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0 11:1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陈 馨

古城镇海卫


古城牌坊

位于福建省漳州市的镇海卫,虽然历尽630年风云,但故垒雄风犹存,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镇海卫之由来

镇海村,古地名旗尾,宋理宗淳祐七年(1247年)以前,属漳浦县安仁乡沙澳里,淳祐七年以后为漳浦县廿三都八图。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划归海澄县,属镇坑保。现属龙海市隆教畲族乡镇海村。

镇海村南面濒临烟波浩淼的大海。元末以降,倭寇经常在海上劫掠航船,并大肆掠夺与骚扰我国沿海城乡,沿海居民深受其害。

明初,朱元璋为了加强海防,在沿海建立卫所。镇海位于太武山之南、鸿江之滨,地势险要,为明初建卫的首选之地。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建镇海卫,取“雄镇海疆”之义,与威海卫、天津卫、金山卫并列为明初四大名卫。

明朝实行军卫制。自京师到郡县,皆立卫所。省级设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都指挥使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府级设卫、县级设所。今镇海村是当时镇海卫的所在地,管辖南到广东汕头,北至福州马尾的漫长海岸线。据《镇海卫志》载:镇海卫原有官兵5300名,历任指挥使18名。镇海卫初建立时,上设卫指挥使司和前、后、中、左、右5个千户所于城内,辖六鳌、铜山、悬钟3个守御千户所,各筑所城。成化七年(1471年),镇海卫辖前、左、右、中4所及六鳌等3所。当时,总兵力大约5300多人,属府级编制。卫官,有指挥使1员,指挥同知2员,指挥佥事4员,镇抚2员,经历司经历1员,知事1员。所官,6个千户所各有正千户1员,副千户2员,百户10员,镇抚1员,全是世袭。

清初,缩小镇海卫的规模,仅留旗军1042名,相当于一个千户所兵力。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政府为扼杀郑成功反清复明力量,实行大规模迁界,镇海卫遂被废弃。

镇海卫存在时间虽然是274年6个月,但它在历史上为保卫我国东南海疆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古建筑

镇海卫之古城

镇海卫之城墙,全部用石头砌成,依山临海,蔚为壮观。筑城时,将旗尾里甲整体内迁,土地转归卫所。镇海卫城系军事机构,不包括任何居民,也没有从州县切割任何乡都里甲,只是空降到漳州境内村落之间的军事组织。正统十三年(1448年)卫指挥同知桂福,弘治年间(1488-1505年)卫指挥袁侯,隆庆三年(1569年)总兵张元勋等先后重修。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对沿海实行迁界政策,卫城在界外,遂废。康熙二十年(1681年)再修,现在的卫城遗址,便是当时重修的固垒。

据《海澄县志》载:古城城墙长共八百七十三丈(2910米),城宽丈三尺,城高二丈二尺,女墙一千六百六十垛,窝铺二十间,垛口七百二十个,分东西南北四门,后以东门曾失险,常闭,另开一水门。凡五门,各有楼。现存墙基和四个门及城墙各一段。城外以海为壕,城下倾陡,城内有后山、鼓山、曜山、昭山、仓山,俗称五星山。城外还有酿酒桶头山、土地公山,状似七星散落卫城,合称七星落地。城南还有象鼻山和旗尾山。城南门有两重城门,内城门似“半月形”,称月城,俗称月眉城,也称瓮城。内外城门错开,便于藏兵纳将,防御进犯之敌。足见古人建城用心之细。

镇海城南门外有教场,中有演武亭,坐山面海。亭之左有将台,每年春秋两操。建城后又建有望高楼和九座烟墩台,用以瞭望海面,监视敌情。城外另有泉,在东关口水门外,石壁峭裁之下,因卫城如象,此泉如乳,故名“象乳泉”,泉水终年不枯。

古井

镇海卫之人文景观


镇海设卫后,历任长官大多重视文教,城中建置了文庙、学宫,陆续开办了书院、义学。东瀛书院,为镇海卫培养出不少著名人物,科甲联绵,簪缨不绝,赢得当时人士啧啧称赞,誉为“文教之盛,冠于闽中”,仅仅从成化五年至崇祯末年,共出进士36位,举人85位,贡生72位。其中,还出现过在全国有影响的精英人才,如陈真晟、周瑛、何楷等。

历经630年风雨的镇海卫城,仍然有部分古城、古街、古牌坊、古井、古庙等胜迹保存至今。

镇海古街。在南门,距海边300米左右,为附近村民(含漳浦)赶集之所。整条街依山而建,高低错落有致,街道两旁的店铺虽已破旧,仍保留店铺格局,最高处为泗州佛庙。

镇海世阃坊。明朝镇海卫都指挥徐兴、徐麟立。坊南北坐向,石仿木结构。高6.5米,面阔8米。四柱三间三楼,庑殿顶。原牌匾正背两面分别镌书“父子承恩”、“祖孙专阃”,惜仅存半块掉落在牌坊边上。大额枋正面依稀可辨为“□□昭将军都指挥佥事徐兴□□□□将军都指挥佥事□徐□”,背面镌“福建□都使司巡赏都司巡察□□□□都使司正堂都司孙□”等字样。明万历癸丑《漳州府志》有载,清光绪《漳州府志》则载:“徐麟,江都人。祖兴,洪武间累功升指挥佥事。传至文,成化间调本卫。麟,以功升指挥同知,世袭。”

镇海古井。据传,建城时有古井99口,今大多尚存。这些井分布于石径之侧、榕树之旁、庭院之中。《镇海卫志校注》所记古井有三:“七星井,在卫西北隅,其底有六孔,海深而咸,浚泉得甘,号曰七星井;柳树井,在卫署,边如菱花,汲绳之痕入石栏寸许,有二十余坎;罗汉井,在卫南门内,其井中甚塘阔,明时常在其中偷铸呆钱。”

石城门

镇海城隍庙。位于镇海村鼓山之前,始建于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清顺治迁界时被焚毁。康熙十九年(1680年)镇海民众在原址废墟上重建。经过多次重修,现庙宇坐北向南,为单进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砖木结构,建筑面积90平方米,庙前埕900平方米。主祀城隍爷,两边配祀六位判官,壁上画有四大天王。2005年被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庙会也被列入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镇海孔庙。始建于嘉靖三年,原为镇海文庙,“背山面海,一望汪洋。”因康熙十七年裁卫学,庙亦久废。2009年重建,坐西向东,二进一亭一天井,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前进左右两侧墙壁上各嵌一石碑,左为清同治元年桂月立的重修鸿江书院捐金姓氏,右为清道光十八年仲秋立的镇海义学捐题文昌帝君春秋祀金姓氏碑记,后进右侧墙上嵌有雍正四年所立“义学碑记”石碑一方。

镇海卫城纳长流之巨浸,会潮汐以奔趋。置身其中,令人发思古幽情。登城远眺,东海与南海交接的海域壮阔,岛屿绵邈,舟帆点点,水天一色,令人心旷神怡。

古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