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山福地说炉峰
陈道忠
从山顶远眺马透平原。
唐朝以前,炉山就因仙人结庐修道而闻名于世,道教史书谓之庐山。庐山山顶凹陷,状如香炉,故地方史志称香炉山,也叫香炉峰、炉峰山,山脚下马透平原的乡亲们却习惯地叫它炉山。
炉山位于连江县透堡镇、长龙镇之间,是罗源湾区马透平原西部拔地而起的高大山峰,也是福建道教圣地之一。唐道士司马承祯(639—735年)所编《天地宫府图》云:“七十二福地,在大地名山之间,上帝令真人治之,其间多得道之所。炉山列第七十一福地,是中国七十二福地之一。”唐·五代杜光庭(850—933年)撰写的《洞天福地记》也列出各洞天福地,炉山在福州连江,属谢真人之治。“洞天福地”的说法大致起源于晋代,为道教所指神仙居住的名山胜地。可见,1700多年前,炉山就闻名于世。唐开元年间,道士章寿在炉山顶结庐修行,留下不少人文景观、历史古迹和神话传说。
新建的炉峰寺位于炉山顶凹陷处,2006年建成。据记载,此寺前身为“黏云庵”,意即与云黏在一起的草庐、庵堂。起得贴切,也有点诗意,估计是一位饱读诗书的高士或高僧起的。明正德年间,长乐梅花高僧善缘进驻,拓建为寺。此后,炉峰寺经历了五次重建。至于炉峰寺什么时候从道教修行之所变为佛教传习之地,则有待考证。
炉山突兀而起,俯视四方。脚下的马透平原,过去是汪洋大海,半山腰山体中厚厚的贝壳堆积层,就是佐证。福建沿海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内,地壳运动频繁。火山喷出物在火山口附近堆积成锥形山体,上部坡度较陡,下部较缓,锥顶端有一个火山口或破火山口。火山口大部分呈漏斗形状,底部坑口能积水成湖,成为火山口湖,也叫天池。炉山山体如锥形,山顶凹陷如漏斗,还有应潮湖(传说湖水应潮汐而涨落),符合火山锥、火山口和火山湖的地貌特征。
1930年重阳节,第一任中共连江县委书记杨而菖以重阳登高的名义,带领农民夜校骨干20多人上炉山,在炉山寺秘密成立农夫会。闽东地区轰轰烈烈的“二五”减租行动、透堡暴动由此拉开帷幕。透堡暴动失败后,农夫会骨干30多人突围上了炉山。闽中工农游击第一支队、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第十三独立团的旗帜,由这些舍生忘死的热血青年撑了起来。1934年9月底,第十三独立团和第二独立团合编组建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后来,由叶飞率领的这些闽东健儿驰骋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场,共和国的旗帜上有他们血染的风采。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子恢、陶铸、粟裕、叶飞等曾在这里指挥战斗,这里还是华东野战军二十军和二十四军的发源地之一。现在,炉山建有“红色丰碑纪念园”,山脚下正在建设“透堡‘二三革命’纪念园”。这对于传承红色基因、红色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炉山山高林密,解放前,红军、抗日游击队健儿在这里杀敌报国。解放后,炉山开辟出万亩茶园。经过数十年经营,漫山遍野的茶园,如一片绿色海洋。山高茶园美,云雾出好茶。炉山茶园荣获福州市“最美茶山”、福建省“云上茶乡”等称号。炉山云雾茶芽肥叶厚,茶汤味醇色绿,十分诱人。1911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炉山鹿池绿茶荣获银奖。2010年,炉山“黑珍珠”在世界茶博会上荣获金奖。炉山绿茶,百多年来都是茶中珍品,是马透乡亲的最爱,也是连江人的骄傲。
山高出好茶
炉山的神话传说很多。《九域志》载:“邑章寿(唐开元年间连江保安里人)学道于此,得仙,有炉尚存。”民国《连江县志》载:“(章寿)幼牧羊于香炉峰,遇王、谢二仙,受学得道。”《淳熙三山志》(宋代福州府志)载:“章仙坛,光化寺保安里,乾宁元年置,唐开元中有勒书碑碣记其事。里人章寿尽得仙术,当延平津值蛟为害,因斩之。今绝顶坛址宛然,天宝六载禁樵探,东西各二十五步,南北各二十步,坛侧有石井,每旱嗅汲水归而祈之必雨。旁有章井尤淸,山南一峰峭秀石上有章仙二字。今有拜坛石、炼丹井、扫坛竹、应潮湖等遗迹尚存。”
善缘法师是长乐梅花人氏,明正德年间慕名到炉山,将“黏云庵”拓建为寺。传说善缘法师亲往福州购买建寺木材,从南台岛上渡推下闽江的木材,竟从炉山寺前圆照井中升(浮)起。此井宋庆历年间修造,嘉熙元年重修,至今保存完好,人称“圣井”。
寺西北不远处有突起土丘,为“书斋埕”旧址。据高墙黄氏族谱记载,明嘉靖初黄良佐教书于此,与善缘交往甚密。有次黄良佐到寺中乞火,见善缘手执纸团闭目祈祷,须臾纸团即燃。问及由来,答为君家引也。黄良佐不信,善缘说其内子已在炊粿。第二天前往询问,果然如其所言。后黄良佐更加敬重善缘,并拜为师。第二年元宵节,善缘说:一起游临安可以吗?黄良佐说可以,于是闭目伏其背,似梦似醒遍览西湖全境。醒来,他还记得一联:“五夜笙歌尚有穷蝉悲皓月 六桥花柳更无隙地种桑麻”。善缘临终时令弟子架柴塔,自己端坐其中,黄良佐求随其超升。善缘让他到后厢沐浴,黄良佐见盆中尽是虫惧而退返,超升未成。善缘赠其一扇,嘱有难当展。后倭寇侵闽,沦及透堡,黄良佐奔炉山,倭寇穷追不舍。危急中,他忽忆起善缘之嘱,展扇,但见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寇追乃止。
炉山不仅历史文化厚重,风景也很美。这里有巍峨秀丽的山峰、变幻无穷的云雾、雄奇多姿的峡谷瀑布、历史悠久的寺庙古迹,是江西庐山的袖珍版。
宋代透堡籍状元郑鉴写诗赞美炉山:“屹立交辉紫翠间,疏帘半卷镇长闲。神仙自有祈年术,一缕青烟起博山。”宋代进士王梦也有诗云:“石壁巍峨翠几重,旧时鹤驾去虚空。桑田变海今何在?留得名声万古中。”陶铸同志1932年底在炉山地区也即兴赋诗一首:“夜冷风寒热血浮,未除蒋贼恨难酬。随游山顶观飞雪,待看赤旗遍九州。”
炉山胜景、神话传说和历史文化古迹远不止这些。方圆几十公里内,还有馆读村黄岐屿的贝丘遗址、朱熹在此生活与讲学的朱哭岭和梅鹿精舍、戚继光率军抗倭的千人井和烽火台,以及光化寺、广应寺、玉佛寺、棋盘堂、三叠瀑布、炉峰观日出等寺院、景观,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红色文化、山水文化、茶文化等融合交汇,成为东南沿海一座名副其实的仙山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