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南太武山
南太武山
位于龙海市港尾镇的南太武山,有“闽山第一峰”之誉。
南太武山不算太高,却俊朗神秘,山峦苍翠欲滴,奇峰怪石林立。游览南太武山,心情恰似只翱翔在蓝天白云下的雄鹰,自由自在地鸟瞰山河大地,是一种美的享受。
沿着环山道路徐徐而行,右侧有一块巨大的梯形岩上篆刻的“太武名山”四个大字,字体漆红,鲜艳欲滴。绕过大石继续前行,登上几级台阶来到一处瞭望台。登台四望,厦门、金门、大担、小担、浯屿、破灶屿等,尽收眼底。蔚蓝的海面上一艘艘大型货轮如同蚂蚁一般缓缓地驶过眼前,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如同田野村夫,三三两两,席地闲聊。环视山峦起伏,漫山遍野的奇石怪岩,自然而然地构成了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的倩巧玲珑,如同一位温婉的女郎依山侧卧,有的粗犷奔放,好似雄狮猛兽昂首向天长嘶吼叫,还有那“几多少女喜怀春,一睹雄姿惊梦魂”的“阳元石”和“春情骚动半张翕,诱煞男儿幻着迷”的“阴元石”。
南太武趣石
轻轻倚靠在围栏之上,仰望蓝天白云,那些软绵绵的云朵或流动或停驻,洋洋洒洒地点缀着湛蓝的天际。其实,这个瞭望台的形成,还要归功于足下的这块大岩石,因为在岩石上镶印着一个一米见方的脚印。这个脚印可不简单,据说在海峡对岸小金门岛的北太武山也有一个一模一样的脚印,不同的是两个脚印各分左右,将海峡两岸血缘之情紧紧地相连在一起。这两个脚印被称为“南北仙人迹”,并遗留下一段与八仙过海相关的传奇故事。
饱览了云海美景,不由得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折服。你瞧,那块巨大的长条岩石如同一条俯视沧海的巨龙。海面上那太极运转的“双鱼岛”形如阴阳八卦,又似“江海明珠”,两者合二为一,恰有“蛟龙戏珠”之寓意。曾几何时,古代的文人墨客“身登青云梯”来到此处,感慨“江山如此多娇”之余,在这块巨大的长条岩石上,凿刻下了笔劲雄浑的 “苍龙入海”四个飘逸大字,令眼前的景色倍感壮观!
相传,八仙斗法各显神通,欲借渡海作为比试题目,结果蓝采和的法宝“花篮”被东海龙宫的太子抢去。八仙一时不依不饶,扬言要将东海填平。于是,汉钟离担来石块泥沙,一脚踩在南太武山上,一脚踩在小金门岛的北太武山上,将担子上的泥石倾倒入海,留下了“仙人迹”。而他所倒进海中的泥石亦成了大担、二担、三担、四担、五担。还有曹国舅,将自己的法宝“云阳板”幻化出一道光洁平滑的大石条,从南太武山顶斜插入海。石条之上镌刻着“萬丈丹梯”四个大字,其中“萬”字下面少了一点,而“丈”字右边多出一点。人们解释为这块大石条万丈不足,百丈有余,故称“百丈石”。显然,自然界的奇趣与八仙过海的传说结合,给南太武留下了丰富的人文景观。
仙人足迹
南太武山上古迹胜景,不只“仙人迹”、“百丈石”,还有仙人们洗尽世俗烦恼,洁身跨海东去的“浴仙盆”;黛黑凸立相偎相依,形似佛陀的弥陀石;如同擎天一柱直插云霄的延寿塔;美胜画卷的烟霞石;连接蓬莱仙岛的云根洞,以及栖云楼、安乐窝、锦亭峰、石钟楼、澜谷桥、九霄岩、石眼泉、香炉石、涅[般][木]石、马蹄石、狮子迹、仙灶、石门、石屏、龙潭、象径等二十四景。其中,位于山巅的延寿塔显得格外挺拔,因塔形如春笋,塔顶尖锐,古人称其为“文笔”。其实,延寿塔的全称应为“普明延寿塔”,塔身构筑七层,每一层均由花岗岩石块砌建成方块状,并依次叠加而起,塔刹如瓶,塔顶装饰着一个石雕葫芦。延寿塔因屹立海边,人们站在延寿塔之畔环视东南海域,万顷碧波、弹丸岛屿尽收眼底。因此,延寿塔亦成为海外归船的回港坐标。明、清以来,从海外通番返回月港的闽南海外侨胞,只要远远地望见这座冲天而起的延寿塔,便知道心中牵挂的故乡已经近在咫尺了。只可惜,1962年因战备“需要”,延寿塔被拆除。如今,仅存塔基和南宋绍定壬辰年(1232年)修建的“普明延寿之塔”的石匾。
顾名思义,南太武山是座山。但古代人亦称它是座城。这与南太武山高耸海滨,从古至今都是军事要地,并建有一座古城池有关。据说,这座城池为闽越王赵建德所筑,人称“越王城”。之所以在山上建城,是因为大约在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越王赵建德反叛汉廷,汉武帝遂派路博德将军率领汉兵数万,分水陆两路攻陷南越之都城番禺(今广州市)。都城失守,赵建德只好率数百人马连夜由海道乘船出逃,后来经过闽南海面时,见太武山地势险峻,便弃船登陆,在山顶据险筑城屯兵,待机东山再起。城建成后,由于双方军力悬殊,南越王难逃围歼,最终以城毁命亡而终结。如今,越王城的殿基尚存。
站在南太武山巅,眺望辽阔的海面,人不禁发出感慨:“高处自有风景在,人生本是多尘埃。若是万般随它去,何愁风云不变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