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明月夜 千古一诗人
——当涂谒李白墓园
深秋的一天,我们前往安徽当涂县拜谒诗仙李白墓园。
墓园位于县城东南7.5公里的青山脚下,占地6万平方米。青山不高,主峰不过千余尺,因常年青绿而得名。立于山巅可见天门顿开,长江奔流,青山河、姑熟溪如同一双玉带飘拂阡陌间,东梁山、西梁山、采石矶,群峰竞秀,尽收眼底。前方不远处便是风景秀丽的马鞍山市区。
墓园大门耸立着一扇四柱三门冲天式石碑坊,正面书“诗仙圣境”,背面写“千古风流”。进门后沿甬道前行,两旁是唐式灯柱18座,寓意自唐以来,李白诗歌如明灯照耀后人;灯柱间镶嵌着反映李白生平故事的十二幅黑色花岗岩线雕壁画,讲述诗仙的成长历程。再往前便是青莲池,静静的池水旁屹立着诗人举杯邀月的塑像。青莲池对面是太白碑林,摆放着历代名人书录李白诗歌的书法雕刻;青莲池边上建有太白祠,祠壁上镶嵌着“大唐翰林李公新墓碑”等七块石碑。尽头便是李白墓地。
墓地呈圆形,青石块砌边。墓顶小草青青,如同一袭绿毯覆盖坟墓,墓后围墙外一片蓊郁的树林护卫着。墓前碑刻:“唐名贤李太白之墓”,传为杜甫手书。墓地清爽、干净,配以白墙、绿树和草坪,给人以安详静谧而又神圣庄严的感觉,油然而生对诗仙的崇敬之情。
诗仙长眠此地,是他的生前夙愿。李白生前曾多次来青山寻访与自己有着同样命运的南齐杰出的文学家谢朓(曾贬任宣城太守)踪迹,对谢朓十分崇拜,“一生低首谢宣城”,直至最后留下遗言:死后葬于青山,和自己一生崇拜的诗人成为异代邻居。但在他逝世50年后,人们才从其下嫁村民的两个孙女处得知:“先祖志在青山,遗言吉兆”的夙愿,遂将李白墓从龙山东麓移葬于此,圆了诗仙魂归青山之梦。
“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诗人”,诗仙魂归青山,使青山成为名山。据当涂县志记载,自南宋以来,太白墓曾大修12次,现在看到的是1979年当地政府第十三次重修。从墓地往上走,可见纪念南齐诗人谢朓的谢公宅、谢公亭掩映在层林绿树下。谢朓在宣城当太守时,曾筑室于青山之南,常来遨游吟咏,故青山又名“谢公山”。李白生前曾多次来青山凭吊谢朓故宅。两位同为天才,也同为重臣诽谤而遭贬的诗人,生不同时,死后却相邻而居。李太白如泉下有知当会笑慰。
李白生前对当涂采石矶一带的山水情有独钟。早在他25岁那年由洞庭赴金陵时,顺长江而下,就对当涂境内天门山产生了倾慕之情,写下了《望天门山》名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生动地刻画了天门山的雄姿和穿越天门山后的广阔视野。后来他多次驻足当涂采石矶(原名牛渚矶)一带,写下了《姑熟十咏》(当涂古称姑熟)《夜泊牛渚怀古》等数十首诗篇,赞美这里的美丽山水。
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62岁的李白,因贫困潦倒,投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是年冬月,因“腐胁疾”病逝当涂。对李白之死,自唐代起就有泛舟采石,醉后落水,骑鲸上天的说法。如中唐贾岛在《牛渚》一诗写道:“巨川汇牛渚,下有渊灵宅。绝壁俯层岩,回波自撞激。不见燃犀人,空忆骑鲸客。泊舟陟危亭,蛾眉望中碧。”诗中的“骑鲸客”当指李白。五代王定保的《唐言》尤为著名:“采石月下闻谪仙,夜披锦袍坐钓船。醉中爱月江底悬,以手弄月身翻然。不应暴落饥蛟涎,便当骑鲸上青天。”屈原投江,人们以龙舟相救;李白落水,人们说他骑鲸上天,形式不同,但目的都是希望他们的尸体不让“饥蛟”所食。充分表现了人们对这两位爱国诗人的爱戴之情。于是在采石矶便建起了“捉月亭”,后来还建起了李白祠、太白楼。
李白仙逝后,来墓地拜谒诗仙的人数以万计。其中不乏文人骚客和达官贵人,留下一段段历史佳话。这里撷其数则,从中可窥人们对诗仙崇敬之情。
在李白逝世38年后,诗人白居易趁进京转道机会特地来当涂寻访李白终老之地,他在李白墓前边哭边折着芦花编成花环放在坟顶,并取下酒壶环坟酒祭。翌日,当他乘船离开当涂时,不断回望着采石江边的李白坟,留下了依依惜别之情。
晚唐诗人杜荀鹤,自幼喜诵李白诗歌,对诗仙极为仰慕。一日赶到青山脚下,径直拜谒李白新墓地,此时月已升空,青山明月一如白昼,天地物象依然灿烂,荡漾起杜荀鹤的诗情,不由得放声行吟起来:“何为先生死,先生道日新。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诗人。天地空销骨,声名不傍声。谁移耒阳冢,来此作吟邻。”从此,“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诗人”,给青山,给当涂增添了不尽光彩。
北宋诗人梅尧臣,是安徽宣城人。宣城是谢朓、李白两位诗人经常往来留下许多脍炙人口诗句的地方。梅尧臣从小耳濡目染,深受两位先贤诗风影响,尤其对李太白有着一种深深的仰慕和眷念。他毕生效仿李白,以诗言志,诗文甚丰,著有《宛陵集》40卷。尽管如此,他数拜李白墓、李白祠,不敢在诗仙面前吟诗出句,自言小才勿在圣贤面前张扬,免以粗鲁之声惊吓神灵。还交代其妻:死后归里,近邻李白,以魂常拜诗仙。梅尧臣死后家人遵嘱将其回葬宣城,遂了其魂拜李白之夙愿。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来到李白墓地时,见一丘孤坟,土石斑驳,悲恸至极,泪如雨下,以致足不能立,扶碑抽泣。他对上前劝慰的书童止泪而语:“吾力虽薄,愿为诗仙尽心,收集世间三千遗草,以慰先贤,以教后人,弘扬精神。”至元丰二年(1079年),曾巩倾力二十年,完成《李太白全集》的编校。后世有诗赞曰:“太白诗文三千篇,皆为曾巩倾情编。留得仙歌人人唱,不忘子固吊前贤。”
北宋书画家米芾,来青山谒李白墓园时自语道:“斯山留诗仙,有仙山则名也。”遂挥笔在一块巨石上写下“第一山”三个大字。米芾将属下在采石山上寻得的两块五彩石精雕成香炉和墨砚,并用心描绘一幅李白画像悬于堂中,每日沐浴更衣,早晚上供焚香,清坐相拜一番,再恭书李白诗文。至老,更是虔诚,以诗仙为佛,临终,“掷拂合掌而逝。”
苏轼来到李白墓前洒酒祭奠,虔诚跪拜,良久才起身。面对李白墓碑口占《李白谪仙诗》,低声吟道:“我居清空里,君隐黄埃中。声形不相吊,心事难形容……”当晚,就住在青山朋友旧宅院里,回想白天拜谒李白墓情景,一夜无眠,伏案写成《李太白碑阴记》,为李白从麟罪辩白:“李太白,狂士也……雄节迈伦,高气盖世,可谓拔乎其萃,游与之外乾也……”字字重千斤,给诗仙在天之灵以莫大的慰藉。
南宋诗人杨万里一生心仪太白,崇尚太白遗风,时人常把他认作太白后身,他退休前最后一次重大活动就是祭拜青山李白墓。他在墓前久久肃立,秋风吹动他的白发,就像一尊雕塑一样凝定在墓园。当夜杨万里借宿青山客栈,借着月光,一口气写下了四首绝句。写罢,失声痛哭,一夜未寐,天明告别李白墓,回归故里。
南宋诗人陆游,由于对李白的仰慕情结,曾两度前来江东青山拜谒李白墓。第一次是乾道六年(1170年)夏天,陆游在李白墓前亲自上香,举酒洒扫,三行大礼,目视墓碑怅然沉思,良久不忍离去。九年以后,淳熙五年(1178年)六月,陆游奉调福建地方官,再次途经当涂,夜宿采石矶。陆游在吟唱李白《慈姥竹》一诗后,一气呵成《晚泊慈姥矶》诗二首,写毕走到窗前,凝视江面夜空,心情难以平静。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高中状元时曾携一些少年朋友来采石矶,登临诗仙圣境,指点大宋江山。20年后文天祥因抗元被俘,在被解往大都(今北京)途中路过采石矶,被押进住满元兵的太白楼内就宿。他见李白灵台一片狼藉,顿生怒火,厉声要元军都镇抚石嵩摆好李白灵位,并令其燃香上供。面对刚刚摆好的李白灵位,文天祥跪礼相拜,泪水涟涟,诉说追慕诗仙之情,坦露立身报国之志,祈求谪仙显灵拯救失陷的大好河山。悲痛至极的文天祥哭着诉着,半夜里昏倒在李白灵位前。苏醒后执意要为李白守一夜灵,以尽诚心。数百年来,文天祥囚身拜诗仙一直被传为佳话。
大江东去,岁月沧桑。一千多年来,来当涂拜谒李白的中华儿女络绎不绝。人们在缅怀诗仙的同时,也将李白遗风代代传承,中华文化如东流之水奔腾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