭君出塞的千难万苦,出塞前后的悲苦交集,超乎一般人的想象。正因为这样,民间才流传昭君的《怨词》:“秋木萋萋,其叶萎黄,……志念没沉,不得颉颃。虽得委禽,心有徊徨,……呜呼哀哉!忧心恻伤。”别的不说,仅遵照匈奴风俗,丈夫死后嫁给其前妻长子这一条,与汉族的礼教和观念相违背,要做到有多难!昭君给呼韩邪单于生一子后,老迈的呼韩邪单于亡故,昭君以国家为重,忍受委曲,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她致力于汉匈和好,使边塞50年烽烟不再,大大增强了汉匈之间的民族融合与团结,其功绩天莫大焉!

记得儿时,我见过一个谜语,谜面是“昭君墓”,谜底是“厦门一地名”———青冢。昭君墓在内蒙古有多处,最著名的就是此时我们徘徊之地,它位于呼和浩特南大黑河畔,这儿地势平缓,四望无际,只有远处隐约可见横贯东西的阴山山脉,传说昭君死后百姓非常悲痛,络绎不绝前来送葬,且用衣襟包土,一抔土一抔土堆积在她的墓上。现墓高33米,呈台体状,墓顶耸立一座亭子。昭君墓主体芳草覆盖,那怕是严冬冰雪世界,远远望它仍感黛色朦胧,所以被称为“青冢”。呼和浩特八景之一,便是“青冢拥黛”。

徘徊在昭君墓前,一首诗在我心中油然而生:

那青冢那绿

绿在33米高的覆斗墓

绿在皑皑冰雪

绿在二千年岁月长河

绿在五十六朵花的花园中

没有盗墓记载

蒙古语称之“铁垒”

它筑在人民心头

无价之宝不在墓里

我千里而来

寻那凄美玉润琵琶曲

曲中有泪珠闪光

有雨后彩虹

更有倾城倾国的倩影

衣香鬓影若隐若现

飘过我心灵

绿了几多荒草地

昭君像



面对墓冢,左侧是史迹与文物陈列室,右侧是历代名人为昭君墓写的碑文,那儿有昭君故乡的仿古建筑。昭君九泉之下有知,更深人静时,该会徘徊在那儿不忍离去,毕竟,她远离故土太久太久了。

远在千里之遥昭君的故乡,现在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游客前往游览。昭君走后,她的村子改名昭君村。现在昭君博物馆美丽的姑娘们,天天载歌载舞为前来参观的游人表演昭君出塞的故事。村里,仿昭君故居复原了汉代建筑群。昭君村所属的兴山县新县城,昭君广场上矗立着汉白玉昭君雕像。世事沧桑,只有香溪依然流淌,不变的还有后人对这位奇女子崇敬的情怀。

思绪回到昭君墓。导游员说:“现今昭君墓已经成为内蒙古一处重要文物古迹和人们来到呼和浩特必游的景点,对于今天的人们,用翦伯赞老先生的话来说是最恰当的,那就是:‘王昭君已不再是一个人物,而是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再是一座坟墓,它是一座民族友好的纪念塔’。”我想起内蒙古博物院广场上胡锦涛题辞的民族团结宝鼎,它的基座上,有这位伟大女性的英魂。

谈到内蒙古博物院,我想起博物院展厅里有关航天的展品,原先我一直以为,航天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那地方是甘肃酒泉,其实是我粗心,航天飞船升空地和着陆地都在内蒙古辖区内。2003年11月总装备部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赠送一面锦旗给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红底黄丝字绣着:“飞船从内蒙古升空航天员在内蒙古着陆”。内蒙古自治区面积110万多平方千米,占我国总面积十分之一多,辽阔的草原的确是航天飞船升空和着陆的理想地。自古以来,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与长城内华夏农耕民族的冲突、交流和融合,上演了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历史交响曲,王昭君是其中一个熠熠闪光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