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国际社区”鼓浪屿
郑成功塑像
2017年7月8日,在波兰克拉科夫——欧洲文化之都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顺利通过表决,“鼓浪屿:历史国际小区”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明代(1573年),鼓浪屿日光岩上出现了全岛最早的石刻“鼓浪洞天”,1586年日光岩创建了莲花庵。
清代(1650年),郑成功在日光岩安营扎寨,操练水师,留下了“寨门”、“水操台”等遗址。1842年8月,清政府和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厦门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鼓浪屿有了外国领事馆、教会学校、教堂与医院。
民国时期,1941年12月,日本独占鼓浪屿。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鼓浪屿回到祖国怀抱,结束了100多年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鼓浪屿“历史国际小区”:遗产地面积1202.2公顷(遗产区316.2公顷、缓冲区886公顷),其中遗产区涵盖了鼓浪屿全岛陆地范围和岛屿周围礁石界定的海域范围,其遗存包括了931栋当地和国际风格的历史建筑、自然景观、历史道路网络和园林,其中有53处为代表性核心要素。人口2万多。
鸦片战争后100多年,鼓浪屿沧桑巨变,但不变的是那里的历史建筑、自然风景、历史道路网络和园林。有人赞叹:“放眼国内外其他城市,没有一个地方能够将这些见证历史变革的事物完整地保留下来!”
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认为,“鼓浪屿:历史国际小区”符合《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及其实施指南确定的世界遗产标准。
俯瞰八卦楼
历史建筑——“万国建筑博览会”
追溯历史,明末清初直至鸦片战争,外国殖民主义者纷至沓来。外国人先是租用民房,行使管理教堂、学校、医院等权力,站稳脚跟以后,陆续建造教会学校、教会医院、教堂、圣教书局、领事馆。而最大量建造的还是公馆、别墅等居住建筑。大量早期出国谋生的华侨在事业有成之后,也纷纷回到厦门,选中了鼓浪屿为最佳的落脚点,纷纷投资鼓浪屿,兴建了很多离宫别馆,选择最为上等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耗资昂贵,规模巨大,都超出了外国人,
鼓浪屿在建筑风格上,有本土风格——传统闽南地方风格;东南亚风格——菲、缅、印和西洋殖民风格;西洋或仿西洋风格(采取双重折中和中西合璧)。鼓浪屿见证了亚洲全球化早期各种建筑观念的交汇、碰撞和融合,这里的历史建筑成为中西合璧的“万国建筑博览会”。931栋历史建筑,以及当年几乎覆盖全岛的道路网络和市政设施全部保留下来,具有全球突出普遍价值以及较好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所以被称为“历史国际小区”。
一类是居住建筑,包括民居、别墅、公馆。
民居。四落大厝,位于中华路23、25号。建于19世纪初. 是鼓浪屿现存最早的民居。建筑群极具闽南特色。屋檐一为燕尾式,一为马鞍式,墙体立面为红砖。充满闽南风情的红砖雕花,短屋矮墙,无处不透着古朴又绝美的精致。
别墅。海天堂构别墅,福建路38号,建于1921年,是中西结合的奇特建筑。由五幢别墅构成,多种风格并存,中式为主,中西结合。位列鼓浪屿十大别墅之一。是鼓浪屿唯一按照中轴线对称布局的别墅建筑群,为菲律宾华侨黄秀烺购得租界洋人俱乐部原址所建,以中楼最有个性。
公馆。林氏府公馆,位于鹿礁路11-19号,主人是菽庄花园的建设者林尔嘉。府内建筑群主要由“大楼”和“小楼”及稍后兴建的、连接此二楼的“八角楼”组成。“八角楼”共5层,砖木结构,据说由法国人设计,因外墙立面呈八边菱形而得名。
二类是公共建筑,包括教堂、医院、 领事馆、银行、公共企事业建筑等。
教堂。 天主堂,位于鹿礁路34号,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教堂坐西北朝东南,建筑面积232平方米,砖石木结构。前部为钟楼,一层为入口,二层为歌经楼,三层为钟塔。大厅内两排列柱纵分,柱间设多面连拱尖顶天花。外墙为砖石结构外抹灰粉白,立面装饰哥特式小尖塔及玫瑰花窗,窗楣上镌刻中文“天主堂”等字样。
医院。日本博爱医院,位于鹿礁路1号,1936年建成。1919年附办“医专学校”。医院于1937年“七七事变”停办。
领事馆。美国领事馆,位于三明路26号。该建筑由美国工程师设计,坐西朝东,砖混结构,地上二层,地下一层,建筑面积1020平方米,建筑以红、白两色为主色调。
银行。汇丰厦门分行,位于新路57号。是原汇丰银行行长的住处,英式建筑风格。立于悬崖峭壁,高崖面海,居高临下。廊柱为科林斯柱式,柱身用弧形红砖砌成,栏杆压条下置闽南传统红陶瓶件,观海视角更为宽广,尽收海天景色。
公共企事业建筑。大北电报局,位于田尾路21号。是丹麦国际电报公司在中国开设电信公司使用的名称。1869年,丹麦王国在鼓浪屿设立领事馆。1871至1961年,大北电报局在厦门经营电报业务,鼓浪屿居民多为华侨,海外联络频繁。1962年该公司关闭。
美国领事馆故址
自然景观——“中国最美五大城区之首”
鼓浪屿步步皆景,融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于一体,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福建“十佳”风景区之首。2007年5月8日被正式批准为国家5A旅游景区,被《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中国最美五大城区之首”。
全岛的绿地覆盖率超过40%,植物种群丰富,各种乔木、灌木、藤木、地被植物共90余科,1000余种。亚热带区常见的白玉兰、香樟、南洋杉、凤凰木、蒲桃、榕树、桉树、棕榈、椰林、竹丛,或孤植于房前屋后,或列置于坡前路边,或群植于庭院绿野。
随着厦门的发展,鼓浪屿成为观光、度假、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海岛风景文化旅游区。其代表景点有:
日光岩:原称晃岩。相传1641年,郑成功看到这里的景色胜过日本的晃山,便把“晃”字拆开,称之为“日光岩”。日光岩游览区由日光岩和琴园两个部分组成。成为龙头山的顶峰,海拔92.7米,为鼓浪屿最高峰。号称“百米高台”。
菽庄花园。坐落在鼓浪屿港仔后,建于1913年,主人林尔嘉,又名叔臧,园名即以他的名字谐音而命名。1894年甲午战争清廷失败,翌年割台湾给日本,林维源及其子叔臧不愿当亡国奴,迁到鼓浪屿居住。其后,叔臧建了这座花园。花园总面积20328平方米,其中水域3352平方米,建筑物2451平方米。
皓月园。位于鼓浪屿东部的覆鼎岩海滨,占地3万平方米,沿鹭江之滨铺开,这是以海滨沙滩、岩石、绿树、亭阁展布的庭园。始建于1985年。园内有长13.7米、高4.7米、耗铜18吨的一座郑成功及其部将巨型铜雕像。这座巨型铜雕,除郑成功及其分立左右的部将陈泽、陈广、陈永华、杨朝栋比真实体量略大外,其余各路兵马都朝两侧延伸。
毓园。即林巧稚大夫纪念园。位于复兴路,是为纪念中国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大夫而建。林巧稚大夫出生于鼓浪屿一个教师家庭,1929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一生中亲自接生的婴儿有5万多个,治疗无数妇科病人,而自己却孑然一身。
鼓浪石。鼓浪屿的沙滩上有一块石头刻鼓浪石三个大字。传说,过去这里的渔民主要是姓李,李和内谐音,就叫内厝澳。渔民越来越多,大家都祈求风调雨顺,能安全出海打鱼,就在岛屿上修寺庙。后来发现这里海滩上有块巨石,每当涨潮退潮的时候,海浪拍打石头都会发出击鼓的响音,那块石头就被叫做鼓浪石,鼓浪屿的名字也是这么来的。
鼓浪屿钢琴博物馆。2000年1月落成,位于菽庄花园的“听涛轩”,占地45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陈列了爱国华侨胡友义收藏的40多架古钢琴,其中有稀世名贵的镏金钢琴,有世界最早的四角钢琴和最早最大的立式钢琴,有古老的手摇钢琴,有产自一百年前的脚踏自动演奏钢琴和八个脚踏的古钢琴等。
郑成功纪念馆。1962年1月28日为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300周年而创设。郑成功纪念馆共分七个部分,展出各种文物、数据、照片、模型等300余件。其中,关防、漳州军钢等系当年原物,颇为珍贵,能比较系统地了解郑成功的一生。
三一堂。70多年前,由于厦门中华基督教新街堂、竹树堂、厦港堂100位左右信徒陆续迁居鼓浪屿,遇到台风、阴雨等天气欲渡海回厦门本岛做礼拜深感不便,于是三个堂会的信徒联合在鼓浪屿建立教会,取名为“三一堂”,更蕴含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教义。
林菽庄的故居林氏府
人文景观———“人才辈出名震华厦”
近代岛上有100多个音乐世家,2002年鼓浪屿被中国音乐家协会命名为 “音乐之岛”。 时代的风云、环境的陶冶,突显人文景观“人才辈出,名震华厦”。有军事将领民族英雄,有钢琴收藏家、钢琴家、音乐家、诗人、体育家、医学家等……
郑成功(1624-1662),明末清初军事家、民族英雄。俗称“国姓爷”,当年起兵抗清,后退回闽南。1650年,郑成功族叔郑彩、郑联的军队占据厦门。郑成功用计攻取厦门,接收了郑彩、郑联大部分的部队,并以厦门、金门作为根据地,抗清驱荷。
林尔嘉(1874-1951),民国年间在闽台两地负有声望的人物之一。他爱好围棋,追求高雅的文化享受。1913年,他选址鼓浪屿港仔后兴建“菽庄花园”。每逢中秋佳节,菽庄花园高朋满座,尽是鸿儒硕学,骚人墨客,放歌吟咏,乐在其中。他出版《闽中金石略》、《鹭江名胜诗钞》等书,名之为《菽庄丛书》,为保存地方文献作出一定贡献。
马约翰(1882-1966)。生于鼓浪屿。1919与1925年两次赴美国春田学院进修体育。1936年担任中国代表团田径队总教练,参加在柏林举行的第十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1914年-1966年任清华大学助教、教授、体育部主任等。他一生积极倡导体育,热情指导青年进行体育锻炼,为人师表、德高望重。他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4年起任中国田径协会主席,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主席。
胡友义(1936-2013)。鼓浪屿是胡友义生命的摇篮。从小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把对钢琴的收藏视作生命的一部分,他收藏了世界各地的100多架古钢琴,花光了他自己和祖上的家产。他说:“把珍藏的钢琴放在鼓浪屿,就像是把心爱的东西带回家里一样,总让人放心。”
周淑安(女,1894-1974),生于鼓浪屿一个基督教传教士家庭。1914年作为清华学校官费留学生赴美,先后在哈佛大学、新英格兰音乐学校、纽约音乐学院攻读音乐理论、钢琴与声乐等科目,取得哈佛大学艺术学士学位。她是中国现代第一位专业声乐教育家、第一位合唱女指挥家、第一位女作曲家。
林语堂(1895-1976),原名和乐,近现代著名作家。10岁从老家漳州到厦门,进入养元小学读书。13岁入寻源中学,以第二名的成绩毕业,改名语堂。他的故居位于鼓浪屿漳州路44号,是廖家别墅,即林语堂老丈人的豪宅。别墅里还有一间是林语堂与廖翠凤的洞房。后来林语堂夫妇离开厦门。1926年回到厦大出任文科主任。在林语堂友朋式感召下,一批大师陆续走进厦门大学,有文学家鲁迅等。林语堂曾创办《宇宙风》等刊物,出版小说《京华烟云》等,译著《东坡诗文选》等,主持编撰《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
林巧稚(女,1901-1983),鼓浪屿人,医学家、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她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林巧稚一生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林俊卿(1904-2000),声乐家,鼓浪屿人。1935年毕业于金陵大学理学系医学选修科。1940年获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1941年后跟意大利音乐家学声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任上海声乐研究所所长,中国音协第二、三届理事。培养出王昆等优秀学生。
许斐平(1952-2001)。生于鼓浪屿。6岁时在鼓浪屿三一堂举行公开演出。8岁前往上海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钢琴。1979年获得奖学金进入美国伊斯曼音乐学院,次年转入著名的茱莉亚学院。1983年,荣获钢琴界最悠久的赛事——鲁宾斯坦国际钢琴赛金奖,这是继刘诗昆之后,20年来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钢琴家。1989年,进入华盛顿肯尼迪中心演出,这意味着他进入世界一流钢琴家行列。《纽约时报》等报称他为“钢琴界的国际之星”。
鼓浪屿之所以申遗成功,我认为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历史建筑——“万国建筑博览会”;自然景观——“中国最美五大城区之首”;人文景观——“人才辈出名震华厦”。因而,经过9年的艰辛的申遗路,终于如愿以偿。
但,申遗不是目的,保护才是根本。鼓浪屿申遗是为了借鉴国际最先进的模式,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
经历申遗的鼓浪屿,既展示了她刚强的形态之质,温婉的自然之美,更散发着古典的文化之韵。
“鼓浪屿:历史国际小区”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鼓浪屿申遗成功,是一份新的收获,更是一个新的起点,东风浩荡吹丽岛,鼓浪扬帆再出征!
胡友义(捐赠珍贵风琴、钢琴给故乡鼓浪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