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30 14:5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齐上志

三湖环城话福州


绿水曲径黎明湖公园

晋太康三年(282年),晋安郡首任太守严高将狭小的冶城扩建为子城,取土筑城墙形成大片洼地,遂引西北诸山之水注入为西湖,引东北诸山之水注入为东湖。东西两湖周围各20里,可灌田万亩。两湖与闽江潮汐相通,既可涤荡内河,又可排涝泄洪。东湖淤塞,至宋庆历年间(1042-1048年)成为农田,西湖经历代多次疏浚,建成水上园林公园。

唐贞元十一年(795年),福建观察使王翃将城西南五里处沼泽地辟为湖,接西湖水注入,取名“南湖”。南湖位于黎明村西营里以西的加洋、西洋、涵头、斗池、兴园、小柳,南接长汀、菏泽、浦西,西门外的西涧、陆庄、福屿、柳桥等也在湖区内,可以说,黎明村的水乡村庄早先就是南湖的一部分。

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8年),王审知在罗城基础上扩建南北月城。南月城南门叫宁越门,即今之南门兜。“筑南月城时,引南门外护城河,广150步,与南湖相通,并向东延伸到于山南麓的南校场。”湖中多种荷花,当地有地名“莲池”。水流可通长汀、浦西、浦东一带十八个村庄的大片田地。现工业路一带俗称“十八洋路”,浦东村有“荷塘路”,都与古之南湖有关。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始镌石榜书“南湖”二字。南宋末期,大部分湖面淤淀成田,西湖、南湖不能相通,西门外几成平陆,旱涝之患渐生。乌石山南麓黎明村一带的河塘是南湖仅存的水面遗迹。西湖自宋至民国经至少九次大疏浚才保有现状。

西湖古亦称西北湖,大不过“20里”,王审知筑南北月城时始扩展,其北开港绕过龙腰与西湖通,今左海公园水面和铜盘河一带时称北湖。北湖水域向北至崎上、崎下、泉塘,也有“长河池”之称。长河池与西湖连为一体,自此,西湖“大至40余里”。

三湖,即东西南湖全盛时,福州城处于湖泊河港环抱之中,襟江带湖构成山水园林美景。三湖不仅能容纳东、西北诸山之水,且能与江海通潮汐,为城市带来丰富的物产海鲜资源,促进城乡经济繁荣,还能涤荡内河污水。北宋文人鲍祗作客榕城,看到百姓富裕,安居乐业,欣然赋诗云:“两信潮生海涨天,鱼虾入市不论钱,户无酒禁人争醉,地少霜威花正燃。”他的笔下,是一派太平盛世景象。《三山志》载:“父老相传,天时干旱,则发其所聚,高田无干涸之忧。时雨泛涨,则泄而归浦,卑田无瀹浸之患。民不知旱涝,则享丰年之利。”怪不得当时有“官家不如农家乐”之民谣。

从乌山俯看黎明湖公园

王审知去世后,其长子王延翰登上王位。他一反其父节俭朴实廉洁之风,极尽奢靡享乐之能事,比如在西湖大兴土木,建“水晶宫”等歌舞行宫,西湖成为御用园林。后唐天成二年(927年),次子王延钧继位。这一年端午节,举行大规模庆祝活动,“浮彩舫百余艘于西湖,每船载宫女二三十人,衣短衣,鼓楫争先,而自乘大龙舟以观”。他的宠妃陈金凤乘兴赋词作曲以歌功颂德。《陈金凤外传》载:“王延钧举行龙舟竞渡时,金凤作《乐游曲》,使宫女同声歌之,曲曰:‘龙舟摇曳东复东,采莲湖上红又红;波澹澹、水溶溶,如隔荷花水不通。西湖南湖斗彩舟,青浦紫蓼满中洲;波渺渺,水悠悠,长奉君王万岁游。’”曲中就有南湖之称。从此,西湖成为全市的龙舟竞渡中心。舟首图腾不尽为龙。比如,湖头村为红马,窑角屿为白马,北湖则为金牛,等等。自明代始,龙舟竞渡台江义洲年年夺冠,留下“夺锦标”之美名佳话。

十八洋路水乡,从早年的享水之利转为忧水之患,每年春夏之交的洪水期,这一带就成了泽国。“十八洋路依弯弯,一年溪(洪)水漫九番。”福州的这一民谣伴随着加洋村和西洋村合建的一座“教场坂九案泰山庙”的香火传唱了几百年。庙中供奉的是东门外东岳泰山庙驾前的两员骁勇部将,即温、康两都统。加洋西洋两村毗邻,是十八洋路的开头二村。由此向东南至洋头口,每两村建一座同信仰的庙,共九座,统称九案泰山,总庙在洋头口太平山。据说,每年三月二十三日东岳泰山诞辰日,信男信女都要到东岳庙参拜泰山神,参加迎神活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至十四日九案泰山(温、都二将)出巡时,十八洋诸村都要在神像前“问卜”,也称夺马牌,以此决定由哪个村主办迎神活动。每年的迎神活动很热闹,香火很旺,可每年的水灾照样光顾。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闽江边筑起防洪堤,水患才明显减少。

东湖淤塞为农田是很久以前的事。关于它的旧址,明《闽都记》也有记载:“湖前亭在二都洋头,本晋太康东湖之滨,今湮没,亭犹湖前名。”又曰:“浮仓山(今新店浮村),在二都,晋太康时东湖此山在湖心,上平下方,若浮仓然,故名。”如追溯到闽越国时,这里则是积谷处,即立于平野中一处山头上的粮仓。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郡守蔡襄因势利导自东门外乐游桥往北迂回疏浚头塘、二塘、三塘、菱角塘和胭脂塘等五塘互通,北接盘石溪、新店溪、琴亭之水。南从东门外乐游桥开人工大河(今晋安河)通台江河口港入闽江。

上述三湖都是人工开挖的。其实,福州城中最早确有一口自然形成的湖,后来变浅变小被称为池。这个距今2200年的水体,即欧冶池。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父亲允常聘欧冶子铸剑于此,故名。宋熙宁年间(1068-1078年),郡守程师孟在福州仅二年,却有颇多建树,其一即发现被堙没数百年的欧冶池,着手整治并作《欧冶亭序》:“余至州之明年,新子城,城之东北隅,灌木阴翳,因为开通,始问此水,或对曰:欧冶池。予窃喜其迹最古,且爱其平阔清澈,又池之南陇阜盘行,沧州野色,郁然哉堞之下。于是亭阁其上,浮以画艇,可燕可游。亭北跨濠而梁,以通新道。既而州人士女不绝,遂为胜概。”

因势造景为湖区添色

欧冶池容纳了冶城周边诸山之水,尤其南面冶山的水。冶山古称“泉山”,山上有“一曲”到“九曲”摩崖题刻,是当时文人举行“流水曲觞”的实物见证。

福州最早的地名叫“冶”,“东冶”因为春秋时期在这里冶炼铸造刀剑兵器而得名。后来,闽越王无诸在这里建都城,就以这里的地名作城名,称“冶城”。

据报道,为缓解内涝的困扰, 2015年8月,福州市启动新建或整治东湖、南湖、琴亭湖、帝封湖、旗山湖、高岐湖6个新湖,总面积159.1公顷,计划2020年建设或整治完成。旗山湖位于闽侯上街大学城中心共享区,近期动建,规划面积835亩,衔接溪源水系,其中水域面积600亩,比西湖大150亩,将成为福州第一大湖。新建的东湖、南湖与古时地点(原址)不同。总之,要形成众湖环抱“大榕城”的新态势,为绿色之城、生态之城增添无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