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北京大学燕南园洪业故居
北京大学燕南园五十四号洪业故居
北京大学燕南园闻名遐迩。上世纪30年代,十多幢小洋楼作为住所,其豪华名贯京城,成为难得一见的高档住所。那时候,人们青睐燕南园,更多的是赞美这里宁静、优美的居住环境和别具一格的西式建筑。
燕南园当年作为燕京大学外籍教师的居住地,少有国内学者入住。唯有洪业教授例外,他是最早入住燕南园的国内学者。之后,上世纪40年代,吴文藻谢婉莹(冰心)夫妇、严景耀雷洁琼夫妇也成为这里的居住者。1952年北京大学迁入后,一批著名教授学者先后入住燕南园,使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端人才聚居地。从此,人们对燕南园钟情,也从对自然景观、住所豪华方面的赞誉转移到了对人文价值方面的由衷赞叹。
燕南园确实有着不一般的人文亮点。这个弹丸之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可以说是群星荟萃,泰斗式人物比比皆是。有关资料显示,曾经居住在这里的大师有:洪业、冰心、雷洁琼、马寅初、翦伯赞、江泽涵、周培源、冯友兰、汤用彤、王力、朱光潜、陈岱孙、侯仁之、冯定、齐思和、林庚等等。一批光耀中华现代文明史的名字,足以让燕南园熠熠生辉。其中,先后有4位北大校长,8位副校长,20多位中科院院士。难怪那时北大流行这样一句话:“知名学者不一定住燕园,住燕南园的一定是知名学者。”更有一位年轻学生口出狂言:“奋斗二十年,走进燕南园”。足见燕南园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当时人们称燕南园是北大的“象征”,是北大“灵魂所在”就不足为奇了。
提起北京大学燕南园,绕不过一位大师级人物,那就是洪业。洪业,号煨莲,谱名正继,生于1893年10月27日,今福建省闽侯县甘蔗街道洽浦村人。1915年,洪业在福州英华书院毕业后留学美国。1922年,应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之约,在美国会面,此后洪业被燕京大学聘为历史系教授,并暂时留在美国为燕京大学建校募款,1923年洪业回国。先后担任燕京大学教务长、历史系主任、图书馆馆长等职,参与创办哈佛燕京学社,任主任、总编辑。哈佛燕京学社所编纂的古籍文献引得(索引)工作,被誉为“学林之宏举,不朽之盛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洪业在教育、史学方面都有突出贡献,是我国近代杰出的教育家、史学家。1937年,洪业获得法国巴黎铭文学院茹理安(儒莲)奖,这一奖项被称为国际汉学界的“诺贝尔奖”。2013年,由美籍华人陈毓贤撰写的《洪业传》由商务印书馆重新出版,该书介绍了洪业的生平事迹,并荣获2013年度“中国好书”。今天的北京大学燕南园54号,是洪业的故居。
洪业是最早住进燕南园的国内学者,也是燕南园入住者中唯一的一位住房由自己设计的人。之所以能够自行设计住所,是因为在建房之前就已经圈定该房是为洪业所建。在《洪业传》一书中有这样一些细节:洪业在美国为燕京大学建校募款过程中,底特律一位友人捐出7000美元特为洪业在校园里建舒适的房子。洪业自己设计的房子,书房另设门户,以便来访的学生不必经过客厅。客、饭厅之间有活动壁,请客时拿下来可摆坐得下二三十人的餐桌,洪业在燕南园的特殊地位可见一斑。
时光荏苒,时过境迁。改革开放后住房档次的提升,单元房的舒适度远胜于小洋楼,燕南园作为住所,豪华的优势已不复存在。一批知名教授学者及其后人搬离后,燕南园的小洋房便是人去楼空,受重视的程度也在江河日下。现在有的房子已经成为一些机构办公场所,来到这里探访的人,其感觉仍无法与当盛时期同日而语。
不过,因为燕南园往日的辉煌,这里的风骨和神韵仍留在人们记忆里,对这里的崇敬,永远无法抹去。改革开放后,北京城市建设迅猛发展,城市改造、搬迁始终末触及到燕南园。过去那段不一般的历史,让人不愿也不敢轻易改变它,从而使之成为近百年来仍然保留原样的一个地方。今天,北大燕京大学古建筑已经成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燕南园建筑,面对岁月的沧桑,虽然显得苍老,却有了永存的生机。
2016年11月中旬一个下午,笔者走进北京大学,去寻访燕南园洪业故居。时值初冬,银杏树金黄色的叶子在霜风中纷纷飘落,铺满了通往燕南园的道路。踏着脚下黄金般的路面,脑海里固有的燕南园辉光在闪烁。可是,映入眼帘的第一印象是:无情的岁月已经退去了往日的光彩,时代的变迁,时光的流逝,眼前的情景与心中想象的神圣之地相去甚远。
由于一些楼房的门牌不翼而飞,几经周折,好不容易在一位老者的帮助下,才确认靠东北这一幢房子是燕南园53号,其南面相邻的一幢便是54号,这就是洪业故居。
今天的燕南园54号楼,窗、门破旧,藤蔓攀援。门口、窗台上布满了尘土,周围长着野草,属于空置许久没有人使用的房子。因为年久失修,洪业故居是燕南园中最破旧的一幢房子,东南面墙体上的藤蔓甚至把窗户封得严严实实。
燕南园每一幢建筑都深藏着人文亮点和动人的故事。既然过去有过辉煌的历史,现在又属于燕京大学古建筑保护范围,如能将它修缮一新,布展后用以宣传曾经的主人不一般的奋斗成才历程,既告慰先贤,又予人以励志教育,那是很有意义的。
晚年洪业(左)与五弟洪绂、侄女洪范(1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