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步,从“风雨”中走来
正在修缮时的厦门总工会旧址
三月初的一个早晨,住在大同路的孙先生,像往常一样,打开店门,瞄了一眼堆积在门口的沙石、砖头、木料。他知道,昨天夜里,对面里弄“小红楼”修复工程的工人们,又忙乎了一个晚上。
这个早晨,天上飘着毛毛细雨,我走到了孙先生的店门口,他已将一张被茶水浸泡得斑斑点点的茶几搬了出来,放在骑楼下;随之,三两个邻居也习惯性地坐了下来。瞬间,大同路就氤氲在飘飘渺渺的茶香中了。
孙先生看到我,笑着打了个招呼:“还没营业,来,先‘呷茶’。”我告知,我不是来买东西的,是想踏访厦门总工会旧址。孙先生“哦”了一声,用了一句颇为时尚的话说:“知道啦,这次是升级改造。”另一位“呷茶”的老者,啜了一口茶,说道:“你算问对人了。他早年当过总工会的通讯员。”
老者说的“他”,就是孙先生。他还真的如数家珍跟我聊起厦门总工会旧址的几番风雨、几度变迁。尽管,他的记忆,他的口述,或许已不甚准确,但也可见他对旧址有着丝丝缕缕的情愫。
他说,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厦门总工会旧址至少经过三次大修,现正在改造的是一栋三层的红砖建筑,附近的老居民称它为“小红楼”。它是福建省保存下来的、反映大革命时期福建工人运动的唯一建筑。
1927年1月24日,厦门总工会在此成立。通过工会章程,选举中共党员罗扬才、杨世宁为总工会正、副委员长,并组建工人纠察队。从此,这个地方就成为厦门工人运动的指挥部。
他见我不停地在本子上写写画画,就建议我到金尚小区跑一趟。我有些诧异。他却一本正经地说,大概是1982年吧,厦门总工会旧址第一次大修之前,“小红楼”住着十一二户人家,当时,政府下了很大的决心,在金山小区买了新房,让他们搬迁过去。“小红楼”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他们人生的见证。搬迁时,很多人泪眼婆娑,依依不舍。即便今天,仍然有不少老邻居来“寻根”呢。
我喝了一杯市井热茶,抬脚就往孙先生店门对面的土堆巷走。厦门总工会旧址在土堆巷68号。几位茶仙一再吩咐,那里在大兴土木,要我注意安全。
修缮后的厦门总工会旧址
土堆巷名副其实,窄窄的巷口,两侧是两三层高的老楼。巷口人进人出,我只好侧着身子进去。
约莫走了十来米,就见“小红楼”已被脚手架紧紧箍住,绿色的防护网将楼体包裹得严严实实。我低着头,从门口的脚手架缝里钻了进去,想寻找小楼曾经作为工会展馆的蛛丝马迹。遗憾的是,所有的物件,早已搬走,只留下门框上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民主革命时期工人运动展厅”。
正想往里走,一位戴着安全帽的女工把我喊住:“请问找谁?”我说:“‘五一’很快就要到了,我到这采访。”旁边几位工人师傅,听说我是来采访的,立马来了精神:“就采访她,就采访她。”女工一下子羞红了脸:“别听他们瞎起哄。要采访也得采访我们陆总。”可是,几个工人师傅依然不依不饶:“她是我们马总。”这下,“马总”不再扭扭捏捏了,她掏出手机:“陆总,这里有记者要采访我们。”说罢,她递给我一顶安全帽:“这个还是要戴的。”
正说着,“陆总”来了。是位年轻小伙子。他用狐疑的眼睛看了我一眼。我知道他的意思,便拿出手机,将《厦门工人》杂志编辑李剑婷约我写稿的微信给他看,他才打开了话匣子。
他告诉我,他只是现场管理人员,并不是什么“总”。他们公司的名称叫黑龙江威联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经过严格招投标中标的。工程于今年2月8日启动,2月11日正式开工。
小伙子跟我说,他叫陆峰,是山东枣庄人,2009年毕业于湖北工业大学,大学一毕业,就拎着包,直接到了厦门。
他说他非常喜欢厦门。尤其是,这座城市,给了他用武之地。他一再跟我说,写的时候,用词要讲究。比如,厦门总工会旧址,不是什么“升级改造”,而是“修复”。“修复”才是这个工程的内核。说白了,就是八个字:“修旧如旧,最小干预。”
边说边走,我跟着他的脚步,在现场吱吱嘎嘎的施工声中,来回穿梭。他停留在门口的一堆木料前,对我说:“这栋楼,主体两层,局部三层,几乎都是木结构。历经九十余年的风风雨雨,虽然有过三次大修,但由于南方气候潮湿,尤其是大同路这带,面朝大海,木材是很容易被白蚂蚁蛀空的。你看,这堆木材,已是千疮百孔,不更换肯定不行了。”
我问,旧址修复,难度最大的是什么?陆峰说:“你算问到点上了。”他用他沾满泥土的双手,在墙壁上摩挲了一下:“看到了吧?这些墙壁,都是红砖砌就的。可是,也不知道是哪次大修,将整栋楼来来往往全部漆上了红漆。可能是要进一步凸显‘小红楼’的特色吧。但适得其反,破坏了小楼的原有的风貌、风格了。”陆峰介绍说,此次旧址修复,最大难度,就是“脱漆”,也就是要将覆盖在楼体上的所有红漆,一律剔除。但脱漆要小心翼翼,不宜粗心大意,更不能用化学原料,否则,会破坏闽南红砖的特质。再有,就是门框的大理石了,也是被红漆覆盖得透不过气,石头的纹理都看不到了。脱漆完全靠手工,只能慢工出细活。脱漆完了,红砖的缝隙,还要修复,叫勾缝,也是马虎不得的。
正聊着,外头有人喊:“陆总,你再不管,就不要说我不客气了。”出来一看,是位中年妇女。她正在气头上:“你们工地三天两头就往我家掉泥土、石头。这样不行的啊。”中年妇女话语一转:“我要不是看你陆总斯斯文文、客客气气,我早就不客气了。”陆峰连忙大姐长大姐短地赔不是。
中年妇女看着陆峰一脸谦逊样,气也消了一半:“我父亲是抗美援朝的老兵,我们也十分理解你们的旧址改造。告诉你,八十年代,这里大修,我家还让出一米地啊。要说贡献,我们家贡献大着呢。”听她这么一说,我跟陆峰,便低着头,折进了她的家。她告诉我,她姓柯,她家紧挨着厦门总工会旧址,也就是一墙之隔。他们一家也是工人。当年大修,父亲还在世,市里来做工作,说是旧址修墙,要占用她家的一堵墙,他们二话没说,就将墙拆了。她听说,旧址又要改造,知道免不了要受打扰,但还是忍了。她指着坐在椅子上的老母,说母亲八十多岁了,跟她蜗居在这里,睡眠不好,工地施工影响是肯定的,但母亲也一句牢骚都没有。我跟陆峰当面一再给她表示感谢。
说着说着,已到午饭时间,我们便告辞了。
出来后,陆峰叹了口气:“说实话,里弄这么小,施工材料进进出出,施工现场吵吵闹闹,居民有意见,十分正常,我们也要换位思考。刚进场时,有些居民十分抵触,三天两头就打电话投诉。我们一方面尽最大努力,跟居民搞好关系。另一方面,市总工会领导,也三不五时下基层,帮做一些解疑释惑工作。这样,居民情绪就慢慢平息了,也慢慢理解了。所以,要说修复工程的难度,做居民的工作,跟居民打成一片,也算吧。”
采访结束了,我加了陆峰的微信,他的微信名叫“脚步”。我说,这个名起得好。他笑了:“我自己的小目标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他补充说,比如,旧址修复,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市总工会要求工程务必在今年“五一”前完工,工人们就夜以继日,加班加点。他还说,旧址修复工程有硬件,也有软件。软件,就是布展。布展工作,也由他们承担。他们把原有展厅里的所有资料,一件不落地收集、保存了起来,并着手运用现代声光影技术进行布展,确保让观众耳目一新。
是啊,脚步,这又何止是一个普通工人的脚步?1927年1月24日,厦门总工会在此成立,引领厦门工人开展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成立之初的厦门总工会,只有公章一枚、手摇电话机一部、油印机一台。当时,总工会脱产干部的工资很低,每月8元至10元,但是大家从不计较,积极热情、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1927年4月9日,国民党发动反革命政变,厦门总工会遭到破坏,罗扬才、杨世宁被捕,在福州英勇就义。但是,厦门工人从未放弃抗争,他们一步一个脚印,跟着共产党走,在共产党领导下,从胜利走向胜利。
今天,我们又听见岁月的脚步在大地上回荡……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掀起璀璨的诗书画卷,又有多少像陆峰这样普通工人踽踽前行,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演绎着真实、杰出而不朽的活剧。
陈列馆三楼,还原了罗扬才和杨世宁烈士当年工作、生活场景。
修缮后,20多个富有闽南建筑特色的门窗重焕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