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城隍庙的民间信俗文化
保存于厦门城隍庙的百年风狮爷
中华城隍信俗至今已传承千年。“城隍”缘起于人类对于天地造化的敬畏,从最初的对于物化神祗“城池”的祭祀开始,发展到“城隍”被赋予人格化的意象。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奉城隍为上宾。他颁布律令,仿帝国行政建制体例册封天下城隍,京师城隍称帝,辖下都、府、州、县各级城隍。明太祖还要求明朝各级官员,赴任时都要前往城隍庙行祭祀大典,表明廉政、奉公、爱民的决心。正如正史所载,明太祖寄望立城隍“监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不得幸免”。
民间信俗文化的特质与传承
作为民间信俗,城隍文化传承历经时代更迭,最终以佛释道并存的多元信俗文化格局流传开来。城隍庙的庙会文化一直都是集传统民间艺能与在地特色美食与物产之大成,祭祀仪式化、神祉人格化、信俗组织化和庙会节庆化的显著特质,使得这一民间信俗传承千年不衰。
闽南地区,多元神明信俗特质与浓郁的民间信俗氛围,使得城隍信俗较好地保存了下来,并在东南亚和台湾地区有着几百乃至上千的分香、分炉和分灵。位于厦门南华路的厦门城隍庙所供奉的城隍爷,和那尊威风凛凛的风狮爷,以及门口的姻缘石,是“文革”时期被吴姓老伯保护下来,1980年在邻近南普陀寺的南华路安了家的。“厦门城隍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民间庙宇。
厦门城隍庙始终保持着纯粹的信俗内核,成为“中国大陆-东南亚-台湾地区”次文化圈城隍信俗的特色文化名片。
在这座三层小楼里,可以看到东南亚城隍信俗元素和城隍文化的遗迹。最上一层供奉城隍老爷和城隍夫人,西面墙角立着一块大石头,据说是十分灵验的姻缘石。殿前空地和东边的小屋是民间信俗文化交流和教学实践基地,也常常有信众时不时来小坐、喝茶。一楼是供奉观音菩萨和关圣帝君和停放城隍老爷和城隍夫人的软身,最让人惊叹的还是那尊历经百年依旧威风凛凛的风狮爷,于闹市中偏安一隅。这里,每天总是人来人往,沿袭了闽南庙宇议事集会的场所功能。
民间信俗文化节点机构的定位
厦门城隍庙,以其毗邻南普陀和厦门大学的独特性区位优势,因着天时、地利与人和,不断开拓信俗和民俗文化联谊,以及草根性的治理结构、纯粹性的信俗民俗特质和广泛的世界性联谊参与,不断加深与福建省民俗协会、厦门大学海外学院、中华吴氏宗亲会,以及台湾和东南亚各类民间信仰组织及其庙宇的信俗联系与文化互动,成为闽南多元民间信俗文化交融的重要节点机构。
何谓天时?中国大陆的开放发展为海内外和海峡两岸民间信俗及文化交流打开了方便之门,侨务政策的推波助澜,也催化着华人民间信俗文化的复苏。尤其是随着中国大陆“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的确立,中国与世界的交流空前频繁与深入,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中国的崛起产生的牵引效应,也推动着海外华人在信俗文化的牵引下来到故国,寻根,寻求发展与合作,这是中国发展与全球化带来的正向效应。
何为地利?从小的范围看,厦门市是厦漳泉闽南金三角的核心区;再放眼看,它也是“中国大陆-东南亚-台湾地区”次文化圈的枢纽,而这个次文化圈枢纽正是世界闽南族群聚居区。上世纪80年代,厦门成立了第一家由地方政府筹资运营的航空公司——厦门航空。自此,厦门成为海外华人到中国的主要登陆地,成为东南亚华人和台湾同胞登陆的重要口岸城市,闽南侨乡迎来了源源不断的海外乡亲,闽南民间信俗也随着海外华人的寻根之旅开始复苏。现在,越来越多的海外城隍信俗团体和宗亲组织来到厦门,就会到厦门城隍庙交流联谊。
何为人和?厦门城隍庙重建之初,就得到福建省民俗协会和厦门大学教授专家们的大力支持,成为厦门大学教学实践基地之一。1986年发起成立的福建省民俗协会,其闽台文化咨询部会址就落在厦门城隍庙。长期以来,厦门城隍庙开展中华武术和书法研习,吸引了不少外国留学生,也为其不断的中外民间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尤其可贵的是,厦门城隍庙像海外华人庙宇一样,沿袭了闽南传统庙宇议事、聚会、庆典的社区功能,它让海外乡亲感到格外亲切。
随着信俗节庆交流的频繁,厦门城隍庙积极融入世界城隍信俗系统的交流,尤其是台湾、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城隍庙系统的节庆活动,以深化其节点功能。考察历年厦门城隍庙参与其中的厦门霞城城隍庙建庙周年庆典可以发现,从2013年限于海峡两岸的交流,到2015年新加坡城隍信俗系统参与,进而2016年印尼城隍信俗系统加入其中,从而由两岸的节庆发展成为世界城隍信俗系统的节庆和区域性的民俗文化盛会,信俗文化的影响力得以加强与扩散。在这个过程中,厦门城隍庙的节点功能的价值体现也不断得到发掘与发展。
草根性与民俗性的坚守让厦门城隍庙成为理想的民间交流节点机构。一直以来,回中国大陆寻根的东南亚华人和去大陆祖庙拜庙的闽南籍海外信众基本上是从厦门入境的。2002年新加坡韭菜芭城隍庙到大陆寻庙,找到厦门城隍庙了解已经举办三届的“闽台城隍文化研讨会”会议情况和资料,并经由厦门城隍庙对接了福建省城隍联谊会,共同探讨发起“第一届世界城隍大会”。之后,福建省民俗协会专家陈国强、周立方、卢美松、欧潭生等向“第一届世界城隍大会”提交了研究论文。厦门城隍庙能够担负起这样的节点机构角色,得益于它能够与福建省民俗协会等社团及民间机构长期保持良性互动联谊,还能与时俱进,运用网络科技发展信俗文化影响力。
马来西亚进香团捐赠的黑白无常
闽南文化与信俗文化的跨域互动
厦门城隍庙的兴盛是时代发展和闽南文化特质的一个代表性的呈现。2008年,厦门城隍庙迎来了首个外国进香团——马来西亚槟城答都兰章灵海殿进香团,并接受了海外人士捐献的神像。2009年5月10日,该团再次来访,除进行传统仪式的交流之外,同时还捐赠了黑白无常两尊神像。
其实,这也就是厦门城隍庙在世界民俗交流及城隍文化传播上的成果之一。近5年,厦门城隍庙与台湾城隍庙系统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以至于成为台湾地区城隍庙系统的系统名录介绍里唯一的一家中国大陆的城隍庙,每年都有频繁的交流和绕境互访。2013年11月4日,由台湾13家城隍庙组成的台湾城隍庙联谊会进香团一行前往厦门城隍庙朝拜进香,并从台湾带来了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为厦门城隍庙亲笔题写的牌匾。2017年4月,厦门城隍庙管委会聘台胞吕双辉为荣誉主席。这样,借由城隍信俗,两岸交流水乳交融的层面不断延展着。
“中国大陆-东南亚-台湾地区”次文化圈是世界闽南族群居住区。2014-2017年这5年间,厦门城隍庙活跃在“中国大陆-东南亚-台湾地区”次文化圈开展民间信俗文化交流,它在持续并广泛参与次文化圈信俗文化交流的同时,自身影响力与互动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与拓展的发展历程。
在厦门城隍庙对台信俗文化交流这一项,赴台交流频次分别为2014年5次,2015年8次,2016年1次。据悉,2014年和2015年是两岸城隍交流主要基于厦门城隍庙这一载体开展,到了2016年,台湾城隍庙系统的大陆交流迅速由点及面铺开,厦门城隍庙的对台交流转为频繁参与闽台信俗交流互动。同时,厦门城隍庙在开展赴台城隍绕境和信俗文化交流的基础上,也开始主动发起厦门城隍在闽南地区的巡境和绕境交流活动,加强信俗联盟,来确立它作为闽南尤其是厦门地区的重要城隍信俗机构的地位及其信俗影响力,它作为民间交流节点与推手的重要角色与贡献也在不断演进。
全球视野多元一体的信俗文化格局
由于传统上闽南地区城隍庙与省外城隍庙的交流不多,使得厦门城隍庙的信俗交流范围主要局限在福建城隍庙系统内部,但随着个人信众的到访,微信和网页的宣传,以及厦门市外省移民的增加,厦门城隍庙开始展现出它作为信俗节点机构的凝聚力,比如2015年就有广西等省的信众参与到厦门城隍庙组织的赴台信俗文化活动中。经过这样的多元拓展,厦门城隍庙的信俗影响力和节点功能得以强化与深化,以至于融入世界华人文化等学术研究机构的活动中,成为民间信俗文化产学合作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尤其在民俗文化领域,厦门城隍庙是最早与新加坡城隍庙系统以及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民间信俗组织和个人接触的民间组织之一,并且有着鲜明的对台交流特色优势,还曾有泰国留学生到庙里交流,赠送观世音经。同时,它的草根性、它与东南亚华人民间组织广泛、深入和频繁的互动,使得它在世界城隍信俗文化圈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作为信俗文化联谊,厦门城隍庙除积极参加历年福建省民俗协会和世界吴氏宗亲会文化活动,提供活动场所和资金支持外,还进一步参与到相关的学术研讨活动中,比如2016年参与“厦金‘城隍’文化国际论坛及两岸吴英‘台湾公’研究工作坊”筹备与会务。在这些活动中,厦门城隍庙展现出对于自身多元融合发展与跨越的诉求。
闽南城隍文化的复兴发端于闽台文化交流,并很快向东南亚信俗系统延伸。最初,由福建省地方史志研究所、福建省民俗协会和城隍庙管委会主办的城隍文化研讨会,启动了“中国大陆-东南亚-台湾地区”次文化圈的城隍信俗研究和信俗文化交流,进而,由新加坡道教协会和韭菜芭城隍庙领办的“世界城隍信仰联谊大会”,在“中国大陆-东南亚-台湾地区”次文化圈促成一年一办的制度化运作,闽台城隍系统的互动交流与合作也更加紧密。
信俗文化传播与传承模式的不断探索与创新让厦门城隍庙迅速成长起来。厦门城隍庙成功将传统庙宇的聚会功能延展到信众和宗亲以外,将在地民间信俗与外来文化和谐交融,打造出具有全球化视界的多元民间信俗文化场域。通过参与历届闽台城隍文化研讨会,开展公益性的民间艺能交流,厦门城隍庙与中外信俗组织及信俗人士广结善缘。2003年,厦门城隍庙网站诞生了,多元信俗、文化传承和关联产业互相支撑着,构成了厦门城隍庙颇具特色的民间信俗文化传播与传承的交互模式。有更多的海外信众从网络的渠道了解它。到2007年,就有了马来西亚槟城城隍庙来到厦门城隍庙进香认祖庙的盛事。
如今的厦门城隍庙,已成为福建乃至中国大陆城隍庙系统与海外城隍庙的联结纽带,它自身也因此广泛参与到海内外城隍信俗交流和中华民俗文化的具体活动之中,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走出了一条多元一体跨界发展的道路。